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清新時報甘澤霖君商榷
每年到這個時候女生節的話題都甚囂塵上,今年的女生節因為政法大學女生燒橫幅的極端舉動,女生節這個話題的討論更是熱烈。各種各樣的觀點你方唱罷我登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說女生節是消費主義的產物,乃至說女生節是男性通過性暗示手段侵犯女性權益的有之;說女生節是學生自發組織,表現了班級之內同學的相親相愛的也有之。這后一種觀點還說既然這是青年人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那為什么要去反對它呢?頗得了周總理“群眾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的三昧。支持和反對女生節的陣營中雖然都包含著多種多樣的派別,但統合在這兩個觀點之下,也算是針鋒相對。鄙人不知天高地厚,竟有了讓雙方休兵罷戰的想法,當真慚愧之至。只是可能我這個熱點趕得比較晚,甚至我這樣的觀點也早有人提出,那就不是我能預料的了。
至于怎么把這里面的火藥味給降下來呢?我思來想去,因為我個人是站在反對女生節這一邊的,起碼是站在需要對現有的女生節需要怎么過進行改進這一邊的,那我能做的只有把我的道理好好地說清楚,揚棄所有極端的指責和謾罵,這樣才能和異見者求同存異,爭取起碼的共識嘛。這樣就有了這篇文章。知道了反對者究竟反對的是什么,真正有能力影響女生節活動的廟堂諸公才不會認為反對女生節的都是秉持極端思想的土雞瓦狗,或者是衰敗腐朽的唐吉訶德,不值一哂。這樣終有一日,女生節的支持者和反對者們,才能手牽著手,共同在女生節的陽光下奔跑……咳
閑話少說。首先,我們反對女生節,不是反對班級內部男女同學的相親相愛,而是既要反對愛來愛去的無病呻吟,更要反對隱藏在這背后的性暗示和性騷擾。如果對性暗示方面對方辯友無法接受那我們先來看第一條。或許在女生節剛開始流行的時候,確實它只是一個單純的表達班里的男同學對女同學友誼的節日。但當它席卷整個校園的時候,它的一些傳統也隨著它的興起,成為了這個節日無聲的潛規則,固化在校園里面,并逐漸將節日本身進行了異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拉橫幅(當然電子橫幅也算在里面),起初是幾個班級自發的舉動,但隨著之后的發展,拉橫幅的班級越來越多,變成了哪個班級不拉橫幅就不好意思。拉橫幅這個事情就成了女生節規定之外的規則,成為了一個不得不做的事情。隨著幾年的發展,橫幅大戰也就成為了一個豐富和貧乏的集合體,豐富的是它的形式,貧乏的是它的精神內核。在橫幅的形式上,不同的班級可謂是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文言、動漫、網絡梗、院系特色……應有盡有,畢竟像現在平平淡淡地說一聲某某某女生節快樂是多么地老土。但在這形式的百花齊放之后,掩蓋的是無比貧瘠的精神內核,總結起來大的方面有兩個,一個是夸贊班里女同學的美貌,第二個是非常地愛班里的女同學。關于第一點我之后再說,這也是我看到橫幅之后覺得不太對勁的一個主要的來源。關于第二點,我就尋思著清華的內部消化的比率很高么?(此處滑稽)你們寫這個橫幅的時候是真的愛班里的女同學么?那你們怎么不去追啊,要知道欺騙女生的后果可是很嚴重的。還是寫這些橫幅的同學除了愛情之外就沒有想到過親密的男女關系的另外的表現形式?那我就只能吐槽一句畢竟還是太年輕了,有時還有點幼稚,起碼應該是不懂愛情。
至于性暗示或者露骨的性別歧視這一點,確實如對方辯友所說不是女生節橫幅的主流。但無法否認的一點是在985高校里面,近幾年每一年總會有那么幾所學校有那么一兩條橫幅中了這個招。那鑒于這樣的事情對學校聲譽的強大破壞力,難道對方辯友能說這不是應當嚴防死守的敵人么?另外,再請對方辯友把眼界放寬廣一些,不要局限于我們所棲身的這一座小小的象牙塔,對方辯友還能信誓旦旦地說性別歧視只是過去而不是現在和將來么?
我們反對女生節,反對的既是男權主義的文化侵蝕,也是所謂高大全的無謂古板宣教。看到這里,對方辯友可能會想,狐貍尾巴終于露出來了,又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對,野生的,男性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者又怎么能在女性弱勢的情況下不講女權呢?這里就要談談女生節橫幅對女性的定位了。橫幅里是怎么說女生的呢?美麗、可愛、美目盼兮……橫幅里是怎么說男生應該對女生做什么的呢?守護、陪伴、執子之手……Do you ever think that women have other possibilities?比如說……學霸。再比如說,科研小能手、社工女強人……。這樣的女生在清華其實不少,那為什么在橫幅上男生給女生的定位都是小仙女、公主什么的,這就不得不說是受到男權主義的思路影響了。潛意識里認為女生是需要男性保護的弱勢群體。但這樣的兩性關系,我覺得在戀愛關系里都不常見吧?如果男女朋友之間不是互相學習、互相扶持,這樣的關系又怎么能說是正常的呢。
關于古板宣教這一邊,其實現在還沒有發生,女生節還是一個相對來說學生自組織的節日。但如果有人誤解我們挺婦女節一派的目的和婦女節的精神內核,這樣的情況未必不會在對女生節矯枉過正的時候發生。婦女節的內核其實是一體兩面的,其一是烈火,其二是利劍。所謂烈火者,乃是在自身權益沒有受到侵害時,無私奉獻,燃燒自己建設社會主義的烈火。所謂利劍者,乃是無論在資本主義社會,還是在社會主義社會建成后,在婦女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積極抗爭,斬盡不平的利劍。這兩者是辯證統一的,如果只談烈火,那簡直是把婦女當成只談付出的愚人,長久必然損害這個群體的權益;若只談利劍,那又會誘導婦女成為躺在前人爭取來的權益乃至特權的功勞簿上呼呼大睡的蠢才,其實是變相地把婦女放在社會的弱勢地位上了。一部分女權主義者是只愿意提起利劍的,而有些學校的官方宣傳則有只強調烈火之嫌。但如果社會現實中存在對女性的不公正待遇,手捧烈火只會引起女性的反感。那我們想想在現在的社會中存不存在對女性的不公正待遇呢?顯然存在!且不用說在一些邊遠地區的封建主義殘留,哪怕是在一線城市的職場,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也是司空見慣,尤其是涉及生產和產假的。這時候,如果我們的宣傳沒法將烈火和利劍融合統一,正如我們黨的前輩做的那樣,只會讓資本主義社會生長起來的女權主義思想占領我們的宣傳陣地,一方面讓女性的特權野蠻生長,另一方面也讓女性越來越依附于男性,喪失自己的獨立性。
最后,我們反對女生節,反對的不是她它式的存續,而是節日體現出來的內核。在消費主義的社會,一個小小的女生節,根本抵御不了社會環境對它的包裝和改造。君不見原來的婦女節,也變成了商家口中的女神節、女王節了么?那哪怕禁止在女生節舉辦活動,這樣的思想照樣還是會找到它的宣泄口。而所謂這樣的思想,其實是男權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統一。男權主義把女性看成男性的依附者,也就把女性的美貌和年輕提高成為了女性最重要的價值之一,這也導致了女性對化妝品等的熱衷和對夸耀其容顏的喜愛。這樣的熱衷被商家發現之后,商家又加強了這方面的宣傳,使得對容顏的注重和對男性的衣服成為了社會女性的主流價值觀。還有一些如咪蒙之類的女特權主義者在其中混水摸魚,滿口“你負責掙錢養家,我負責貌美如花”,看似對女性有利,實則把女性通過勞動掙得的和男性同等的社會地位稱斤兩賣了出去。女生節的橫幅,難道就不是這種男權主義,和投降于男權的女特權主義最好的體現么?
當然,作為一個在青年之中有廣泛影響力的節日。我們反對它的人決不是說要讓它不再存在,而是正如你所說的,要讓婦女節的精神怎么樣更好的影響到它。而我們做的第一步,就是通過宣傳讓社會能夠更多地關注到它。既然對方辯友也是希望能夠借助女生節傳播婦女節的精神,那就用這篇文章,和君共勉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