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往事如煙
予坤
一,
12月19日 周一,早上考完了古代文學史,猛吃了4兩飯3個肉菜,徑直回寢復習第二天考試科目。晚上睡覺前,邊“預習”著《大學英語1》的課本,邊舒服的泡著熱水腳。
我總愛攪合盆里的水。這不,邊攪合我就邊聽著水蕩聲發起了呆。腦袋里浮現出了回憶,我5年未見的初中語文老師不知怎地今天卻鉆到我的回憶里來了。
我想到了高一時,一次初中同學請老師吃飯的場景。就在華師一附中旁的“私房菜館“的二樓包廂里,受眾人敬仰的高老師那天特別的要求和我同坐。她執著我的手,又一次同我辯論,又一次試圖說服我的觀點。
我記得我們辯論的主題,在“文革”和“改革開放”的評價上。
如初中時我和她已經進行過的多次辯論一樣,我和高老師依然誰也沒有在激烈的往來爭辯中說服對方。
但我知道,高老師欣賞我。而我,至今還堅持認為,這位和藹、親切、有個性的老師,是我讀書生涯中所遇見的最好的恩師。盡管,我們的觀點南轅北轍,但我自詡頗有和而不同的境界。
臨走時,高老師從包里雙手捧出了一本厚書,章詒和著,名叫《往事并不如煙》。她專門帶來借我回去看。
我仍清晰的記得那晚回到華師一的寢室,我坐在臺燈下通宵讀完書的情景。我承認,當時對事物的認識不夠、對歷史了解不深、思想信念不堅定的我的確被該書深深的震撼,對書中人物產生了同情,對我的“文革”觀產生了巨大的懷疑。對,因為那本書,我差一點被高老師說服了。
能記得,那晚,旁邊熟睡的室友俊杰同志是打了鼾的;還能記得,映著鼾聲,我彷徨的合上了書本末頁,一邊默默思考,一邊起身下樓,去食堂買熱干面過早去了……
人說,往事最好如煙,那樣可以免卻了回憶的酸楚痛苦。
而在我這,大部分重要的往事卻能無比清楚的回憶起來。因為從那天開始,我就受了章詒和的教導,經常的故意回憶起自己的過去,而且斷斷續續的記下了日記。
從那天起我就堅信,不能讓往事如煙。
二,
最近一周,為考試周,日復一日總是重復相同的動作:“預習”復習資料,集中背下重點,考試,猛吃一頓慶祝考完一科,出食堂清空記憶忘掉昨天所背,回寢室繼續背下一科……
這樣一來,本周實際上啥書也沒讀。只是偶爾的在圖書館自習時,在一個角落里瞥見了這本勾人回憶的《往事并不如煙》,于是拿來隨手一翻。
不翻則已,一翻,往事又上心頭。無數幕與高老師論戰的場景又重現于眼前,歷歷在目,感慨之余,又起了爭強好勝與高老師辯駁之意。
我能知道,高老師的本意,無非是想通過這書告訴我,“反右”與“文革”所打擊的所謂資產階級是有人性的、善良的、值得同情的好人,“反右”和“文革”是錯誤的。這也正是章詒和所想表達的本意。
那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書中所記錄的事實這樣反駁她。
我抽出了書中的這些細節:康同璧家在國家和勞苦大眾最困難時期仍在抱怨“只有一個仆人服侍全家”,用餐仍然要“吃二十幾種腐乳”…… 司法部長民盟的史良抱怨毛巾不夠,因為“必須每兩周換一條”,“不能讓毛巾發硬”……被打成“右派”后,每天早餐吃著雞蛋牛奶,仍然抱怨抱怨工資太低以至無法購買古董名畫……
事實勝于雄辯。這些滿腦小資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國家最困難、勞苦大眾最艱苦的時代,仍然自私的要求著高人一等的特權。他們仍然幻想著,革命成功了,就可以高高在上的做“貴族”,奢靡的享受生活。
從書中所詳細記錄的近十個“右派”,我們可以窺斑知豹的了解“反右”和“文革”中大部分“走資派”的心理。他們多年浴血奮戰,有朝一日終于勝利,自然“李自成心理”萌發:江山是老子打下的,老子享受勝利成果,吃香喝辣玩女人、劃分利益蛋糕,這是理所當然的。
只有毛主席,是真正的心懷著廣大無產的窮苦人民的。所以他無比痛恨自己曾經戰友的“假革命,假共產,真為己”思想,深刻的擔心這些人會重新騎在人民頭上像舊社會一樣壓迫剝削他們。于是順應了廣大覺醒了的人民群眾的要求,發動了“反右”和“文革”。
把曾經的戰友和那些沒有無產階級立場的“知識分子”發配到農村,是想通過勞動讓他們體會到勞苦大眾的艱辛,激發他們的同情之心,進而在實踐中促成他們內心的轉變,自動放棄那些“貴族”式的剝削思想。
毛主席是新中國和共產黨的父親,愛之深恨之切,他想幫助他思想覺悟不高的戰友們,重新站到人民的陣營里來。用的手段嚴厲了些,卻正像一位嚴厲的父親,對待他的孩子,是手狠而心慈啊。
無奈,世上的孩子總是難得能理解嚴父的。這不,父親一去世,當年被父親抽過屁股的“右派”們紛紛跳出,寫書撰文,污蔑摸黑起那個恨鐵不成鋼的父親。
往事如潮,開了閘就一浪一浪止不住。我又想到,后來我回學校還高老師這本書時,老師有事出去了,我沒有能見到她。后來我就和老師一直失去了聯系,也就是說,老師借我的書,我并沒有交上應交的讀后感作業。那么,如上,就算是我遲到了五年的作業吧。
三,
平安之夜,經友轉載,再讀了一遍孔老師的舊作《圣誕與荒誕》。這篇我翻來覆去讀過無數遍的神文又引起了我無數的回憶片段……記得第一次讀是半夜4、5點窩在自家的被窩里,一手按著書頁一手碰著臺燈按鈕,隨時準備迅速關燈,因為媽媽總是會半夜醒來過來敲門檢查,看她的傻兒子是不是又不知節制的在通宵看書……有一次是在寢室的廁所里,也是半夜,趕完數學卷子,睡不著,于是就翻翻舊書,再嘆這篇奇文……還有一次是在教室上晚自習,下自習前十分鐘給自己調節調節緊張的做題情緒,就信手翻開了孔慶東……
洗完了澡,接到還在讀高三的好友電話,他成績不好,他說他又開始對搞好學習漸失信心了。我不知如何給他鼓勵,勸他努力,于是就給他講了我的往事。
就是去年今日,我也正是高三。那正是一個周末,武漢的周末下著少見的大雪。我和冰姐、帆妹兒、小涵軍,還有一個已不上學的好友結伴在光谷唱了一通宵的ktv……清晨五點出來,外面還正是大雪,我又打的回了學校,自以為是的,去救一個“輕生”的靈魂。
給他說我的往事。一層意思,是叫他吸取前車之鑒,盡早的調整狀態,不要像我,浪費了那么多的時間在無謂之事上;一層意思,是以我為榜樣,告訴他,前面沒做好,沒關系,從現在開始,高考還有半年,來得及!
遙想一年前的我,不久的后來和父親發生了一次直接沖突。是父親的暴怒,像廣島原子彈一樣爆炸在了我的腦袋里,也是那之后,我才慢慢的從迷糊里醒過來的。
只是如今,冰姐去了英國,帆妹兒遠在中央美院高就,小涵君不知何往。唉,往事并未走遠,都被我流注在了心里,只是故人,我沒本事,一個也留他們不住!
四,
京城的北大博士小姨在網上傳來推薦文章,于建嶸著短篇小說《我的父親是流氓》。細細讀之,思索不透小姨推薦給我的用意;但自己的心得還是頗有幾分,如與小姨的觀點不同,還承望小姨指點與海涵則個。
結合孔慶東12.25上海講座,我的感想如下。
小說中所描述的主人公——父親,正是一個阿Q的形象:革命之前是社會底層的生不如死的無產者,他做夢都盼著革命,因為只有革命能救他的命;革命來時,他拼死革命,因為革命給了他做人的權力和做人的地位;革命勝利后,他開始要求將他以往所做的“革命夢”變為現實,“搬趙家的東西”“打小D的嘴巴”“……元寶,洋錢,洋紗衫”,他同阿Q一樣,他革命的最終目的是打倒別人的剝削,而變自己為剝削者。
這小說從正好反證了毛主席發動“文革”的英明偉大:教育自己身邊的這幫想當李自成、當洪秀全的阿Q戰友,改變他們的覺悟使他們站在人民的立場上一心為人民服務;“文革”失敗后,接著進行的改革開放的偉大成果——當年“文革”里被“戴帽子”的官僚精英重出江湖統治國家,貪污腐敗橫行,人民失去當家作主地位——更是反證了毛主席當年打擊、教育這些阿Q的先見之明。
于此我想起了《往事并不如煙》還有另一個書名,叫做《最后的貴族》。呵呵,那是毛主席心里所計劃的,將這些“右派”“阿Q”們從思想基礎上徹底消滅,讓中國社會變成一個沒有官僚沒有精英沒有貴族、人人平等的社會。
可惜主席神武,畢竟拼不過時間。老人家仙逝,“最后的貴族”,在現在看來,終究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或者說,成了一個如煙的往事。
五,
往事是什么?
答案是:往事的集合= “我”
正是每一厘米的記憶塑造了今天的“我”,正是所有的經歷構成了“我”的性格,正是全部的往事形成了“我”的靈魂。
不論這往事的丑與美、善與罪、酸甜苦辣,不論我愿意不愿意,今天坐在書桌電腦前的我,就是所有往事的集合體。
運用解剖學和因果論的分析法,今天我的每一個行為、我說的每一句話,我寫在這里的每一個字,都一定可以對映的為他們找到我過往生活里的一個細節來作為母體和出處。
你能讓自己如煙般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么?不能!所以,我們怎能讓往事如煙?
這樣說來,回憶就是自己給自己今天的性格、想法、感情、思考找一個根源,找一個原因。回憶就是重新拷問自己靈魂的來由,回憶就是自己審視自己的生命。
只有不斷的反省自己的過去,不斷的審視自己的歷史,不斷的檢查自己的回憶,我們才能對自己有正確的定位,真實的了解,我們也才能對未來做出相對準確的選擇判斷。
全盤的掌握了自己的歷史,就約等于全盤的掌握了自己。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應同此理。
歷史學之沉重緣自于此。
故司馬遷,一個歷史學家,居然敢講,以“通古今之變”來求得“究天人之際”。
六,
本周與紫竹對詩,我出詩題,題為“往事”。我的詩又用了老韻腳,自己都覺得俗不可耐,慚愧啊!
諾約心中念,飄雪已經年。
回憶即如煙,往事未必廉。
桃花猶尚紅,人面不如前。
小平今若在,該嘆主席賢。
這篇文章,就獻給我敬愛的高老師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