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時代,科技創新的步伐早已邁得比許多人想象的更遠。如今,人工智能、無人機、AI、腦機接口這些聽上去無比前沿的技術,居然早在那個時代就已經被提出、研究,甚至試驗。歷史從不憑空創造輝煌,每一項偉大的成就,都有其深遠的起點。而我們的起點,正是毛主席為新中國奠定的工業化、科技自主之路。
不少人被洗腦,認為前三十年是“石器時代”,沒有科技創新,甚至連溫飽都難以解決,怎么可能搞出什么高科技?然而,真相就藏在被他們刻意遺忘的歷史細節里。錢學森留下的手稿早已揭示:在毛主席“獨立自主”戰略思想的指引下,他提出了三項關鍵的科技發展規劃——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他稱之為“靈境”)、智能機器自學習能力。試問,這不正是今天AI、ChatGPT等技術的基礎邏輯?而那個年代資源匱乏,尚未普及計算機的情況下,科學家們已經在為這些前沿科技構想框架,這種視野與智慧,怎能被人貶低?
更令人震撼的是無人機技術的進展。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新中國就成功研制并試飛了高性能無人機——最大飛行高度達18000米,時速800公里,航程2380公里!這可不是靠“買辦經濟”堆出來的,而是徹徹底底靠自己的科技力量研發的。而后來的幾十年里,這些技術卻被束之高閣,甚至被人為淡化,鮮有人提及。
毛主席時代的科技創新不是零散的,而是有一整套工業化戰略在支撐。這其中,“四三方案”尤為關鍵。1973年,在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批準下,國家啟動了總額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引進計劃,涉及化纖、化肥、鋼鐵、化工等重要領域。許多后來的發展成果,正是這一時期奠定的基礎。但諷刺的是,后來一些人居然把這歸功于別的力量,仿佛前三十年毫無作為,可事實擺在那里,根本無法否認。
“四三方案”的原則更是令人深思: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學習與創新結合,有進有出、進出平衡——這哪是“閉關鎖國”?這明明是一種高度智慧的開放戰略!當時,西方國家正面臨經濟危機,急于尋找市場,而毛主席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時機,既滿足國內發展需求,又不讓國家受制于人。這種審時度勢的智慧,怎能不令人嘆服?
“四三方案”實施后,我國一共與西方國家談成了222個項目,進口總額51.4億美元。這些項目并非簡單的“買技術”,而是有計劃地學習、消化、吸收,最終實現自主研發。一個典型例子就是化肥項目——1973年后,我國陸續引進13個化肥生產線,年產量達390萬噸合成氨、636萬噸尿素。這些項目在70年代末陸續投產,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為解決溫飽問題提供了關鍵支撐。而這,正是毛主席時代精心布局的成果!
許多科學家在那個時代默默無聞地推動科技進步,比如錢學森,他不僅提出了人工智能構想,還提出了腦機接口研究的方向。他曾說:“未來的計算機不只是工具,而是可以‘思考’的智能體。”這與今天AI發展的路徑何其相似!然而,他的這些思想,后來卻被有意無意地淡化,鮮少被提及。
另一個例子是中國早期的計算機研發。很多人以為計算機技術是后來的事情,但其實早在60年代,我國就開始研發自主計算機,并在70年代取得突破,成功制造出了計算機系統,甚至用于衛星測控。只不過,這些成就被人為忽略,導致很多人誤以為計算機技術是“后來才發展起來的”。
今天,當我們驚嘆于人工智能、無人機、腦機接口的迅猛發展時,是否曾想過,這些技術的萌芽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種下?如果當時的科技路線得以持續推進,我們今天的科技實力又會達到怎樣的高度?
毛主席時代的科技發展,是建立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上的,是一條不受外來勢力掣肘的科技創新之路。這條路雖然艱難,但每一步都走得堅實。而那些否定前三十年、鼓吹“后來才開始發展”的論調,不過是對歷史的歪曲和誤導。
今天,我們終于開始重新發現那些被遺忘的科技真相。毛主席的時代,絕不是某些人口中的“落后時代”,而是中國真正走向科技獨立、自主創新的起點。那些曾被掩蓋的歷史,如今正一點點浮現,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真正的科技進步,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那一代人用汗水和智慧,為我們奠定的基石!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