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新年剛過,蘋果公司的股價遭遇“開門黑”,一度下跌近10%。
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在給投資者致信中,把鍋甩給了中國,認為是中國經濟放緩導致了蘋果銷量驟減。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年輕人隔三差五的就會被提醒自己很窮。即便如此,并沒有影響到“買買買”的熱情。
不過這次,連蘋果都賣不動了,中國年輕人的“窮”大概是坐實了。
這屆年輕人到底有多窮?
年輕人真的變窮了嗎?查了一下數據,答案是肯定的。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5年全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月薪1530元;而據《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17》的數據,2016年全國在崗職工合計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5750元。
據北京大學課題組的數據,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平均起薪1588元;而據第三方評價機構麥克斯的數據,2016年本科畢業生的平均薪資為4376元。
數據對比非常明顯。在2005年,本科畢業生的月薪是城鎮職工的104%;到了2016年,本科畢業生只有城鎮職工月薪水平的76%。
再來看增幅,本科畢業生平均起薪增長276%,而城鎮職工平均月薪則增長376%,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增長水平大大落后了。
看收入,在過去的十幾年,相對社會總體水平,年輕人確實變得更窮了。
2016屆畢業半年后月收入較高的主要本科專業
在2018年11月,有專業機構發布了《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這份報告表示,中國新一代年輕人里(35歲以下),56%的人暫未開始儲蓄。開始儲蓄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儲蓄僅1389元。
掙得少、沒存款也就罷了,這一屆年輕人還特別敢花錢。
《2017年消費升級大數據報告》顯示,90后人群消費增長最快,達到70后增幅的兩倍,年均消費三年來增長了2.7倍。
年輕人掙得不算多,花起錢來卻十分爽快,那錢從哪兒來?一個字,借。
2018年8月20日,央行公布了《2018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其中提到,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還款的總額達到了756.67億元,環比增長6.35%。
而翻看過去幾年的報道就會發現,這一數字在8年間已經增長了接近10倍。
2010年全國信用卡半年未償信貸總額僅為76.86億元,2013年為251.92億元,2015年為380.27億元,到2017年增長到了663.11億元,2018年1季度為711.48億元。
當然,單看信用卡逾期數字并不能說明鍋都是年輕人的,還有一些報告能更直白的說明年輕人的債務問題。
據花唄官方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生活報告》顯示,全國近1.7億的90后中,超過4500萬人開通了花唄。簡單的說,就是3.6個90后之中,就有1個人在用花唄。
截至2017年末,花唄賬單分期業務借款人年齡主要集中在35歲以內貸款余額占比79.38%。
90后確實已經是消費貸款的主力軍了。據融360調查,從年齡上看,貸款人群中90后(含95后)占比最高,達49.31%,在亞洲同齡人中也第一。也就是說,在使用消費貸款的人群中,將近一半都是90后。
圖片來源:融360
90后不僅舉債的人多,額度也十分驚人。匯豐銀行最近調查顯示,中國90后一代人的債務與收入比達到令人吃驚的1850%,該群體欠各種貸款機構和信用卡發行機構的人均債務超過17433美元(約合12萬元人民幣)。
“借錢度日”幾乎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常態。
一屁股債是怎么欠下來的?
很多年輕人會覺得,對比父母那一代,甚至對比十幾年前,自己賺的錢已經足夠多了。尤其是身處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動輒月入20k、30k、50k。
實際上卻并非那么回事兒,這是經濟學上典型的“貨幣幻覺”。在工資上漲的同時,你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費同樣在上漲,而且上漲速度甚至要比工資還快。
前文提到,2016年本科畢業生的月薪比2005年增長276%,與此同時:
北京通州2005年小兩居租金為800元,2018年租金為4000元,增長500%;
北京通州2005年新房開盤價多為4000—5000元,2018年二手房價格超過50000元,增長1000%-1250%;
2005年,北京一碗牛肉面的價格為5元錢,2018年則是15元—20元,增長300%—400%;
……
看起來工資的絕對值并不低,但是細算購買力的話,就會發現工資的含金量大大下降。即便月入2萬(這已經超過北京市平均工資的一倍),也只不過剛剛追平房價的漲幅。
年輕人不僅沒有想象中有錢,還一腳踩進了“消費主義”的大坑。
不能說年輕人追求精致的生活不對,也不是“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有問題,最大的問題是,各種營銷在不斷重塑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和行為。
很多營銷號以此為生:聰明的女人,舍得為自己花錢;女生到了哪個年齡段就該買上幾個奢侈品牌的包包,用某種價位的護膚品;男生應該開什么樣的車;越愛花錢的人越有錢,越節省的人越沒錢……
在營銷號的塑造下,很多人擁有了自己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費欲望,而且這種消費欲望又被鋪天蓋地的廣告美化成:活成我想要的樣子。
所以,在一份大學生消費信貸調查報告中,你能看到:近64%使用花唄的大學生,都是用來購買電子產品、奢侈品和化妝品。至于生活用品,幾乎見不到。
及時行樂,對你好不好不知道,但對商家,肯定是好事。
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鑒》
當然,能讓90后人均負債12萬,并不完全是消費主義的鍋。“買買買”會讓很多年輕人邁出“負債”的第一步,而債務高企的根本原因還是房貸。
尤其是2016年-2017年這一輪房貸上漲,一方面源于部分家庭加杠桿購房的投機性行為,另一方面源于一些年輕家庭在“再不買就買不起”擔憂下提前集中入市。大量投機性行為,加上年輕家庭因為提前購房不得不增加借貸規模的做法,導致中國居民部門債務規模迅猛擴張。
而在2018年4月,匯豐銀行的一份報告稱,中國“千禧一代”(即80后、90后)住房擁有率達到70%,同時有4成青年買房靠父母。買房年輕人越來越多,但大部分還得依靠父母的存款提供首付,同時自己每月還要負擔貸款。這勢必會減少老一輩的存款,并導致年輕人杠桿率升高、存款難度增加。
《中國家庭金融報告》的數據也顯示,在住房抵押貸款參與率這項統計中,30歲以下的年輕家庭的負債參與率與30歲-44歲中年人群的負債參與率接近,遠高于其他年齡群體。
不動產財富增值的背后,年輕人的負債率也大幅上升,中國人享受的財富盛宴,也背負了最終的債務。因為有房,很多人看起來身家百萬,但卻拿不出真金白銀。
除此之外,年輕人變窮也無法脫離時代的背景和歷史的行程。
經濟學家何帆曾說:“生于上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是最幸運的,大體來說,這一代人完全可以靠個人的努力,獲得理想的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但是80后和90后已經開始感到巨大的壓力。從上學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感受到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不平等。”
相比上一代人,今天的年輕人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機會,可能正變得越來越小,甚至可能已經錯過了時間窗口。
量入為出,并不是一種過時的生活方式
當年輕人背負上了高負債,會發生什么?
最直接的,生活的風險會不斷增加。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還好說,一旦經濟放緩,個人的職業生涯受到波及,預期收入下降甚至失業,那很可能就要面臨債務違約、房貸斷供的局面。
據融360調查發現,在90后的貸款人群中,已經有近47.2%的人產生過逾期,而逾期次數高于10次以上的人群,占比達到4%。
其中,90后貸款人群中超過64%的人在4個以上平臺進行借貸,而在20個以上平臺借貸的人已經達到9.6%。除了償還房貸、車貸以外,有29.6%的90后貸款的原因是要償還其他欠款。
圖片來源:水木論壇
債務越來越高,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開源節流。對于普通年輕人來說,“源”就那么多,只能在“節流”上多下功夫。所以,會出現無論怎么刺激,年輕人都不敢再消費的情況。
電視劇《蝸居》里,郭海萍的一段話特別有代表意義: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來不及細想未來十年。”
電視劇《蝸居》截圖
在過去的很多年,超前、借貸消費被認為是一種正確的風潮,算計著花錢、量入為出會被認為是“古板”。
在這種風潮之下,高負債背后的風險卻鮮有人提及。
敢于花錢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對未來的樂觀預期。新華社2017年對全國44個城鎮約1萬名消費者展開的調查顯示,約八成的受訪者認為未來五年內,家庭收入將出現明顯增長。
在收入不斷上漲的時期,這些都不是問題,一旦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收入上漲不及預期甚至減少,家庭財務問題就會浮出水面。
況且,住房是剛需,房價又那么高,不貸款是不可能的。而在杠桿率如此之高的背景下,在其他消費方面,中國年輕人可能確實需要考慮更加理性的消費以及量入為出的生活。
首先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在育兒問題上是一個核心技能,對成年人也同樣重要。收入是有限的,消費是無限的。學會存錢,延遲消費欲望的滿足是抵御風險的第一步。
其次是強制儲蓄。為未來多做儲蓄并非壞事。尤其是社會福利和保障并沒有那么完善,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健康、未來的養老,這些都是需要用真金白銀做支撐的。
再就是財務風險隔離,也就是俗稱的“不要把雞蛋全都放進一個籃子”。
就連一向超前消費的美國人人也在反思。一次次因過度超前消費而來的經濟危機與泡沫崩潰,令他們的消費觀日趨保守。在一項針對美國年輕人的調查中,60%的受訪者沒有單件價格超過2000美元的產品,超過一半的人在電子產品上的花費沒有超過500美元。哪怕是在美國消費信貸中體量最大的學生信貸,主要方向也是協助完成學業,而不是物質消費。
量入為出的生活,是中國年輕人必須要補上的一課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