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經歷過考研的人才有的感觸,如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漫長而孤獨,明知兇多吉少,卻也義無反顧。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考研人數有290萬人,但錄取人數只有70萬人,幸存者是少數,剩下的人要何去何從?那些拼命考研的人,后來都怎么樣了?K君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個考研者的故事。
作者 | 馬小軍
編輯 | 張樹人
美編 | 太子豹
微信編輯 | 侯麗
K君很早就想準備考研了。他在的這所西南院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他后悔高中自己不夠努力才會考到這樣的“小學校“,大學四年根本沒學到什么東西;那些考到大城市的高中同學另K君羨慕,他們在朋友圈里分享各種名師講座與校園活動,K君暗自下定決心——不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和曾經同窗的差距越拉越大,自己要走出去,要考到北上廣的好學校去,到大城市去開拓眼界和能力!
K君決定跨專業考北京的一所985高校。這個想法成形于距離考研1年的大三上學期。那時候時間還長,K君覺得還不急,找了一份老師推薦的實習。到大三下學期開學初,距離考研10個月,身邊有的同學已經開始準備考研了,但K君還未卸任某協會的會長,猶豫了一陣還是優先投入到活動籌備中;距離考研8個月的學期中,他答應了和師姐一起做一項畢業課題設計,師姐提出了一個高難度的方案,K君礙于面子不敢提意見,費力跟了下來;距離考研6個月的學期末,K君被女朋友甩了,心情極度沮喪,在實驗室養了兩個月的小白鼠(因為畢業設計的實驗);距離考研4個月的暑假末,K君終于得以專心投入考研的準備中。
K君后來說,要是重來一次的話,他打死也不做那個超難的畢業課題了,拖延了太多時間。“你知道嗎?世界上最讓人后悔的事就是‘我本可以’,只有全力以赴了才不會留下遺憾。”他認真總結教訓,“準備不充足、準備不認真實在是件很不能原諒的事。“K君講了個故事:有一個女生,第一年吊兒郎當地準備考研,沒想到最后只差三四分,她覺得自己是有這個能力的,打算第二年繼續考。但是她覺得第一年準備得不認真都能快過線,那第二年也不用太刻苦,結果第二年又只差三四分,就這樣浪費了兩年的時間,你說可惜不可惜?
總之,經歷許多事件的干擾和打擊,K君化沮喪為力量,決心“要像一個男人一樣去全力拼搏”;此時他面臨的,是跨專業考研從零開始的專業課。于是K君每天早上6點半起床,晚上11點半回宿舍,風雨無阻;即使有特別的事情要辦(如學校事務、提交材料),他也會在辦完后立即返回學習,一分一秒也不要浪費。K君說,不管最后考沒考上,這段時間的高度自律和意志力都讓他自豪;他說這是考研過程中最大的收獲,之后再也沒有辦法像那段時間一樣那么專注、那么不顧一切了。
考研的時間一天天近了,K君的心態趨于穩定。他覺得不管結果如何,都能坦然接受了。然而考到最后一科專業課的時候,許多題都沒復習到,他還是在考場上一下子懵了。考完后,K君打電話:“涼了涼了,看到最后一科的卷子我就知道我考不上了。幸好這是最后一科,沒影響前面的發揮。沒辦法,讀研是讀不成了,我要為畢業找工作做打算。”
電影《何者》劇照
K君馬不停蹄地找了之前實習的公司,說明了留任的意向;公司經理本來就賞識他的能力,表示很高興接納他為新員工。K君覺得大三的猶猶豫豫和拖延心態害慘了自己,要是準備時間更充足他考研就不會那么匆忙;所以自己現在必須更果斷和干脆才能抓住機會,不能再犯和以前一樣的錯誤。
K君在公司里工作得還算順利,他說畢業后公司打算派他去西北開拓市場。他既興奮又焦慮,不知道未知的大西北有什么在等著他,“那種偏遠的地方,一個認識的朋友都沒有,不像你在北京,孤獨時想找同學很方便。到時候還要一個人租房子,一個人跑業務,還有許多麻煩事呢。”我笑著說,沒事,沒來北京也罷,這邊房租承受不起。
他說準備考研的時候很純粹,而現在要走上社會則感受到了種種未知和不確定性,工作的前途、市場的行情、人際關系的復雜、財務獨立的焦慮,當然還有落榜的遺憾,沒能圓“大城市夢”的遺憾。要是工作能派去北上廣深也好,還能見見世面。K君還是向往教育資源優厚的雙一流高校,向往中關村大街的寫字樓,向往故宮和國家博物館隨手可及的那種生活;他不甘心一輩子在小地方過活,他應該變得更優秀,到更高的平臺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他說:“每次跟你們聊天的時候,我都覺得這里信息太閉塞、我懂得太少了。你們聊哪個地方的突發新聞,我都不知道在哪里看就被刪帖了;你們關注經濟形勢和經濟政策的變動,我們學校沒人關注也沒人討論;你們討論北京、上海哪個展覽哪個講座有意思,我都不好意思插話。聽你們說跟哪個很厲害的導師做科研,去哪個國家留學好像是件挺平常的事情,但是對我來說就很難想像,離我太遠了。你們現在離我越來越遠了,我真的怕有一天我和你們階層不一樣了、說不上話了;如果說高中的差距還沒那么大,我還能勉強跟上你們的話,現在越來越跟不上了。”
日劇《不結婚》劇照
他說他要加倍努力,才能和我們這些“優秀的同學們”在同一層次對話,或者說至少不落后太遠。這樣的無奈大學以來他已經和我吐露過好幾次了,感嘆中學時代的同學們分化越來越大,對于潛在的階層分化有隱隱的恐懼。
K君并不只是想要彌補思想認識上的差距,他清楚這些差距的來源是正在成形的階層分化。K君家境不太好,全家擠在市郊的一座平房里,爸媽都是普通工人。有一回我們散步路過別墅區,他定定地看著漂亮的住宅:“要刺激一個人的野心,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看見自己與他人、夢想與現實的差距。有時候我就想,為什么別人能住這么好的房子而我們家不行呢?為什么我的爸媽不能過上好日子呢?我們家只能靠我好好奮斗了。“
我們不止一次地懷念“美好的中學時代”。K君性格開朗幽默,為人真誠熱心,經常跟各班的同學打排球、打籃球、踢足球等,也喜歡在運動會、社團活動中幫忙,總之只要跟學習無關的事情他都很活躍。不論是尖子生還是后進生,不論是家境好還是家境一般的,他都能交上朋友。高中氛圍自由開放,沒有“尖子班”和普通班的設置。雖然學習成績上有“明碼標價”的等級,但豐富的學生活動沖淡了這些,成績、家境等影響到等級區隔的東西被暫時隱匿了起來,人與人得以更加平等地交往,這也是我們懷念的“美好”之處;
直到大學乃至走上社會,這份脆弱的平等便很快被打碎,職業前途、經濟地位越來越成為首要的價值選擇。說是說鼓勵多元價值、倡導多元評價,其實還不是只有一元價值——追求階層躍升,過得越來越體面。每個人都在這個競爭過程中,分化越來越大,大家都活得很焦慮。
為了應對焦慮,K君很努力。他找高中同學推薦書目去看,他申請負責大學的創業比賽,他認真組織協會活動,勤奮在公司里實習工作。他說,他這么努力,“只是為了和你們的差距小一些”。但是這些似乎還不夠,遠遠不夠,“這地方太小了,環境也比你們差得多,要是我能到好一點的大學去做肯定能做得更好。”
所以K君決定考研,盡管他最不擅長的就是學習。K君曾多次自嘲說“沒有學習天賦”“真的學不通”,但這次不管怎么樣也得硬著頭皮上了。只有這個辦法才能迅速到大城市去歷練,再痛苦也得堅持。
如果考不上呢?“如果考不上的話我就去工作,不二戰了。我這四個月已經盡全力了,再來一年未必成效好多少;而且家里不容易,再來一年成本太高。我不能像那個女生一樣陷進考研這潭水里。”
日劇《四重奏》劇照
按照預想的,K君不打算再考慮讀研的事情了。然而他自己完全沒想到,成績出分后竟出奇地高,最后一科并沒有“涼涼”,反而很高,總成績超過了去年的線。此時公司正準備派給他一個更大的項目,K君又一次動搖了。“什么鬼?改考卷的老師是不是眼瞎了啊,給我這么高分!這下可難辦了……”
到底該準備復試還是繼續工作?身邊的朋友紛紛勸他復試:上掉的餡餅還不要?不過他的總分雖然高,有一單科分數卻沒過復試的要求,按規定應該會調劑到其他城市的其他學校。思前想后,K君還是放棄了這個機會,“調劑到其他地方的其他學校就沒有原來的意義了,那個學校不好。而且,我確實也不喜歡繼續讀書,動力沒那么大了。”
K君說,夢想對現實的妥協有時候也是必要的,況且即使不讀研他在工作中還有其他機會。他說:“工作得越久,接觸社會人越多,越覺得生活很現實。最近接觸了一些比較成功的老板,他們的為人處世、奮斗經驗讓我感觸蠻大的,我們以前學生氣還是重了些,走上社會就不一樣了。”
“不知道十年后的我們會變成什么樣呢?”
“是啊,不知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