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競爭激烈 江蘇大學生近三成靠關系找工作
12月8日,多個校園招聘會同時在南京大學舉行。“畢業生那么多,競爭太激烈,我心里一點底氣都沒有。可是,我同宿舍的一個同學,一個招聘會也不去,因為他有個好爸爸。”忙著投簡歷的劉同學告訴筆者。
有劉同學類似想法的大學畢業生不在少數。有人認為大學生就業,家庭社會關系越來越重要,甚至有人提出:“大學生就業就是比爹!都說大學生就業難,可是大學生有個關系厲害的老爹,就業就不難。”
近日,南京師范大學蔣鈺珮老師的一項調查佐證了這一看法。蔣老師通過對2005年江蘇省8所高校的600多名文、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調查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父母的社會關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通過父母的社會關系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占到調查總數的27.2%。而認為父母社會關系不重要的學生僅占13.6%。
相較而言,城市學生更看重父輩的社會關系,認為父輩關系重要的城市大學生占到59.8%,這個比例比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高出了18.7%。
對此,蔣鈺珮老師分析,大學畢業生如此看重父母社會關系在擇業中的作用,是因為在步入社會之前,大學畢業生個人的社會網絡構成形式較為單一,以父母的社會關系為代表的關系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信任度。
此外,有82%的被調查者擇業時重視來自家庭的影響。但是父母的意見卻不再是權威,擇業標準通過父母與子女之間良好的溝通產生。有69%的學生對在擇業問題上與父母溝通的結果表示滿意。
一些社會人士對此表示擔憂。“找工作靠老爸,不但使擇業缺乏公平,而且讓大學生在走上社會之前,就學會開后門托關系,對個人和社會都不是一件好事。”
“你以為我們愿意靠父母的關系找工作嗎?”南京大學新聞系的一名女碩士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可是找工作找得太累了,如果到明年還是沒有什么著落,也只能聽爸爸安排,回老家找找關系,弄個工作。書都念到這一步了,還要靠父母低三下四托關系、走后門,我真是不甘心啊!”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江蘇省2007年的畢業生總數達35.5萬人,比去年的28.7萬人猛增了24%。
原載《中國青年報》
青年理想敵不過社會潛規則
近日,南京師范大學蔣鈺珮老師通過對2005年江蘇省8所高校的600多名文、理、工科畢業生的就業調查發現,有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父母的社會關系在找工作中很重要,通過父母的社會關系找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占到調查總數的27.2%。而認為父母社會關系不重要的學生僅占13.6%。
雖然現在都說大學生就業難,但其實稍加留意就會發現,真正難的是能力普通而家境一般的孩子,那些家里有關系、有背景的同學,找工作根本不著急,從不參加什么“雙選會”,而是天天打游戲、睡覺、談戀愛——這是大學生自己總結的事實。由此,我們有必要問: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靠父母,“比爹”,到底是這些大學生“爛泥扶不上墻”,還是社會出了問題?
過去,煙草、電力、郵電、銀行等行業都有“頂班”制度,老子退休了兒子頂上來,兒子退休還有孫子頂,后來雖然名義上是廢除了,但通過所謂“內招”等形式,這些行業職工子弟仍能繼承“衣缽”。大不了,來個“行業資源交流”,你給我兒安排工作,我給你兒解決戶口,“外人”要想進這些行業,怕比登天還難。找工作“比爹”,不也是這種現實誕下的怪胎嗎?
事實上,許多人輸在“起跑線”上,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而是其父輩所掌握社會資源和財富實力不夠。去年四川某市曾面向大學畢業生公開招考區縣級數百名公務員,據記者與當地人事部門聯合問卷調查顯示,在錄用的公務員中,父母是“進城務工人員”的比例最小,僅占2.8%,而父母是“公務員”的比例最高,達到33.3%。這其中暴露出的若干潛規則,不說也罷!
而我們的青年,在這些事實面前當然不會無動于衷。正如某大學生所言,“班里一個成績很差,連英語四級都沒過的學生因為家長在銀行工作,竟然也進了一家號稱只招收重點大學畢業生的銀行工作。”那些滿懷理想和抱負的青年,縱有萬丈的激情,到最后也不得不在現實面前“服氣”。由此才有大家千方百計地托關系、找熟人、走后門,一齊裹挾進“比爹”的現實吧!
當“就業公平”被“代際效應”扼殺,在無處不在的潛規則面前,我們的青年就是這么接受“社會第一課”的。
(轉貼于《中國教育新聞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