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元的思想先驅——從康有為到孫中山
中國舊制度的終結以康有為為標志。
中國新紀元的開端以孫中山為旗幟。
康有為以忠君的固執(zhí),孫中山以為民的執(zhí)著,聯(lián)袂并立于中國近代史的滾滾風云中。
康有為——私有制及私有觀念的終結者;同時以其忠君?;实牡燃売^,成為私有制及私有觀念的殉葬人。
康有為以人格的二重彰顯人格的獨立。他前承圣之大成者孔子,后拒圣之埋葬者孫中山,以圣之終者,成就了一個輪回的輝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從孔圣人到康圣人,中華文明史貫穿了一條“圣”的主線,并演繹著對“圣”的變通和對“善的等級制”的追求。
康有為是中華文明史的最后一位圣人;孫中山是開辟社會主義道路的第一個“共和國民”。
孫中山——公有制及公有觀念的開拓者;同時以對革命的忠誠,在不斷的自我否定中,終結著中華文明史從孔夫子到康有為的圣人史觀。
孫中山出,圣人亡!
高貴與卑賤,圣人與平民,這等級之別將成為人類的恥辱而封入檔案。
康有為與孫中山,拉開了公有制及公有觀念取代私有制及私有觀念的帷幕。
如果說,對私有制及私有觀念,朱熹給予了本質的否定,曹雪芹給予了形象的否定;那么,從康有為到孫中山,則開始了社會實踐的否定。
毛澤東說:“現(xiàn)代中國人,除了一小撮反動分子外,都是孫先生革命事業(yè)的繼承者。”(《紀念孫中山先生》)
也是康有為革命事業(yè)的繼承者。
梁啟超說:“若夫他日有著二十世紀新中國史者,吾知其開卷第一葉,必稱述先生之精神事業(yè),以為社會原動力之所自始。”(《南海康先生傳》)
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專制的歷史進程中——
康有為:維護封建君主之“名”,擴張資本主義因素之“實”。
孫中山:順應資本主義因素之擴張,革封建君主之命,為資本主義“正名”。
然而,“天下為公”的內在沖動,使他們的改革與革命同時植根于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的人類追求。
梁啟超自非虛言:“先生之哲學,社會主義派哲學也。泰西社會主義,原于希臘之柏拉圖,有共產(chǎn)之論。”(《南??迪壬鷤鳌?
孫中山言之鑿鑿: “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chǎn)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演講本三民主義》)
“大同”者,“天下為公”也。《呂氏春秋·有始》:“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
“大同”對于康有為和孫中山,固然不失空想成分,然而其由來,均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中國古訓。這古訓,被西歐資產(chǎn)階級早期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家的人權理論激活,形成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公、私兩種制度之交時期的理想追求。
“河圖洛書”,大任于斯。康有為和孫中山,同為資產(chǎn)階級思想家,卻絕非自梏于私有制及私有觀念。?;逝c激進,是大同訴求以不同形態(tài)標注的兩個時代的界分。
康有為:終結者在舊時代的挽歌中,以君臣際會的千古佳音,激昂著大同本質之遠古內涵的律動。
孫中山:開端者為新時代的奮進,以不斷進取的革命剝蝕舊時代,開拓著大同憧憬的現(xiàn)實之路。
無論康有為奉行君主立憲的資產(chǎn)階級改良路線,還是孫中山堅持民主共和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路線,都以其內質的“天下為公”,論證著一個真理:一定意義上,資本主義就是社會主義。
任何事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同一社會的兩種形態(tài)。
從根本上說,資本主義是對私有制的否定。
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社會化、資本社會化全面席卷整個私有經(jīng)濟的土壤時,就已經(jīng)框定了上層建筑的社會主義性質。
無論社會改良即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和平過渡”,抑或社會革命即無產(chǎn)階級向資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都是社會主義的自我“正名”。
資本主義推動的全面社會化,從根本上否定特權等級制;然而,金錢卻造就新的特權和等級,表現(xiàn)為資本主義對私有制的屈從和對自身革命內涵的背離。
金錢孳生的瘋狂,砥磨著人類的“大同”向往。
為著這個向往,康有為以退為進,選擇了改良;孫中山以攻代守,選擇了革命。
康有為敗績。然而,戊戌失敗法未敗,大勢所趨,潛流暗動,新思潮已不可遏制。
孫中山勝出。然而,辛亥勝利法未勝,只是革了滿清的命,“天下為公”的宏愿最終拱手于“天下為私”的無奈。
歷史拖曳著曲折的軌跡。私有制和私有觀念,在被剝奪了封建等級特權之后,依據(jù)金錢的力量瘋狂反撲,形成更無恥的金錢等級和更貪婪的資本特權。
然而,歷史內在著激情的吶喊?!秶H歌》響徹全球,成為時代強音:“這是最后的斗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xiàn)。”
北京市寫作學會 薛遒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