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自己的思考斷斷續續,跳躍性太強,不成系統。今天在高鐵上竟然意外的小爆發了一次。好吧,感謝高鐵,愿我們國家的“戰略武器”,穩步發展,發揮更大作用。
十年前你可能會懊惱綠皮車的慢吞吞,始終混雜著難以言說的各種味道,可憐巴巴的穿梭于人群接點不開的水泡面。晃眼十年,高鐵飛馳電掣,舒適優雅,已是天壤之別。但,不變的是到飯點時候,依然是一個個屁顛屁顛地接開水來泡面。任科技飛速前行,因為饑餓產生的生活方式卻基本不差。
這是多么奇妙的體驗啊。我長期的一個疑問居然由此得到解釋。很多人也會沉思,幾百年以來,科技日新月異,科學早已不是當初的科學,但人性卻為什么數千年也變化不大呢。
其實,人性本是由各種欲望組成,比如前面提到的饑餓感,比如弗洛伊德非常看重的性。人類的腸胃結構自古以來變化不大,又怎么會產生更高階的需求呢?同理,人體結構向來不變,由此產生的欲望必定不差,那人性又豈會追隨突飛猛進的科技日趨進化呢?
再往下引申,整個人類在一個星球共存,這保證了共同的人性,而地域差異導致了不同的性格特點。換句話說,如果出現人們所盼望的人性進化,則要寄希望于深海、深天的發展,尤其是深天。當人類開辟到不同于地球的外星球,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必然演化出有差別的人體結構,從而才有可能帶來人性的進化。
幾個世紀之后的人們,看到這些話,是深以為然呢還是可笑其膚淺?
從另一個角度繼續深入。一般的講,哲學先于科學而行。但上個世紀以來,哲學越來越無力引導人類好奇心,甚至被維特根斯坦論斷為本質是一種語言分析的工具。哲學的乏力明顯體現在對量子力學的失語,它超脫人類固有感官經驗,諸如“月亮當你不看時不存在”“薛定鍔的貓”等命題讓人無所適從。致使直到今天,依然未見振興之勢。所幸科學的進步常常是爆炸之后,有一段較長時間的緩慢滯留,以消化和積累。因為哲學關乎人性的深入考察和發掘,而探尋外物更只能借助于自身感官體驗,既然物理學已經發展到超出一般體驗,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只有當人類在此滯留期,逐漸能感官上述物理學體驗以后,哲學才能轟然醒悟,一飛沖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清遠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