警惕優質教育資源“國退民進”
2010-07-03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教育局長和校長聯手成立了一家公司,然后收購了他們治下的兩所公辦學校,此后,這兩所仍然由公辦教師授課的學校,搖身一變就成了民辦學校,收費標準隨之水漲船高。無論怎樣狡辯,遂寧教育當局帶給公立教育的暴利斂財,都嚴重破壞了教育的公平基礎,徹底背棄了教育的公益本質。
書生香(湖南注冊會計師)
教育局長和校長聯手成立了一家公司,然后收購了他們治下的兩所公辦學校,此后,這兩所仍然由公辦教師授課的學校,搖身一變就成了民辦學校,收費標準隨之水漲船高。事情發生在四川遂寧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和遂寧二中實驗學校。這兩所實驗學校的“公有民辦”身份遭到了當地眾多家長和關心教育的人士的質疑。(7月2日《中國青年報》)
先是將優質的教育資源人為從公辦學校中獨立出來,用最好的硬件最好的師資搞出“校中校”,然后教育局長任董事長、校長任總經理成立某某教育集團,接著莫名其妙就將此優質“校中校”予以廉價收購,最后上演的則是空手套白狼的瘋狂斂財之旅――優質教育資源如此民辦化,簡直與搶劫國資無異。
對照曾經的國企MBO(管理層收購)模式來看,發生在四川遂寧的這一幕,無疑是不折不扣的教育領域MBO,是公立教育的“國退民進”。這已經不只是“教育產業化”,而簡直就是“教育私有化”,原本作為公益性質的公共教育產品和服務,就這樣淪為掌勺者私分國資的斂財機器。由于優質的教育資源已經被掠奪一空,低質教育由此成為公立學校的代名詞,學生和家長事實上只剩兩種選擇:要么挨宰交錢,要么接受低質。
無論怎樣狡辯,遂寧教育當局帶給公立教育的暴利斂財,都嚴重破壞了教育的公平基礎,徹底背棄了教育的公益本質。其中可能涉及國有資產流失、紅頂商人、濫收學費、貪污腐敗等各種違法犯罪問題,理當受到法律的嚴懲。然而問題更為嚴重的地方在于,盡管方式可能不同,盡管程度可能各異,但這種優質教育資源民辦化的現象,事實上在很多地方都同樣存在。
近年來,在很多的地方,一些優質的教育資源,名聲在外的好小學好中學,突然之間就掛上了某某教育集團的招牌,不再屬于國家免費義務教育的范疇之列。明明是公辦學校,只因披上了“按民辦學校機制運行”的外衣,就可以按民辦學校的標準收費。內部MBO也好,暗地出售也罷,如此以“民助”之名斂財的辦學模式,其實就是對優質教育資源的“國退民進”,幕后本質則是:讓優質教育資源去賺取教育暴利,讓劣質教育資源充當教育公共產品。
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民族,發展教育的重要意義,早已是普遍共識。為此,將教育放到優先發展位置,并且強調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始終是國家教育發展的不變基調。因而,像遂寧這樣為謀取地方或者個人私利,而不惜背棄公益教育基本職責,利用“國退民進”手段,集中優質教育資源以大斂其財,實在是對民族、對國家、對未來的犯罪。
四川遂寧的教育當局MBO給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當權力不是全心全意投身于如何提高教育水平,而是全心全意投身于如何利用教育斂財,教育很可能會走向一條產業化、私有化的大踏步倒退之路。那么,全國可能會有多少優質教育資源已經或者正在成為當地的“搖錢樹”?在媒體聚光燈之外瘋狂斂財的它們,又會否受到教育部門的追查?或許,這股優質教育資源的“國退民進”暗流,是該進行一次全面而徹底的清查了。
作者:聯系記者
不可把教育局變成教育公司
2010-07-03 來源: 新京報
觀察家
既當掌控教育資源的教育局長,又當收購公辦學校的公司的董事長,當看到教育局長若隱若現的雙重身份時,你就能看出“偽民辦”的貓膩了。
四川遂寧中學外國語實驗學校和遂寧二中實驗學校,硬件設施和教學質量在全市數一數二,沒想到近來卻成了“民辦學校”———因為民辦的帽子,他們可以向學生收“三年一次性繳13000元”的高價學費。媒體調查顯示,這兩所學校“從公辦轉為民辦”的過程疑云重重,收購學校的公司的董事長,竟是當地的教育局長張永福。(7月2日《中國青年報》)
既當掌控教育資源的教育局長,又當收購公辦學校的公司的董事長,當看到教育局長若隱若現的雙重身份時,你就能看出“偽民辦”的貓膩了。這樣的雙重身份,可以一方面利用權力將教育資源向這兩所學校傾斜,配備最好的設施和最好的教師,享受到最好的政策;另一方面則通過掌控的公司將其收購,以改制之名從公辦轉為民辦。有“教育局董事長”罩著,這樣的“偽民辦”仍可享受公辦資源,卻能以民辦之名大肆收費。
這個生意經,做得真好。通過這種改頭換面、偷梁換柱的“假民辦”操作,教育局長當公司董事長,教育部門豈不成了當地最大的教育公司?其治下的教育也自然變成了賺錢的產業———難怪當地家長抱怨,學費本就高昂,可今秋開學的學費還將進一步上漲,上漲幅度將翻一番。
從師資到設施,明明是公辦國有的,怎么變成民辦呢?這對一般人是天大的難題,可對掌握著權力的某些官員卻不是什么難事,他們甚至沒有費多大力,沒有出什么錢,通過“公有民辦”、“公辦民助”、“民辦公助”、“參照民辦學校運行”一系列文字游戲,神不知鬼不覺,教師都蒙在鼓里,一夜之間就實現了公轉民,從政府限價變成市場定價。
“名校辦民校”還背負著侵吞國有資產、化公為私的罵名,可遂寧的“偽民校”做得很狡猾———收購公立學校的、教育局長任董事長的公司,也是一家當地國資委控股的國有公司,國有收購國有,資產還屬于國家,在名義上算不上是國資流失。可是,國有收購國有,用國家的錢收購公立學校,用左手倒騰到右手,學校仍是國家的,怎么能叫“民辦學校”呢?
肩負教育公益責任的教育局長,怎能擔任一家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的董事長,這不是公然將教育當做產業去經營、將教育當成牟利工具了?而且,這么好的公立學校,這么優質的國有資產,為什么要賣掉,為什么要轉為民校身份———目的只有一個,賺錢,借民校身份收更多錢。
審視遂寧這場權力操盤的鬧劇,可以看到制度出了許多漏洞:學校產權的混亂被鉆了空子,而改制的不民主、不透明也讓權力肆無忌憚,政企不分、亦官亦商的混亂更讓操作暢行無阻。民辦學校制度,本是為了與公辦競爭,或者補充公辦的不足,可在教育壟斷之下,真民辦很難獲得生存空間,假民辦卻大行其道,成為權力創收的工具和牟利的手段。
曹林(媒體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