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溪濤、吳苕溪談“幾代人的航空夢” |
![]() | ||
2006年06月21日16:11 | 【字號 大 中 小】【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
![]() 原航空工業部飛機局局長胡溪濤、資深航空專家吳苕溪(右)(點擊查看大圖) 編者按 今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大型飛機項目確定為“未來15年力爭取得突破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這個被看作度量民族自信心強弱的“標尺”,在政府大力倡導自主創新的今天,幾乎一夜之間成了社會輿論的焦點話題。再過幾天就是建黨85周年紀念日了,長期以來,我國航空界有識之士是如何執著地追求民族航空事業的發展的?他們的夢想是什么?
訪談全文
[主持人]:各位網友,歡迎收看人民網的視頻訪談,今年國務院出臺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把大型飛機項目確定為“未來15年力爭取得突破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大飛機”這個被看作度量民族自信心強弱的“標尺”,在政府大力倡導自主創新的今天,幾乎一夜之間成了社會輿論的焦點話題。再過幾天,就是建黨85周年紀念日了,長期以來,我國航空界有識之士是如何執著地追求民族航空事業的發展的?他們有什么共同的夢想?今天,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原航空研究院副院長、原航空工業部飛機局局長胡溪濤同志、資深航空專家吳苕溪同志作客人民網強國論壇,就“幾代人的航天夢--紀念建黨85周年”的主題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歡迎各位網友積極參與。胡老好,吳老師好,歡迎作客強國論壇。首先請和強國論壇的朋友打個招呼。 【胡溪濤】:謝謝人民網邀請吳苕溪和我來向人民網網民匯報一下如何實現中國人的航空夢,我們非常高興感謝人民網。 【吳苕溪】:感謝人民網邀請胡局長和我來回答幾個問題。這些問題我說的都是個人意見,不一定準確,希望和網友進行討論。謝謝大家。 [主持人]:胡老,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討論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時明確提出,今后15年我國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作為我國航空界的老領導、老專家,您是怎樣看待這一方針的重要意義的? 【胡溪濤】:去年科學大會后,我從報紙上、電視里面看到了總書記胡錦濤同志代表中央、代表國家作的報告,其中特別提出我們發展科學技術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由于我從事的工作是航天航空,特別是這幾年是在航空方面參加活動。我聽到之后,我今天坦率的和同志們匯報,我當時立即想起來就是“大飛機”。其實對整個科學技術都應該這么辦,我怎么就想到大飛機呢?我覺得大飛機和這四句話太密切相聯了。我們的大飛機已經搞了30多年了,都沒搞下去,但是我們曾經搞出運十。運十是自主創新搞出來的,后來我們由于在自主創新這方面抓得不夠,又想和這個搞,又想和那個搞(這個項目),結果反而搞不起來,更證明我們自己要自主創新。 [主持人]:胡老也同時講了咱們國家發展大飛機的重要意義。國家出臺《(2006--2020年)的規劃綱要》也說明國家意識到發展大飛機重要的意義,“大飛機”項目現在政策已經定下來了,肯定要搞,但是研發什么檔次的飛機,怎么做法,還不是很明朗,吳老師能不能給我們談一談。 【吳苕溪】:我想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來談一談這個問題。我覺得干線飛機帶動的產業鏈很大,包括電子材料、儀表加工工藝、加工技術,剛才胡局長已經講了,它不但是一個飛機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帶動很多企業走向高新技術。這是第一點。 [主持人]:現在開始研制大飛機也是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的。同時我們現在航空事業走到今天這一步也經歷了一個歷程,胡老,剛才也提到了您是一個老領導,老專家,能不能介紹一下中國人的航空歷程。 【胡溪濤】:我給各位匯報一下。世界上擁有第一架飛機是在1903年,中國人緊接在6年以后,即1909年,我們在廣東已造出來飛機。飛機就是要有動力,我們現在放的風箏沒有動力,降落傘也是沒有動力,飛機有動力,就是因為上面有發動機。世界搞出來了以后,美國推出來。 【吳苕溪】:我插一句話。他講大飛機、小飛機,一般飛機占有量、航程方面,干線飛機都在90%以上,那個是10%左右?!? [主持人]:兩位老師的回答都很詳細,我們的網友也非常關注大型飛機項目的建設,還在網上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是由于時間的關系,今天訪談的視頻部分就到此結束了,兩位老師將在接下來的文字直播里繼續回答大家的問題,謝謝關注,再見!
[小熊貓]:請問兩位嘉賓,你們是主張一步到位上干線飛機項目,還是先做支線飛機再做干線飛機? 【胡溪濤】:我對這個問題有一點想法,有人已經問過我這個問題了,好象是先做小的然后再做大的。中國已經做過小飛機了,做過運七飛機,后來我們做運十飛機在1970年8月開始,一直做到1980年9月26號飛機上天了。后來在天上飛了100多個小時,飛得很好,這架飛機到現在還在。再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把這個飛機停下來了,但是,又引進了美國的MD82飛機來組裝,組裝了35架,這樣子對我們“運10”有了沖擊力。后來“運10”停了,就組裝MD82,組裝到最后也做不下去了,后來又生產組裝MD90,這個飛機一直做了兩架,后來因為MD被波音兼并了,后來這個MD90也停了。但是我們另外一方面學了怎么生產現代的大飛機,學了生產大飛機的工藝和管理,學了怎么拿“適航證”,還有怎么到市場去,怎么賣,怎么售后服務,把飛機用幾十年怎么用好。因為我們自己設計研制了“運10”,又搞了MD這個飛機的生產,我們對大飛機怎么搞這方面的經驗和知識更多了,所以我的看法是,我們已經和過去不一樣了,現在說要搞大飛機不是完全重新做,而是在已有基礎上做,我們已經交了學費,我們為什么不在這個基礎上往前走呢?我們應該在這個基礎上往前走,所以現在把中國和外國做飛機一樣的比,還從小飛機再做大飛機,我們已經做了大飛機了,我們當然要在這個基礎上發展,中國已經有基礎了,我們為什么不利用呢?現在老是在這個問題爭論,有點不講歷史了。我們的歷史已經做過大飛機了,而且后來我們組裝了飛機,又拿到了市場。所以我們已經不是一步到位了,我們原來就有基礎了,不是非要做支線飛機以后,再做干線飛機。比如現在空客320飛機,大一點是A321,小一點A319、A318,可以干支線活了,大飛機做了,可以往小飛機上轉移比較方便。中國需要干線飛機多,我們為什么不抓這個重點呢? 【吳苕溪】:我覺得應該“一步到位”上干線飛機,因為飛機經濟效益比較好,國內需要量大,因為支線飛機不能解決國內運輸量的需要,有90%以上的運輸量靠干線。所以我一直主張要上干線飛機,當時國家經濟比較困難,我們做的國家投資要為老百姓解決實際問題。另外干線飛機帶動產業鏈比較大,干線飛機我前面已經講過,它是一個盈利的機種,我覺得我國生產了干線飛機之后,光我們國內的市場就足夠我們賺錢的了。而支線飛機往往對航空公司來講是很少可以賺錢的,航空公司主要是靠干線飛機賺錢。 [天下第一智者]:嘉賓,中航一集團和二集團,根本就八路軍和新四軍,為什么要自己打自己,歐洲幾個國家合作才出個空客,難道中國自己搞不了? 【吳苕溪】:中航一集團是搞航空的,中航二集團還是搞航空的。不是網友們認為的一個航空、一個航天。 |
[馬甲織了整三年]:請問嘉賓,目前我國航空工業界有沒有真正反思過運十悲劇,有沒有膽量客觀公正地反思運十悲?。?
【吳苕溪】:我覺得要上“大飛機”“運十”的回顧和總結是回避不了的。為什么“空客”能上去,我們卻下來了,我覺得這個問題要總結一下。
【胡溪濤】:“運10”的悲劇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是一個悲劇。原因在哪里?過去確實也有人不敢說,但是我現在可以說幾句。有的人科學知識太少,他以為中國搞不出來大飛機,搞出來也不行,甚至他以為大飛機用不了那么多,所以他就不贊成搞。他自己沒有信心,反而向領導老是匯報他的觀點,說不要搞。這樣子有些領導人受這些人的誤導,也表示不贊成。另外,還有政治上的偏見。說上?!斑\10”飛機是“四人幫”搞的,“四人幫”他們怎么會搞飛機呢?這是胡說。明明是廣大工人技術人員在領導下搞的。就是由于缺少科學技術知識,看不遠,以為搞了大飛機沒人要,實際不是這么回事,現在中國要的大飛機越來越多。把這么一個好的機種埋沒掉了,搞停下來了。我們搞“運10”的同時,法國人搞A300,他們現在做成這么大的好的形勢,現在已經到了A380,已經和波音平起平坐了,而我們還是一個零。所以這確實是一個悲劇。但是我還想保留一點,因為有些當事人到現在對這個問題沒有醒悟,直接處理這個問題的人不出來講話,所以有的人說有沒有膽量敢公開客觀的反思“運10”悲劇,直接處理這些事的人不講,不做自我檢討,所以“運10”的真正悲劇還沒有全講出來。要當時直接處理問題的人出來說話,那才能使得這個問題最后澄清。
[犁]:嘉賓,中國造大飛機能不能走國際化的發展道理?如邀請巴西,印度,印尼等國,參加聯合研制?
【胡溪濤】:我們可以邀請,我們對世界上哪一國愿意和我們一塊聯合搞飛機的,從來都不是拒絕的態度。但是話也說回來,他們愿意不愿意呢?這不能由我們代他們表態。他們愿意是一回事,假如他們不愿意,我們勉強他們那也辦不成。當然我們這個門是常開的,我們愿意和世界搞合作。
[一天一地一廣仔]:請問兩位嘉賓,我國航空事業的發展是不是就只有“先與國外合作生產,逐步國產化”這條唯一途徑?
【吳苕溪】:我覺得歷史已經證明了,我們“先跟國外合作生產,逐步國產化”這條路已經失敗。我們可以看一看,我們放棄了“運十”,搞了MD82飛機的主張制造了30多架,人家就撤走了。我們丟了“運十”也沒有了MD82,人家達到了目的,槍斃了“運十”。后來我們支線飛機幾次跟國外合作,有MPC75、AE100以及跟麥道合作的支線飛機,都是花了錢,人家就走了,不干了,我們也就黃了,時間花了幾十年,花了錢、花了精力,什么結果也沒有拿的。
沒有一個國家會來真心的幫助你來發展飛機項目,只有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才能走出自己制造飛機的道路,無論是支線飛機,還是干線飛機,都是一樣的道理。當然這并不排除我們吸收國外的技術和經驗,甚至引進一部分技術和產品,這主要為我們自己的設計來服務的。
[奧運]:嘉賓:航空工業的困難是什么?難道僅僅是缺錢嗎?
【吳苕溪】:我覺得不是缺錢的問題,建國以來對航空工業投入是不少的,但是發揮的效益有多大?是值得總結的。為什么航天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而航空又有多少航空的成果能夠跟航天相比?我們花的錢產生的社會效果能夠跟航天相比嗎?
目前,只要上“大飛機”我們是不缺錢的,我們除了國家投資之外,還可以吸引股份制,吸收其他的資金,不能再搞壟斷了,壟斷是沒有出路的。只會浪費人們的錢。我覺得關鍵是要解決體制問題,沒有好的體制花再多的錢也不會有自己的飛機,只會浪費納稅人的錢。
[空音]:兩位航天專家——大飛機那么簡單?現在除了美國跟歐洲,別的國家在大飛機幾乎喪失全部市場,你們真的以為大飛機項目只需要堅強的國家意志就夠了嗎?市場操作你們如何保證定位準確?技術檔次你們如何保證不落后?適航證怎么辦?難道造出大飛機來只依靠行政命令強制國內飛機飛國內航線?航空公司是否樂意干?大飛機說到底是個商業行為,不是核武器,也不是軍事項目,當然可以轉做軍用,但那是需求很少的。
【吳苕溪】:我覺得為什么我們國家具有造大飛機的能力,首先我們有廣闊的國內市場來支撐著,歐洲之所以可以起得來這個項目,他主要是歐洲的市場來支撐,它不是一個歐洲國家的市場,其他的國家有沒有像歐洲、美國、中國這樣的大市場,因為沒有那么一個大的市場的支撐,所以它是搞不起來的。
現在我們中國的市場主要是被美國和歐洲占領,我們自己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市場挖回來?
我個人在飛機設計上主要是搞總體設計的,搞了30年,后來轉到適航部門搞適航審查5、6年,最后退休下來?,F在還在為一些工廠做這方面的服務工作,根據我個人的經歷我想對適航問題講一些自己的看法。
第一、適航是一個什么東西?本身就是保證飛機的安全。
第二、取得適航證的條件:首先要取得“型號合格證書”這就是設計的批準,其次要取得生產許可證,這是對生產管理的批準。然后才有單機的適航證。
第三、我們的適航標準關鍵是按照美國的標準的翻譯過來的,所以要求是一致的。
第四、適航證的用途。取得本國適航證,可以在本國航空公司可以買飛機進行飛行,取得某一個國家的適航證這架飛機就可以出口到這個國家來,這個國家的航空公司就可以買這架飛機了,如果沒有這個國家的適航證,不等于這個飛機不能飛到這個國家去。
現在網上有一些航空方面的專家和權威人士稱“外國的沒有適航證,這個飛機就不能飛出去”我不知道這個依據是什么,我也很愿意跟這些人針對具體情況來進行商討,并做進一步探討。
[犁]:嘉賓,很多人懷疑中國造出的大飛機可靠性.我們知道中國航天產品的可靠性非常高,中國飛機的可靠性怎么樣?
【吳苕溪】:飛機的可靠性依靠兩個方面:
一個是設計標準;第二個是生產管理。這兩個方面我們都是按照美國的標準一樣的要求來進行的。只要生產方面能夠認認真真的、百分之百的按照中國民航的標準進行設計和生產,飛機的安全性應該是有把握的。
[杜康]:大飛機項目卡在哪里?
【胡溪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一屆四次會議已經正式作了決議,在第十章中明文載明了民用飛機要發展干線飛機。我們現在就應該圍繞人民代表大會把這個莊嚴決議實現。但是現在還有人提出來不要搞干線飛機,我以為這就是值得探討的,這就是卡住我們的原因?,F在又挑起了爭論。過去我們就是因為這個爭論耽誤了很多的時間。我認為就是應該值得考慮的。這就是卡住了。我們人民代表大會這么不容易的把這個決議做出來了,我們大家應該怎么對待呢?應該圍繞它,實現它,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如果現在又挑起爭論,人民代表大會做的決議也沒有辦法實現了。這就卡住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人民代表大會開會之前,怎么提意見也可以,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決議以后,按我的看法就應該按照這個決議來辦。這是第一個“卡住”。
還有一個現在有人說,我們要造大飛機,外國有的人反對,那我們就聽著外國人指揮棒轉了嗎?這也是沒有道理的。何況現在并沒有哪個外國人直接表明,不贊成中國搞大飛機,我們中國有的人就代他們說話,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的人給外國人出主意,中國人搞大飛機要把它封殺掉。這一種思想不轉變,大飛機怎么搞?這個也是“卡住”的重要原因。 我現在衷心的希望中國人應當團結起來,應當熱愛祖國,像搞衛星、搞載人宇宙飛船那樣把中國最需要的民用干線飛機盡早的下決心啟動。只有不斷地實踐,我們才能夠進一步的掌握大飛機的研制,一直到制造出來,提供給市場使用。
至于有的人提出不懂得航空工業國際政治學就沒有資格談大飛機,那么是不是等到我們知道國際現代化的政治學然后再搞現代化呢?是不是等到懂得航天工業國際政治學,才發展研制衛星和載人宇宙飛船呢?是不是等到懂得核工業的國際政治學,才搞核潛艇和核電站呢?我們過去搞成上述這些東西,都是自主創新干的,都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無私奉獻、大力協同做出來的?,F在談什么國際航空工業政治學,用這個東西來束縛中國人,這才是卡住中國大飛機項目上來的重要原因。
國家職能部門的有些同志,發表了一些與人大通過的關于大型飛機項目決議不一致的意見,這也是卡住的原因之一,引起了模糊和混亂。
還有人說你現在要搞大飛機,耗費巨資研制接近成功的ARJ21,將無法拿到美國和歐洲的適航證。用這個假想來蒙騙自己,也藉以嚇唬別人,這樣卡住我國大飛機的研制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杜康]:究竟發展大飛機應該怎么搞?
【胡溪濤】:這兩天我想到要學習貫徹我們的國歌,首先我們沒有大飛機在別人面前矮了一截,我們應該起來,我們更應該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如果真有這樣的精神,有什么東西拿不下?這是最主要的一點。
其次就是要圍繞人民代表大會決議的實現,我們是中國人,都要圍繞人民代表大會決議的實現而努力奮斗,出力氣,做具體工作。
其三、一個戰略機遇期一定不能放過去。今后20年之內,中國要買幾千架大飛機,這么大的市場我們自己不去占領,把這個機遇期放掉了以后,我們將來怎么向我們的子孫后代交待!
其四、一定要學習“兩彈一星”的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大力協同,勇攀高峰;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研制干線飛機還要創新、發展。
其五、要學習外國的長處,提倡與別人合作,外國在航空方面的技術、管理經驗我們要學習。對于波音、空客在發展民航運輸方面的貢獻和它們的創新精神,我們要學習。特別是空客打破壟斷格局的精神和做法更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要買他們很多的飛機,但是我們堅決不贊成壟斷。
最后,只有把中央提出的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真正的領會貫徹好了,大飛機就一定會由我們這一代人做出來,不辜負人民、時代對我們的要求和期望。
[船山石]:我國可以先生產軍用飛機,再生產民用飛機,您贊成這種說法嗎?請您說說軍用飛機與民用飛機的差別?
【吳苕溪】: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軍用運輸機和民用運輸機有多大的差別。我認為:
第一,設計目的不一樣。軍用運輸機主要是運輸大型的車輛和軍事裝備以及武器,而民用運輸機主要是在和平條件下,把旅客安全、舒適、最經濟、快速的運輸到目的的。
第二、使用要求不一樣。軍用運輸機能快速裝卸大型武器,要考慮生存能力,要在簡易機場的條件下起降。民用運輸機應該是安全第一。要考慮經濟性、盈利、舒適性來滿足各種旅客的要求。
第三、采用的設計標準不一樣,軍用飛機有軍用的設計標準,民用有民用的設計標準。民用飛機的防火、阻燃多重的保險設計、應急逃生在生存管理上以預防為主。
第四、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不一樣。軍用飛機要求在簡易機場上能夠起降,要求自供能力強,并可以快速變通用途。而民用飛機它的機場標準比較高,地面保證條件比較好,這些都對飛機的設計要求不一樣。
第五、技術處理不一樣。軍用飛機可以帶降落傘,飛機可以用阻力傘;而民用飛機部分過載大如座椅要求達到16個G,以及阻燃、應急滑梯、著陸沒有用阻力傘,而是用發動機反推力。
第六、經營方式不一樣,軍方要求訂貨,市場風險比較小。和平時期需要量不多,一般都達不到300架左右的生產盈虧平衡點。民用飛機市場風險大,沒有預先的訂貨,需求量大,容易收回成本以達到盈利的目的。
第七、對飛機成功評價不一樣。軍用飛機經軍方認可,即可批準生產;民用飛機即使取得適航證,飛機經濟性不好也不會被市場認可,這就直接涉及到飛機的價格、油耗率、維護成本、設備的維修周期和壽命。
[犁]:嘉賓,非常關切的問一下,中國研制大飛機的那些人還在嗎?技術傳承下來嗎?
【吳苕溪】:當時研制“運十”飛機主要的骨干力量基本還都在,大部分人在65—70歲左右,據我了解,他們的身體絕大部分都還是可以,“運十”的經驗都積累在他們的腦子里,他們不可能在第一線具體操作飛機的設計,但是他們具有豐富的經驗,在技術問題上的把關、決策還是非常有用的。只要能夠把他們的才智發揮出來,對我們研制干線飛機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可以用“傳幫帶”的辦法把“運十”的技術經驗傳承下來。
[遠文]:中國民航局對待大飛機是什么態度?
【胡溪濤】:2003年8月23日王大珩院士和我與民航總局楊元元局長會晤,楊元元局長對研制大飛機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他這樣說:“希望在我自己退休前,能飛上我們中國自己造的大客機。我現在還是波音747的飛行員?!彼辉僬f,“不要再爭論了,一爭論又是兩三年,多少時間都爭論掉了,我建議我們應該急起直追,應該成為亞洲航空強國。我們現在的能力已經有了,應該走自己研制的道路”。
【胡溪濤】:非常感謝人民網,感謝人民網的網友,我對人民網有一個衷心的期望,希望辦得非常生動活潑,同時又是嚴肅認真。把我們中國大飛機搞上來,人民網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
【吳苕溪】:非常感謝網友跟我來進行討論,我們是即時的討論,大家都可以存在不同意見,我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希望把我們的“大飛機”項目搞上去!謝謝大家,再見!
嘉賓簡介
胡溪濤, 1925年1月出生于安徽無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夏參加解放區工作,歷任黨的分區委書記.區隊副政委.新四軍七師團宣傳股長.師政治部干部干事等職,并被選為皖江解放區參議會參議員。1946年11月,胡溪濤進入東北航空學校,任學生隊指導員,于機械二期學習畢業。1949年到第三航空學校任機務主任。1952年被調任空軍工程部外場處教機科.殲擊機科科長,主管空軍各航校和殲擊機部隊的飛機使用維護工作,榮立三等功兩次。1957年胡溪濤經空軍文化速成中學學習后考入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彈道式導彈總體設計。1964年畢業,被分配到導彈研究院一分院液體彈道導彈總體設計部任總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然后任部體設計部副主任兼遠程兩級導彈主任設計師,堅持提出我國第一個多級導彈不能由加大單級推力取而代之,這個意見被采納,對該導彈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并使它改進為“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我國第一顆衛星,也對兩級洲際導彈的級間分離技術起了先行試驗的作用。1971年,胡溪濤任固體彈道導彈總體設計部副主任,主管潛水艇水下發射的導彈技術工作。1973年組織了模型彈潛艇水下發射試驗,獲得成功。1978年5月,被調到江蘇省航天局任副局長,主管上述導彈的總裝生產工作。
1981年6月。胡溪濤被調至航空研究院任副院長,主管飛機試飛研究工作,兩次去西北試驗基地,主持空空導彈的空中實彈試驗。1982年被調任航空工業部飛機局局長,每年都以近一個季度時間到工廠督促完成飛機生產任務,同時與各飛機研究設計所和生產廠廣泛接觸和調研,并聽取了航空工業部以外對飛機的要求和呼聲。離休后,繼續對發展我國航空事業,抓住國家迫切需要的重點,不斷進行調查研究,撰寫文章,提出意見。 。
吳苕溪, 1958年大學畢業于北京航空學院飛機系飛機設計專業。
1958年~1970年8月在西安飛機制造廠設計所工作,擔任設計員、組長、項目主管等工作。
?。?)參加TY-16(即中國轟六)全過程仿制(2)多個轟六的改型設計的主管(3)參加安-12(即中國運八)測繪工作。
1970年9月~1989年6月在上海飛機設計所任總體設計工程師、高級工程師、項目主管工程師等。
?。?)參加運十飛機總體方案設計、工作設計、試制和試飛全過程(2)因一直在搞總體方案,曾主管搞了運十縮小型(即運十六)、運十貨機等多種改型方案(3)1986年為640所在航空部內競爭新支線方案時,是所內的方案組的設計和編制工作的主管工程師(4)參加航空工業部“2000年的中國民用航空技術”的發展戰略研究。
1989年6月~1994年11月在民航上海航空器審定中心任大組長、審查組組長、高級工程師、高級適航檢查員等。
(1)參加運八適航審定工作,并擔任總體、結構部分的審查組組長(2)并擔任中國民航用于上海造MD-82飛機的海洲牌航空座椅審定組組長(3)長期擔任飛機客艙裝篩件和零備件審查組組長。
目前為多家民航飛機零備件生產廠進行適航咨詢工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