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山位于寧夏、陜西、甘肅三省交界地段,海拔兩千九百多米。因山路曲折,盤旋六重始達山頂故得此名。
它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越過六盤山,意味著紅軍長征的目的地就在眼前。
六盤山歷來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氣候為半濕潤向半干旱春低溫少雨,夏短暫多雹,秋陰澇霜早,冬嚴寒綿長。年降水量達677毫米,是黃土高原中的“濕島”。六盤山發源了涇河、清水河、葫蘆河,對貧瘠干旱的寧南山區的起著濕潤調解作用。
六盤山海拔高,相對高度達400米以上。其中,涼殿峽相對高度達500余米,峽谷處懸崖峭壁極為險峻。峽谷中溪流交錯,水流每到陡落處便會飛瀉成瀑或落地成潭,形成潭、瀑、泉、澗,溪等多種水體景觀。
六盤山是古絲綢之路北道必經之地,也是北方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古代多民族在這里聚居,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時曾在這里休養生息,整肅軍隊,后病逝于此。
六盤山下的涇源縣總人口的97%為回族,積淀著豐富的伊斯蘭文化、濃郁的回族風情。另外,六盤山地區廣泛流傳著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傳說和故事,如“魏征夢斬涇河老龍”、“柳毅傳書”、“鬼門關的故事”等。
1935年10月,紅軍進入今寧夏西吉縣境內,當時國民黨軍為了阻截中央紅軍和陜北紅軍會合,在六盤山一帶設置了包括國民黨毛炳文兩個師、東北軍何柱國騎兵部隊、門炳岳及西北馬鴻賓部隊等在內的重兵,形勢相當嚴峻。
1935年10月7日,中央紅軍越過六盤山主峰,在青石嘴與敵激戰。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不到一個時辰戰斗即告大捷,斃敵200余人,俘敵近百人,繳獲戰馬150多匹。由此裝備了一個偵察連,紅軍開始有了自己的騎兵部隊。
戰斗結束,毛澤東站在六盤山一座巨石嵯峨的山頭上,詩興大發,縱情吟詞一首《清平樂·六盤山》:“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這就是毛澤東!他把戰爭詩化了,升華了!接著,他又幽默地對身邊的指戰員說:“你們這些從江西熬到現在的紅軍戰士,個個可都是寶貝呀!你們是革命的種子,不久的將來要撒向全國去,那可是一大片一大片地開花、結果!”
紅軍在長征途中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這首毛澤東同志在翻越六盤山時創作的《清平樂·六盤山》波瀾壯闊、大氣磅礴,被人們廣為傳唱。
1961年9月,應寧夏人民邀請,毛澤東書寫長卷并將墨寶贈予寧夏人民,激勵寧夏人民以“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建設寧夏。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位于六盤山之巔。毛澤東率領的紅一方面軍長征翻越六盤山,打開了通往陜北革命根據地的最后信道。
如今在六盤山上,有一條再現長征歷程的微縮景觀——“紅軍小道”,2.5公里的小道上用雕塑群再現了當年紅軍長征壯舉的18個主要場景。從山腳沿曲徑通幽的小道千回百轉而上,“血戰湘江”“飛奪瀘定橋”等經典場景在沿途逐一呈現。
六盤山薈萃了寧夏乃至西北地區生態旅資源之精華;回族獨特風格的建筑、音樂、舞蹈和飲食文化與民間工藝具特色。六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西北地區重要水源涵養林基地和自治區風景名勝區。
近期組團
2、重走毛主席轉戰陜北路(第四季),10月7日從延安出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