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留學生難題有解嗎?
山東大學“留學生學伴事件”雖然在網絡媒體引起了廣泛討論,甚至不排除部分文章在深層次上觸及到了常人不知的可恥內情(仍然是冰山一角),但某種力量似乎總是能夠讓媒體又回復到原有軌道,正常的網上討論開始被部分人認定為“種族歧視”和“封閉保守”,背后,我不指明,大家應該能理解一二。
不少網友讓我評論一下“學伴事件”,本不想寫文章,因為五斗米。直至看到某些人給批評者扣帽子之后還是決定寫點原則性看法,具體細節問題不能觸及。外國留學生問題,其實不是一道簡單題目,在目前情況下,是一道很難的、近乎無解的題目。為什么會是這樣?不妨給大家大致羅列一下原因。
原因一:大學國際排名是死指標,不可動搖。
全世界都流行大學排名,中國又是其中的狂熱者,官員狂熱,百姓也狂熱,沒有人會去認真考究這個“排名”到底會對學術研究有多大作用,只要排名上去了,管理者的面子就有了,尤其那些不斷往前排靠的大學更是有了宣傳的資本,在競爭激烈的招生宣傳中,排名比鴉片還管用,誰不重視?
現在,中國又提出要建“雙一流”大學,對部分重點大學,有“國際一流”的要求。要做到國際一流,學術進步指標是比較緩慢的,但“國際化”這個指標是很容易快速達到的。我們中國人,有一種能力居世界第一,那就砸錢的能力,凡能拿錢解決的事情,就不用大腦去解決。招收外國留學生大躍進就是花錢的事,中國教育很有錢,令旗一揮,四海庸才莫不紛至沓來,某某部門只需要在紙面上定個國際化指標,之后就看各所學校大顯神通了。
有人認為,經山東大學這么一鬧,估計對外國留學生政策會有所調整。我跟大家打賭,絕對不會真調整,凡影響排名指標的事,到了黃河,有些人還是不會死心的。
原因二:教育經費都是公錢公花,公民在其中是無關者。
國內公辦高校,經費幾乎全部來源于財政撥款(中央和地方),這些錢都姓公,每年預算安排好之后,公錢就轉移到公姓部級,該怎么分配,怎么切塊,全憑那么一小撮人說了算,沒有非常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這就造成一個全國人民可見的現象:嚴重的分配不公。相同規模的學校,拿到的辦學經費和研究經費可能相差達十倍至一百倍。標準是怎么定的?官家和專家拍腦袋。
前不久,網上有人質疑中國出錢養的公費留學生太多,某部回應講,只有不到兩成留學生享受完全公費,其余都是自費。實事是不是這樣呢?當然不是,除了部級公費,還有學校公費。下面各學校變通的法子多得很,部里下來的經費是大塊撥下來的,大塊如何分成小塊,就是大學領導說了算,自由空間很大,這就是為什么不同大學留學生待遇也相差較大的原因。各高校不計成本地擴招外國留學生,錢從哪里來?都是上面撥下來的那一大塊,外國人多花了,中國學生的經費資源一定會被占用。
公辦學校,公費教育,公費是怎么花的,從來不必向公眾詳細交待,公民可以不滿,但你必須接受。
原因三:開門納客是絕對真理。
出于某種需要,我加入到一個有幾百人的微信群,群內各類人等都有。最近,因為山東留學生事件,群內有位先生轉發了一篇網上文章,認同者較多。然而,沒過多久,有人對該文章發話了:這是好事者故意挑事,是有意損害外國留學生形象,不符合對外開放的原則要求,中國是禮儀之邦,對外國留學生好點很正常,網上爭議涉嫌種族歧視。經他這么一講,之前表過態的不少人紛紛轉變態度,有些人甚至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個突然轉變到底是因為什么?都在怕什么?
實在看不下去,我回復了一段話,認為本次網絡紛爭的焦點在于“內外學生平等性問題”,并不是什么種族問題,請不要隨意定性。結果,只有一人附和,一人點贊,還有一個人暗示我“不理性”。
大家想想看,依據山大的實事展開爭論,也成了不理性?被視為種族歧視?影響對外KF?事情還沒有得到教育主管部門的正面回應,就被打壓成敏感爭論了,還怎么解決問題?對外KF,就要容忍不合理的納客?有爭議,就違背絕對真理?
原因四:教師整體上都是麻木者。
有關外國留學生質量的問題,按理講,大學老師是最有發言權的一方。然而,你看到有幾位老師敢在網上講外國留學生學習的事情?文科留學生暫且不談,凡接觸過理工農醫類留學生的中國老師,心中其實都有自己的結論,就是不敢講。我敢講嗎?肯定也不敢。不敢講得很具體,但可以提點小疑問:他(她)們考試成績都那么慘,怎么就畢業了?畢業成績是誰給的?
能不能怪罪老師的麻木?真不能。群里聽到幾句話,群員就立即改口,幾人能在飯碗問題上不過大腦?麻木,還得繼續,因為“國際化”目標一定會繼續向縱深推進。有位證券從業人員,因為在某群講到“沒有韭菜,只有收割刀”就被處分,老師們不可能不懂道理。
原因五:年輕人整體上也是麻木者。
大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外國留學生都是了解的,公費補貼,生活條件,學習狀況,他們幾乎都是清清楚楚。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任何一所學校的國內學生發出“內外必須平等”的呼聲,不只是不敢,絕大多數人已經把外國人的這個“優勢”看成是正常現象。
老師都是麻木的,學生麻木不是更正常嗎?吵了也沒用,按洋學生標準對待全體國內學生,所有學校都沒有這個能力,暫只能先讓“貴客”享受了。舉個例子,為每兩個學生配一套帶廚房、帶衛生間、生活設施齊全的小公寓(個別學校還配有地下停車場),中國學生這么多,大學得建多少公寓啊?
有人提到,歐美日,也給中國留學生提供了不少公費名額,中國怎么就不能為外國提供相同待遇呢?當然可以。但是,兩者完全不能類比,歐美日給中國提供公費學習的全是頂尖學生,哪所大學會給中國學渣提供免費讀書機會?反看中國,你能在一萬名留學生中找出幾個可跟國內優秀大學生水平相當的頂尖外國學生?
原因六:國人整體上過高評估了自己的種族位置。
我們的國人,近些年,心理膨脹了不少,在自家內院自豪得不行,總以為自己已經是高人一等了,還動不動告誡自己不要對某有色人種搞種族歧視。事實上呢?恐怕人家內心根本就是把你看成低他一等的人種啊!深色外國留學生一點也沒把自己看成低中國人一等,是國人自己多情了。大家看看外國人在國內的各種行為,不論哪個色種,都是那么有優越感。放到國際上去觀察各種族地位,大家也會經常感嘆,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如果沒有利益交換,單從種族上做決定,華人經常會成為受害者前置對象。
原因七:由禮儀之邦過渡到世界大同。
山東大學為什么會對留學生這么優待?因為中國是禮儀之邦,這不同于世界上所有其它國家,其它國家都沒有這個光榮稱號。再放大到全國高校,一曝出洋學生超國民待遇問題,它們都用這個萬金油抹一抹,一抹就光滑了。
禮儀之邦之后的新理由是什么?是世界大同。這個新任務更有歷史意義,更能彰顯人類文明成果共享性,大規模擴招外國留學生是物質大同在教育大同上的前置表現,雖然招來的留學生所在國未必落后于中國,但能體現普遍性共享的中國式大同情懷。適度援助本不是錯,錯的是低水平大躍進,錯的是嚴重侵害了自己人的利益。
歐美國家是自私性國家,它們也招了極少全額免費生。不過,大多數對外招生變成了服務貿易,它們對外來生的高額收費可用于補貼國內學生,而不是拿自己學生的資源補貼世界。
原因八:生源的吸引力除了金元還有水源。
在前面,我提到了老師的麻木性問題,主要是指任課老師對外國留學生成績的困惑,這種困惑又主要是基于對學校教務管理的不理解。
教師自身在對待留學生問題上難道就沒有問題?有,且很大。對外國留學生,高校的教師有集體放水的統一性偏好,作業放水,實驗放水,考試放水,評價放水,到處都是放水。
為什么大家都習慣了放水?如果嚴格按中國學生標準要求,沒幾個學生能畢業,都畢不了業,后面怎么招生?“金元+水源”將是實現外國留學生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兩大保證,不達第一,決不罷休,大家等著看。
原因九:幾乎不可回頭的面上國際族趨勢。
過去,我們講中國有56個民族,這56個民族都是本地民族。十年前,我提出來一個新的民族叫“國際族”,來自五湖四海的外國人種類繁多,無法再以個數論民族,只能籠統地稱為國際族。為什么叫面上國際族?因為他們已經不只是集中在廣州,而是已經向全國發散。
部分官員很自豪,說咱們中國的“綠卡”最難申請,比美國還難。不過,我很想提醒大家的是,到底是哪些人在克服一切困難申請這張最難的“綠卡”?是高級人才還是顏色最深的那部分人?已經合法或非法定居在中國的大量深色人群都是領了“綠卡”的嗎?有多少人是留學中國后就滯留不歸的?這些人,有計劃生育政策限制嗎?這些人的言論自由和行動自由高于國人嗎?這部分人的隊伍在快速擴容中,有專門的法律規范他們嗎?
不計成本、不計后果地引入大量低水平留學人員,一定會加深國際族問題,甚至可以認為,未來中國的國際族問題將是影響國際關系的最嚴重的問題之一。中國人為什么不敢得罪外國人?因內心深處都一個“怕”字。怕什么?怕出現“涉外事件”。好像一碰外國人就會引起外交糾紛,吃虧了,讓著,受委屈了,讓著,挨打了,也讓著,不少中國女學生,被惡意性侵了,也忍著。很多深色學渣,花著中國人的血汗錢,過著神仙般的生活,玩著天仙般的美女,獲得慘不忍睹的分數。
原因十:十幾億人國家的人口危機焦慮。
一個國家,十四億人口,即使守不住世界第一,這個規模也已經是非常龐大的。然而,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國家,媒體的焦點卻經常性集中到人口危機上面,好像中國的人口危機是世界上最嚴重的國家。有了“人口危機”這個好借口,引入外國人也就順理成章,外國留學生在學業上雖然很渣,但年齡結構較好,符合用人單位的勞動力需求,這也是近些年來中國人口專家和勞動力專家們的“共識”。然而,普通高校本土畢業生大量隱性失業的現狀誰又能認真關注呢?任何一所高職院校的中國合格畢業生,其學業水平均高于985高校有色群體畢業生,他們無法就業,卻大量引入后者,意義何在?隱藏的矛盾何解?
有關中國的外國留學生政策,爭來爭去,實際上就只爭一個問題:中國學生不能比外國學生低人一等,就是個平等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前提是:自己先要用力站起來,雙膝著地跟人家討論平等,能有理想結果嗎?
最后,我想問大家:對“山東大學學伴事件”,哪個管理部門最應該表態?他們表態了嗎?他們能表態嗎?他們的表態算數嗎?
結論:不先把“十個原因”解決好,任何部門都解決不了外國留學生問題,只能讓問題繼續以新的方式呈現,等待新的契機進行大調整。
附言:
有年輕家長問:大家都在暑假給孩子報各種班,要不要跟?答:個人認為,按道理講,不要跟風,從實際好處看,也許要報部分培訓班。過去,奧賽很熱,大家都報這類班,招生很有用。現在,各地方都推素質教育,中考都要把素質教育分計入總分,你不跟著富人調子走,會吃虧。中國人認定的所謂素質教育就是吹拉彈唱書舞畫等,管你適不適合,用分數說話。只要有個“考”字,孩子就輕松不了,素質教育也一樣。
寫于2019年7月17日星期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