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期間,應紅旗渠國情學院邀請,我來到心儀已久的林縣(現林州市)講學參訪,收益良多。在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時,幾次被講解員講述的動人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那是一個感天動地的年代,那是一個黨群關系水乳交融的年代。
大山如碑,長渠如歌。碑,有可能損毀;歌,有可能淡漠。但不可泯滅的是林縣人民的精氣神,是共產黨人的膽志魂。
林縣歷史上缺水。
據林縣縣志記載:從1436年的明朝正統元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500多年里,林縣十年九旱,其中較大的旱災104次,大旱絕收38次,人吃人現象就多達5次之多。特別是清朝光緒二年到四年,即1876年到1878年,“自兩年以來,歲已不豐,三年春日無雨,麥未種,四年春始雨,谷禾才生,受饑,人相食,人之死者大約十分有七……”
到了民國時期,形勢并未好轉。林縣桑耳莊村有300多戶人家,常年要到十幾里遠的黃崖泉去擔水吃。有一年的大年三十,一個叫桑林茂的老漢,起了一個大早,到黃崖泉挑水,因排隊的人太多,回家時天已經擦黑。剛過門的兒媳婦想幫助老公公一把,一不小心失手,將水桶打翻在地。兒媳婦羞愧難當,一家人仰天長嘆,包好的餃子,無水下鍋。待好不容易從鄰居家借水煮餃子后,兒媳婦已經懸梁自盡。
解決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不可推卸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
楊貴于1954年接任中共林縣縣委書記,經過認真調研、勘察、論證,他決定“引漳(河水)入林(縣)”。縣委一班人率領千軍萬馬戰太行。那時,縣委一班人都戰斗在第一線,與民工同吃同住同勞動,根本就分不出來誰是領導,誰是群眾。唯一的區別就是黨員干部每天最早出工,最晚收工。但他們任勞任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有人曾到上級領導那里告楊貴的狀,說他好大喜功。楊貴胸襟坦蕩地說,“我們都是共產黨員,黨的干部,黨性原則不允許我們眼睜睜地看著地里長不出莊稼,十幾萬人翻山越嶺找水吃而無動于衷。”“修建紅旗渠為的是給老百姓一條生路,為的是林縣人民,為的是子孫后代,我們問心無愧!”此話擲地有聲。
紅旗渠工程總指揮、林縣副縣長馬有金,常年戰斗在工地上。一天,通信員通知他,說:“馬縣長,家里來人說有點急事,叫你馬上回去。”馬友金應道,“家里會有什么急事?下了班再說吧。”馬縣長沒有停下手中的大錘。通訊員焦急地說,“你母親病重,叫你馬上回去。”馬縣長回答,“啊,我知道了,下班以后,我回去一趟。”通信員無奈,只好直接告訴他:“你母親去世了,叫你馬上回去!”馬縣長一聽,手中的大錘不由自主地滑落在地,兩眼噙滿了淚水。他匆匆回到指揮部向縣委請了假,當天上午9點趕回家,與家人商量三天的喪事一天辦。當天下午5點他就又返回施工現場。老百姓說,“跟著這樣一心為公,一心為民的領導干部干,值!”
工程技術員吳祖太主動申請參加紅旗渠的勘探設計工作。由于工作忙,他將婚期一推再推,直到1959年,農歷的大年初一,才在原陽縣老家完婚。大年初五,他即返回林縣。沒想到結婚還不到100天,他的妻子就為搶救一名學生而不幸犧牲。噩耗傳來,吳祖太悲痛欲絕,他守在新婚妻子遺體旁一天一夜。為了趕工期,他戀戀不舍地安葬好妻子之后,又返回工地。一天傍晚,他正在吃飯,有民工報告某一施工段出現險情,吳祖太放下飯碗就趕赴現場。老炊事員勸他,不在乎這一點時間,吃過飯再去。但吳祖太仍然心急火燎般沖到險區。沒想到,這竟成為他與我們的訣別,洞頂塌方,吳祖太獻出了自己27歲的寶貴生命。老炊事員哭得跟淚人一樣,他為吳祖太包了幾個餃子送行,他說,“孩子呀,你到我們林縣幫助我們治水,連一頓餃子都沒吃過,現在我們來為你送行。”工程總指揮部為吳祖太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會場上一片哭聲。中共林縣縣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
共產黨員,在當時就是最高的榮譽,就是人民群眾的主心骨,就是一面面高高飄揚的旗幟。
不錯,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也犯過一些“左”的或右的錯誤,甚至是嚴重的錯誤。但共產黨人敢于直面錯誤,刮骨療毒,在糾正偏差以后,堅定不移地在為人民服務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同樣的機會,歷史也曾經賦予給別的政黨和某些封建王朝,但他們都讓人民失望了,最終被歷史所拋棄。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是為了避免歷史的周期律,才在全黨開展“密切聯系群眾”和“三嚴三實”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更加感受到紅旗渠精神的可貴,更加懷念那個時代,懷念那個時代的黨群關系,期盼著黨性的修復、回歸和弘揚。我們可以從一張紅旗渠通水時的照片,看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真理。
紅旗渠國情學院院長張中林在他的《紅旗渠》的詩歌中寫到,“林州人沒有想到,他們開了一架山,卻開出了中國人民偉大的精神;他們引了一條水,卻引出了中華民族的夢想。紅旗渠的水來了,它成了林州大地的生命瓊漿。而紅旗渠精神的泉水,卻成了新中國全體人民生命的滋養……”,紅旗渠講述的是中國人民艱苦創業的故事,紅旗渠講述的是中國共產黨人來自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的故事。
當年,一些外國領導人到中國來爭取外援,周恩來總理經常介紹他們到紅旗渠去看看,讓他們看看中國人民是如何戰天斗地、自力更生的。其用心良苦,這就是周總理在向世界人民講述中國故事,講述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擔當。希望這樣的故事一代一代講下去,希望這樣的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