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不是九一八的時候才撤到關內,而是在之前中原大戰的時候就已經入關了。而且,基本上是東北軍的精銳主力,都在華北地區。
張學良為什么入關呢?
因為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戰局比較膠著,蔣委員長實際上處于下風。萬般無奈之下,委員長電請張學良率軍入關,從背后夾擊,一舉迫使馮軍瓦解,閻錫山通電下野,晉軍退回山西。張學良則幾乎是兵不血刃占領平津地區。
之后委員長調中央軍主力到江西圍剿紅軍,華北主要靠張學良的東北軍彈壓馮閻余部。這時候東北就比較空虛了,給了日本發動突然襲擊的機會。
所以,九一八發生之后,張學良了解情況之后的第一反應并不是率軍回援東北,而是先給委員長發電報,請示怎么辦。
這意思就是,如果我現在回東北,第一,你能不能搞的定華北?第二,我如果跟日本干起來,你能不能給我援助?
委員長繼續堅持原來攘外必先安內的思路,認為日軍占領東北是可以通過國際聯盟的國際干涉解決的,不是腹心之患,真正的腹心之患還是軍閥割據。
所以,委員長給張學良的指示是,讓他忍耐,顧全大局,等待國際干預,先不要意氣用事,不要著急回援東北。
為什么呢?
因為委員長很清楚,張學良如果回援東北,整個北方就又要亂套了,馮玉祥和閻錫山等待的機會就來了,不但委員長插手不了,而且會成為反蔣主戰場。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委員長就不得不抽調正在江西的部隊到北方去,被迫陷入兩線作戰。這在戰略上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所以,張學良最后的決定是不但不回援東北,反而將剩余的東北軍主力也撤入關內。
從這個意義上說,委員長和張學良在這個問題上都有責任,但更重要的是當時國內的整個局面造成的結果,不能說是某一個人就能承擔得了這個責任的。
那么反過來說,如果張學良接到消息后,不管委員長的指示是什么,都丟下華北不管,直接率關內東北軍主力回援,是否就一定能擊敗日軍,奪回東北?
回答是未必。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如果東北軍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敗并全殲在東北的日軍,戰爭就會延長,日本就有可能提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全面侵華,這是日本的既定戰略,早晚都是要來的。而以當時國內的情況來看,是沒有能力戰勝日本的,而美國、蘇聯也未必能給中國什么實質性的支援。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陷入長期戰爭,那么當時東北的各種資源,日本都是無法利用的。比如說,沈陽當時有全亞洲最大的兵工廠,東北軍的空軍當時在各軍閥中也算是最強的,還有東北的鋼鐵、煤炭資源,最后都等于白白送給日軍了。這些對日本后來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有很重要的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