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表弟心急火燎地跑來問我借錢:“姐,先轉我1萬塊錢急用,過幾天還你。”
仔細問了一下才知道,原來他這幾個月辭職了,為了犒勞一下自己,買了一臺最新款單反,去了一趟土耳其,回來還搬了新家,養了一只寵物狗,買了幾雙聯名限量款球鞋……刷信用卡簡直刷得不要太開心。
等到還賬的時候卻傻眼了,工作5年攢下的錢還不夠扣!他想起最近很多人都用小額貸款,于是在3家網貸平臺注冊了實名賬戶,借了8萬塊。
想著工作就可以慢慢還,沒想到下個工作忽然落空了,接下來兩個月網貸連本帶利滾到了10萬,又不敢告訴爸媽,沒辦法,只好找我借錢來了。
都說中年人的崩潰是從借錢開始的,對90后來說,他們的崩潰,也是從借錢開始的。
最近匯豐銀行公布了一組數據,90后總人口有1.715億人,人均負債12.79萬元,負債總額接近22萬億元。
恐怕連很多90后自己都不知道,錢都花哪了?
想起最近剛學會一個新詞,叫“暴花戶”,用來形容那些在短時間內就花掉了可觀的財富,賺錢不多,但就莫名很敢花,花光了又很喪的人。
完美地概括了很多90后的消費觀。
法國學者魯爾·瓦納格姆說,從真切生活的角度上說,通過消費而獲得的權力,完全建立在犧牲自我存在和自我實現之上。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被過度消費綁架了。
1
現在的年輕人,早就沒有錢了
最近的調查數據顯示,21.89%的受訪白領處于負債狀態,53%的大學生貸款是為了購物,35歲以下44%的群體,平均每人每月儲蓄只有1339元,他們會選擇花唄、360白條、微粒貸等平臺借貸,很多年輕人處于“零儲蓄、高負債”的狀態。
一句話總結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早就沒有錢了,還欠了很多錢。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要花錢的理由太多了。
朋友以及同事之間聚會、吃飯、KTV請客,禮尚往來之類就不說了,關鍵是,他們總能給自己找來一大堆消費的理由:
心情不好“買買買”,心情好也要“買買買”,失戀要買,工作累也要買,如果正碰上“滿199減10,滿299減20”之類的,又會為了湊滿減買一堆本來不需要的東西......即使并沒有買東西的欲望,但店員一推薦,覺得不錯又買了。
有個朋友去逛某家居店,店員推薦很貴的一套櫥柜在打折,她覺得不買就虧了,鬼使神差就買了。但事實上她的房子根本不需要一套新櫥柜!結果為了這個新櫥柜她還更新了一整套餐廚用具,最后大大超出了預算,只好節衣縮食過日子。
除了沖動和“手滑”消費外,還有很多女孩,每天跟著時尚博主買買買,今天買某大牌限量版護膚套裝,明天買某醫美儀器,完全不考慮自己月入3000負不負擔得起,每天都在打腫臉充胖子。
一個愛用花唄的前同事說,“它給我一種能買很多東西但是不花錢的錯覺,不管還不還得起,還是會瘋狂用。“還有個網友說:“去年雙十一用花唄分期的錢還沒還完,今年雙十一又刷爆了, 害怕它給我越來越高的額度。”
這可不嗎,商家為了掏空年輕人的荷包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以前一年只有一次雙十一,現在幾乎天天都是雙十一,什么黑五、圣誕折扣季、雙十二、年貨節、開學季、女王節、年中促銷……換著花樣打折。年輕人哪受得了啊,看到“超低折扣”、“限時特賣”、“買一送一”就受不了了,為了占便宜乖乖送上錢包。
但這種過度消費的風氣,真的值得贊揚嗎?
過度消費下,有人一刻鐘花的錢比一個月掙的還要多,有了分期付款,多少人為了滿足虛榮心一咬牙買了很多昂貴的東西,從付款的那一刻起,他們的生活就被債務牽住了鼻子。
你以為自己消費著物品,卻反過來被物品消費了。
2
消費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樂,
卻買不來真正的滿足
電影《搏擊俱樂部》有段臺詞:“廣告誘惑我們買車子,買衣服,于是我們拼命工作,買我們不需要的狗屎。”
各種打折、廣告的輪番攻陷,不過是瞅準了你心中的欲望缺口,不斷驅使你產生欲望。
電影《一個購物狂的自白》里,Rebecca 非常喜歡購物,諷刺的是作為一名財經記者,她一方面教人理財,另一邊自己又揮霍無度瘋狂購物,面對紛紛揚揚的賬單,Rebecca 只能靠圓謊來逃避債務。她試圖戒掉購物,想盡各種辦法來賺更多的錢還賬,但面對櫥窗里的誘惑,卻依然管不住自己的手,以失敗告終。
跟風買網紅款;不需要的東西看到打折,覺得不買就虧了;不買衣服就空虛;往家里囤東西,一旦塞滿好看的衣服和充足的食物,就感到舒適和安全;學生時代想穿漂亮衣服沒錢買,現在工作有錢了就拼命買……
無論是貪小便宜還是希望通過購物獲得“心理補償”,本質上來說,還是欲望在作祟。
可很多人卻大大高估了消費帶給自己的快樂。
那些你以為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的東西,其實永遠都不會用,東西都買了錢卻沒了,結果就是妄圖治愈不開心,結果越剁越糟心。
以為通過購物就能得到滿足的潛意識,真正的目的都不是占有物品本身,而是內心缺乏安全感,才需要用物品和消費來證明自己的身份,確認自己的價值。
有位豆瓣網友的總結很精辟:
“消費主義將欲望=人生價值,無法實現欲望=人生零價值,現代人的痛苦多多少少來源于此。消費主義給人們樹立怎樣的人生目標值得警惕,消費主義真正為人們帶來什么?潮水般一波接一波的欲望、空洞干涸的心靈,一無所有。”
欲望,終究填補不了你對自我的不滿。
曾經我們沒錢可以過得很快樂,可是現在,不僅沒錢,而且還不快樂。 為什么?只是因為很多情況下,我們將快樂和消費捆綁了,總有一天,你會明白,消費雖然可以帶來某種程度的快樂,卻永遠買不來真正的滿足。
3
大多數東西有了會很好,沒有也無妨
看過一個真實的故事,生活在澳洲的 David ,突然收到房東的短信,要求他在一個月內搬走。
他不得不搬家。可這次搬家,讓他發現了一個真相:本以為自己不會有很多行李,可打包完之后卻發現,光衣服鞋子他就有三大箱。
他被自己震撼了,很多衣服和鞋子,都是當初他覺得便宜買下的,根本沒穿過。而經常穿的即便每天輪著換,也能一年不重樣。除此之外,他還買了很多沒用過的小工具、電子產品和家居用品……
他開始反思,那些沖動之下買下的東西,究竟有什么價值。他決定為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他在網上發布了一個計劃,名叫“Buy Nothing”,在一年時間里,必須做到:
除了食物、日常用品外,不買任何其他東西;
東西壞了就拿去修;
有額外的需求,先看親朋好友是否有閑置的物品;
如果需要送禮,不能花錢去買,選擇更溫情的方式。
最初的一個月,David覺得這項挑戰真的很難,但過了幾周之后,他有了新的感受。
他說:“現在每次購買前,我都會思考購買背后的真正原因,這使我更有目的性,有更少的壓力,更少的奔波,以及更少的憂慮。畢竟當你把生活中雜七雜八的東西去掉時,你的目標就會清晰很多。”
就這樣,David的生活變得越來越美好。
不僅如此,他的挑戰轟動了整個西澳,到現在已經有5萬多人參與了這個項目。
David 的故事讓我想起《我的家里空無一物》中,女主麻衣一首扔東西的小詩:
大多數東西/有了會很好/沒有也無妨
學會鄭重地挑選,真誠地持有,也許才是抵達幸福的確切方式。
如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錢,最終都不能換來幸福,那我們為何不換一種更簡單的生活,來接近更純粹的快樂呢?
如果你希望改變過度消費的壞習慣,以下5個小竅門也許可以給你一點幫助:
1|對太昂貴以及太廉價的東西,都要保持警惕:如果特別想買一個東西,不妨在心里做個假設,給自己兩個選擇,花錢買這件東西或者給你同樣多的錢,你會怎么選?如果選擇了錢,那就說明這件東西并不是一定要買。
2|數量上做減法,質量上做加法:生活中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只占兩成,剩下80%都是多余的。你并不需要太多東西,只買質量好的東西,質量好,重復利用率就高,無形中會節省更多錢。
3|用完才買,不囤積:物品都是有保質期,喜好也是,很容易過期。用到空瓶才買新的,衣服一季買一兩次,買1件扔3件,超過一年不用的物品丟掉或送人、出售。
4|每星期抽一兩小時打掃房子:打掃的時候自然就會扔東西,扔多了以后就自覺地不買多余的東西了,斷舍離不是要求你放棄一切,而是在擁有和取舍中發現真正需要的東西。再者房子整潔了,生活質量也會提高,一舉兩得。
5|給自己一點時間:網購時看上一樣東西先收藏它,逛街時想買的東西,先回去再考慮兩天,這樣你會減少一半沖動消費的機會。
6|讓自己多“生產”:心理學家弗洛姆說:“人們不生產時就消費。”總是對自己不滿意,消費就停不下來。減少花在購物的時間,把時間和錢花在提升自我上,你減少對自己的愧疚感,對生活中的變化更自在、從容。
在欲望變得越來越無窮盡的今天,很多人總以為覺得,物品比內心感受來得更直觀且富有意義,但在買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容易得到的同時,我們也越來越不懂得珍惜。
那些原來因由物品而來的幸福感徹底走失了,于是我們迷失在消費的織網中,再也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么。
總有人說,你要賺最多的錢,買自己想要的一切。但真正能給你帶來幸福感的,不是什么都有,而是有選擇地要。
別在無節制的消費中耗盡自己的生活了,也別被營銷制造出來的“需要”所蒙蔽。
愿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把別人眼中的“好”作為自己追求的生活目標,保持精明清醒的頭腦,在焦慮中保有自我、在忙亂中實現美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