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思考
文張愷
自從90年代后期大學擴招以來,至本世紀初,“就業難”問題已經成為了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畢業即失業”是這一代大學生真實的寫照。即使找到了工作,很多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也會發現:現實生活和自己的理想落差很大。很多人對這種差距一時間無法接受,有的人消沉下去,有的人鋌而走險,更多的人則甘于平庸,直接或者間接造成了大學資源的浪費,甚至釀成了人間悲劇。
這個問題一時還難以解決。因為辦教育的人不是把教育當作社會培養人的基地,而是把教育當作一種產業,既是產業,大家就爭相提高產量。辦教育怎樣提高產量?辦法有兩種:一是提高學費,二是擴大招生量。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造成兩種惡果:一方面是學生和家長的經濟負擔過重,許多學生和家長難以承受,舒涵有部不錯的小說叫《入學那天遇見你》,里面有個貧寒學生叫寒山,他說過一句刻骨銘心的話:“一年兩萬塊錢學費,壹萬生活費,一年三萬,三年九萬。五角一斤糧食,三年十八萬斤糧食啊,十八萬斤糧食是座山哪,我爹我娘不吃不喝二十年都生產不出十八萬斤糧食!”另一惡果,那就是招生量過大,就業機會過小,這樣必然有部分人被擠到就業之外。面對這樣的現實,個人該怎么辦?兩種辦法:一,如果確實沒有競爭力,那最好不要去上大學,別白花錢,白給辦教育的人增加產量。二,如果你認為自己有競爭力,那你就拼命競爭,把你周圍的人都壓到,出人頭地,爭到工作機會。《入學那天遇到你》里面兩個主人公,一個“我”,一個“顧若熙”,兩人相親相愛相戀,同在一個導師指導下學習,但為了爭到一個留校的名額,顧若熙拼命和“我”競爭,最后從人氣,從學業上壓倒了“我”,爭到了留校名額,但卻失去了愛情。但顧若熙寧肯失去愛情,也要爭得留校名額,從此也可見競爭的殘忍和激烈。
社會上這種競爭是對的,還是錯的?應該說,有競爭有淘汰還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優勝劣汰嗎。但是淘汰的量要有限制,如果淘汰太多,就不是正確的了,它會給資源造成極大浪費。
“就業”是人生一個轉折點,它標志著一個人正式進入社會,承擔起完全的責任和義務來,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在路遙《人生》中有這樣一段話,用來描述“就業”非常恰當: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你走錯一步,可以影響人生的一個時期,也可以影響一生。“就業”是很關鍵的一步路,走錯了,很可能意味著人生一個低潮期的來臨。
“就業難”已經是整個社會所面臨的普遍問題,與其被動埋怨它,不如主動去解決它。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入學那天起,不能夠再有那種“考上大學萬事無憂”的思想。應該認識到大學是自己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在大學中努力培養自己的能力,為能很好地進入社會作準備。
大學的文憑是一塊敲門磚,很多學生把名校文憑看作是金子做的敲門磚,普通大學文憑就是木頭做的敲門磚。但不管金子還是木頭,任何文憑都不是萬事無憂的保護傘。找到工作僅僅是一個開始,如何在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潛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這才是最終的目的。大學生只要有能力,自然可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實現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能力,再好的文憑,哪怕是清華北大的金字招牌,也不會得到周圍人的尊重。
舒涵是一個剛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學生,對這個問題有他自己親身的感受。清華大學在國內屬一流大學,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這里的莘莘學子是如何看待文憑的呢?在舒涵的《入學那天遇見你》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關于畢業和文憑的一段對話,或許能夠詮釋大學生的無奈和傍徨。書中這樣寫那些學子對“金文憑”的評價:
“清華大學的文憑能給我們帶來多少東西呢?”
“帶來不了太多的東西,”我搖搖頭,“但是我們又能怎么樣呢,我們總還是需要一些信念來支撐我們活下去,支撐你的信念可能是路華,支撐信志遠的信念可能是吳彥,支撐寒山的信念就是他的清華文憑了。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也絕對不短,我們總還是需要一些希望的。”
文憑只是一種信念,帶來不了更多的東西,這是當代中國最高學府大學生的一種無奈,同時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當今社會需要的是能夠創造價值的人才,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名譽,一張高等學府的文憑。
大學生在上學期間,就應著重培養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應該包括兩種:完善的人格和自學的能力。一個人進入社會后,會遭遇很多成功與失敗,這時就要求學生具有勝不驕敗不餒的氣質和修養。成功時,不會盲目自大。失敗后,也不會一味氣餒。正確地認識自己,才是走向成功的關鍵。
學生還應該培養自學的能力。當今是一個知識爆炸的年代,終身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大學僅僅只有四年,不可能學完一輩子需要使用的知識。學生必須掌握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好了這種能力,大學生就可以自己運用手中的資源來解決現實中所遇到的新問題。
“就業難”是一個客觀的問題,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取消減和弱化這個矛盾。這是時代對大學生提出的新要求,即注重能力培養的要求。只要我們能夠擁有這種能力,通過我們的努力,就可以最大限度化解這種矛盾,同時也可以改變社會上“讀書無用”的說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