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5日,美國底特律,一個剛剛慶祝完百歲壽辰的華裔老人,在家中靜靜的離開了人世。消息立刻傳遍了全美,幾大主流媒體爭相報道,推特上也出現了許多的悼文。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天就發布了悼詞:
作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 Grace Lee Boggs一生致力于服務和權利倡導 。從在底特律進行社區活動,到領導民權運動,再到她那些讓我們過著有意義生活的想法。作為中國移民的后代,作為一個女人,Grace很早就明白,這個世界需要改變,她克服一切障礙也正是為了改變世界。她了解社區組織力量的重要,更讓人們參與改變自己命運,她協助他人的熱情以及努力,為陷入困境的社區重注入新生力量,這將繼續激勵子孫后代。我們的思念與祈禱與Grace的家人和朋友,以及所有那些深深地愛她同在。
Grace Lee Boggs 是誰?她又給這個世界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這故事要從1915年說起。
1915年,一個叫陳玉平的小姑娘在紐約出生。來自廣東臺山的父親,當時在紐約百老匯一帶經營中餐館,家境富裕,陳玉平畢業于紐約私立女子文理學院巴納德學院(Barnard College) ,1935年畢業后,轉往賓州布林莫爾學院(Bryn Mawr College) 深造,并獲得哲學博士。
1934年,陳玉平在巴納德學院
雖說家庭富裕,但當時的社會,對于陳玉平的“性別”與“族裔”存著根深蒂固的“岐視”,盡管擁有博士學位,最后只能芝加哥大學圖書館找到一份低薪工作,收入有限,陳玉平因此在芝大附近找了一處條件欠佳的公寓租住,這段時間內,她開始與黑人朋友接觸,也因此與黑人權益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
幾年后搬遷到底特律定居的陳玉平,結識了激進派的黑人民權運動家,當時在汽車廠當工人的柏格斯(James Boggs) 與陳玉平兩人理念一拍即合,1953年,兩人無視于當年“異族通婚”等于自尋死路的障礙而結為夫妻,度蜜月時,他們不得不在車里過夜,因為當時的種族隔離法令她的非裔新婚丈夫無法入住汽車旅館。柏格斯夫婦很快成為當地黑人權利運動的靈魂人物。
James Boggs于1993年去世。
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發生警方掃蕩一家無牌酒吧時,市民與警方發生沖突,然后引發大暴亂,導致43人死亡,1000多人受傷,7000多人被捕,2500多家店鋪被燒或被搶,結果陳玉平與柏格斯盡管當時不在底城,卻被指控必須對此事件負責。
1973年底特律選出第一個非裔市長,陳玉平發現有了權力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從90年代開始,她與柏格斯一起帶領年輕人參與實質改變環境的工作,同時巡回全美演講,希望影響更多人加入改變行列。
她倡導非暴力,在家門口的草坪上放著“不要戰爭”的牌子。她認為,不應該將希望寄托在領導人身上,變化應該從自身開始。年屆高齡,她還組織“底特律暑假” 和“社區花園”項目,在一個衰落的城市里致力于社區的重建。
1998年,陳玉平的自傳《Living for Change》出版,中文版引進,名為《為改變而生活》。
2011年,她出版的著作《下一場美國革命》,被書評家稱為:“a handbook for personal, and therefore, social transformation.”(個人轉化、社會轉化指南)“A radical start-up kit for combatting neoliberal capitalism.”(一個進步的對抗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入門裝備包)。
2013年,關于陳玉平一生傳奇的紀錄片《美國革命家:陳玉平的一生演變》(American Revolutionary: The Evolution of Grace Lee Boggs)上映。紀錄片通過一個華裔女性不平凡的人生呈現了美國的民權運動史,特別是底特律的非裔美國人爭取平等權利的歷史。
紀錄片片花,2分鐘的影片,精彩的影像資料帶你初探陳玉平成長歷程與個人魅力。
2014年9月進入安寧病房時,陳玉平盡管知道自己即將來到人生旅程的終點,卻仍不忘提醒大家要具有視野及想像力,才能推動新革命。今年6月底,陳玉平的學生、友人、支持者,還特別為病中的她,辦了一場百歲生日會。
年輕時的陳玉平:你不可能改變任何社會,除非你為此承擔責任,除非你認為你自己屬于這個社會,并且有責任改變這個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