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上出現的第〇座大山——養老
柳鯤鵬
2008-3-30
關鍵字:養老 兒孫
簡介:一個國家是否發展了,判斷標準不是創造了多少財富,而是為后代留下了多少資源、環境和財富。今天這種竭澤而漁、揮霍后代子孫資源和環境的發展方式,是一種極大的犯罪。當這一代人變老的時候,后代人用什么來生產養活老人?這樣過幾代,民族不就是要滅亡了嗎?中國究竟如何對付這一座出現在地平線的超級大山?
現在流行新三座大山的說法,這新的三座大山是醫療、教育、住房。吾也承認,這三座大山,極大的損害了人們的生活幸福。其實現在還有一些大山,比如物價,比如腐敗,比如污染,比如社會風氣,比如賣國什么的。吾認為還有一座大山更可怕,那就是隱隱在遠方出現的養老。
人總是會老的,養老問題是永遠無法避免的。這個問題看起來好象很遙遠,所以也不覺得有多嚴重,一般人覺得先解決眼前的事情再說;還有的人認為交了養老金就萬事大吉不用擔心了。這些想法當然有本身的道理,但實在沒有任何樂觀的理由。
養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孩子養老,一種是社會養老。但不論哪種形式,本質上都是年輕人(工作的人)創造出足量的財富,分出一部分供老年人(退休的人)養老使用。這個道理是顯然的,不用爭辯的。說到這里,就要問問題了:有沒有產生足夠的財富供老年人養老?這些財富有沒有較好的分給所有的老年人?這后一個問題,吾就不討論了,假設是很好的分派了,著重來看看前一個問題。
要創造足夠的財富,當然是指年輕人過得好(包括養小孩),老年人也活得愉快。這里面總共涉及到三個因素:年輕人,財富,老年人。財富是年輕人創造的,取決于年輕人的數量和生產效率,這里當然也假設資源問題也比較好的解決了。于是我們可以確定養老問題由三個因素決定:年輕人的數量;生產效率;老年人的數量。
現在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大約是15:1。但是由于某些人把計劃生育政策簡化為一胎化規定(政策本身對錯的問題這里不討論,可以參考易富賢的人口文章),導致新出生的人口下降。等現在的年輕人變成老年人后,自然就會有一個結果:老年人的數量增多,而年輕人的數量卻沒有相應的增加。根據計算,到2030年后,中國的年輕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就會變成3.3:1。這個時候除非生產效率相應增加,否則必然會出現兩個情形:很多老年人無法養老;或者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那么中國現在的養老問題什么樣子呢?網上一個通用的材料是:
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前部長鄭斯林透露,中國養老金缺口為2.5萬億。而《勞動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透露,“十五”末期,政府用個人養老帳戶資金支付統籌帳戶現付養老金,而產生的對個人帳戶的資金挪用余額為8000多億元。而且這一數字目前以每年1000億以上在增長。
這真是荒謬啊。全國人民奮力工作,居然發現連養老金都不夠——這筆本來應該用來發展以保證年老時有足夠的資金來使用。這還是現在15:1的情況下,如果減少到3.3:1,那又是什么樣子?
這里要說明一個問題:為什么當代人不能竭澤而漁呢?把現在的資源使用光呢?沒錯,當代人是為了給后代留下財富。可是為什么要留下呢?真相就是:當代人要留下足夠的資源給后代發展,就是讓他們創造更多更好的財富,讓當代人能夠安享晚年。想想如果當代人不能給后代留下足夠的資源,當代人老了的時候怎么辦!再發展下去,民族不就是要滅亡了嗎!可是現在呢?當代中國的環境是什么樣子?當代中國的資源還剩下多少?當代中國為兒孫留下多少技術儲備?沒有!當代人不僅浪費了很多資源,而且還使用了本來屬于兒孫的資源,破壞了兒孫的環境!
那么,當代人老的時候,兒孫沒有足夠的環境和資源來創造財富,連自身都有可能無法滿足,那么老一代如何養老呢?再后一代又如何生存呢?
毛主席時代如何養老的呢?毛主席時代老百姓的養老金被政府統一征收用于國家建設,因而中國國有資產的實物包括公共設施和工礦企業中,是包含了老百姓的養老金的。于是,在養老金由國家統一支付改為由社會和個人統籌后,理應從原有國有資產中剝離出一部分作為全國人民的職工養老金費用。這個道理是顯然的,國家也是這樣做的。所以,在老一代工人的眼里,企業就是他們的孩子,是會給他們養老的孩子。現在倒好,在當初國企變賣的時候沒有把這筆資金轉為中國人民的養老金,而且也沒有任何把現有財富積累為養老金的行為,政府把責任一推了之,把虧空完全轉移到下一代民眾頭上。這種情況下,養老金如何能夠不出現問題?但是正在政府寧可搞各種政績工程,也不肯積累養老金。各位主流經濟學家也裝聾作啞,反正他們很有錢,隨時可以移民國外,不用擔心。
中國每年那么多的財政收入,有沒有為老百姓想想?
吾這里提出一個真理:一個國家發展的標準,不是創造了多少財富,而是為后代準備了什么樣的發展條件,包括資源、自然環境、教育、社會環境、人力等。
當汝變老的時候,誰來給汝養老?中國究竟如何對付這一座出現在地平線的超級大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