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教書育人”的大學
趙維銘
曾經帶過一班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我教的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盡管很多人認為我們“兩課”教師的工作性質和中世紀的教士以及斯大林時期的“政工人員”,可是,作為一門學說,成為教育內容就必然有其合理性。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身來說,它并沒有好、壞之分,而《資本論》更是古典經濟學集大成者的總結性著作,也是社會學的方法論著作。學生多學習一點,也算是“藝多不壓身”,當然我也不是完全不通情達理,把考試分作了兩部分,50%的開卷考試,50%的論文。可是在改論文的時候,我發現相當多的同學不是草草打了幾行字就當論文,便是抄襲他人文章,更有甚者,連原作者的名字也沒去掉。為此,我專門找了幾個同學個別談了一次話。令我驚異的是,這些同學對我的質問無動于衷,還敢于頂嘴,雖然我不是那個班的班主任,但是我仍然很生氣,為此專門批了好幾位同學零分,要他們重新交論文,考試之前交不到合格論文,就暑假交。本來事情就此了結,但是更令我驚異的是,那位班主任卻過來找我“說情”,給我留下了一句至今難忘的話:“我們只教書,不育人,管這么多做什么?”
的確,現在的大學,對學生的“個性自由”是非常“尊重”的,逃課兼職、論文抄襲都是睜一眼閉一眼的。而我們在1980年代初上大學時,卻完全不是這樣:那時的大學雖然大樓很少,也遠不如現在富麗堂皇:幾排五層樓的平房就是教室,使用實驗室的試劑還需要申請,而為了使用好笨重的電子計算機,我們甚至自學計算機的“點語”(因為那時的“電腦”不是靠顯示器輸出結果,而是在紙條上“打點”表示)……食堂里供應的除了饅頭包子,便是幾個青菜,大多數人的生活是一成不變的四點一線:宿舍——教室——食堂——圖書館,星期六晚上去禮堂看一場電影就是最大的娛樂活動。記得那時由于我們課多,當下課趕去圖書館時,已是“全場爆滿”,幾無落腳之地。一本刊登最新論文的《世界經濟與政治》不單本專業同學爭搶,就是外專業的,也常常借去一飽眼福,而一到傍晚,大家都踴躍地沖上體育場鍛煉身體,爭取將來能有個健壯的體魄為祖國服務……可是現在的很多大學生,在學校就知成天上網打游戲,對于學習不管不問,用數碼相機把圖書館的書頁一拍,回宿舍掃描上電腦,就化作論文的一部分還以為老師看不出來。上課期間,睡覺、玩手機甚至曠課做兼職者大有人在,還沒考試就去問老師范圍,考試時偷看課本筆記、傳字條者比比皆是……這樣的學生,往往大學四年虛度光陰不說,就其專業素質與能力也是難以勝任工作的。這也正是目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原油之一。但是,古人有云:教不嚴,師之惰。就我在高校長期以來的觀察所見,在教師對學生普遍抱有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度下,學生素質焉有不下降之理?
相反,在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老師對我們的態度足以讓現在某些“尊重學生自由”為標榜的人汗顏。當年的大學,以“教書育人”為己任,教師與學生們的關系無疑是融洽而又親密的,而學術自由的空氣不說空前,卻也是和現在難以比擬的。記得在當年,筆者由于見到鎮里一位早年偷渡赴港者“衣錦還鄉”產生了嚴重的困惑,因此把事情告訴了輔導員陳老師,沒想到陳老師非但沒有把消息向上匯報,反而借《南方日報》上一則“偷渡赴港者被遣返”的消息將同學集中起來,“偷偷”開了一個主題班會,引導大家各抒己見、不背包袱,事后還她做了我的入黨介紹人;教我們高等數學的王老師,常常在同學們的留下比解題過程還長的點評;而我們的班主任,當時的著名經濟學家蔣老師不顧年事已高,身體不佳還經常去學生宿舍解決我們學習和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正是老師們認真負責的教育、無微不至的關心,使得我們無論在學術上、人格修養上都有了很大的長進,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學生,一個對自己和社會都有擔當的人。可看看現在的大學生,盡管學術視野和物質條件比我們當年不知好去了哪里,可在十年寒窗的應試教育摧殘下成為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豆芽菜”,欠缺實踐能力和社會經驗不說,對知識的渴求與敬業精神上也有待提高,因此,大學應該是他們學習適應社會能力、找準人生目標的地方,但是現在的老師毫無鉆研精神,出外兼課搞所謂的“培訓”,用東拼西湊的“著作”做騙取職稱的階梯,以致某些學生大學四年讀下來,連班主任姓甚名誰也搞不清楚,更遑論學到了什么知識!
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興則國家興。在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中國國際競爭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勢在必行,而大學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全民教育對提高我們的人民素質,保障我們的發展后勁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可是,大學教育的改革卻走向了另一條歧路:教學評估光看形式,將學校的奢侈程度也算作評比的條件,從上到下盡情鼓勵師生造假、做戲,評估團隊亦流于吃喝。如此一來,只能使高校上求貸款,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下向學生大肆收費,將許多家庭貧困但有志于學的貧困生攔在校外,既不利于高校自身發展,也不利于實現教育的公平。因此,高校教育評估的改革,首先應該從學校的教學態度開始,使“教書育人”重新成為貫穿整個中國教育體系的核心理念。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