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齡:32、33問楊繼繩:你能解開“滎經死亡一半”的“人口結”嗎等兩篇
32問楊繼繩:當時滎經縣的人死了一半嗎
楊繼繩在《墓碑·第三章·天府饑魂·十、四川餓死多少人》中說:
“滎經縣委書記說,他那個縣人口死了一半……”
“死了一半”是怎么來的?楊繼繩沒有下文。余習廣在《大饑荒下,滎經縣死人一半》中如是說:
“據《滎經縣志·人口變動》載:1958年滎經總人口是63717人;1962年,總人口降至29850人。三年餓死三萬四千多人,人口減少53.15%以上。”
也就是說,滎經1962年比1958年人口減少33867人。
可是,1962年總人口只有29850人(3萬人還差150人)的滎經,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縣總人口劇增至142683人,為1962年的4.78倍,將近5倍。38年時間,凈增112833人。
而全國人口的增長情況,2000年的人口,僅為1962年的1.946倍。將近2倍。
滎經縣這38年的人口增長速度,兩倍于全國人口增長速度!一個經濟十分落后的山區小縣,不具有任何人口增長的優勢,其人口增長憑什么達到如此高的速度?憑什么遠遠地高于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如果按全國人口將近2倍的增速同步增長,1962年,滎經的人口基數就必須達到71000人以上(為2000年的二分之一)!就必須無條件地推翻縣志所載的那個29850人的數據。這個數據多報了41150多個死亡人口。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進行分析,推翻縣志上所載的那個數據。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滎經縣人口總數為142683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滎經縣人口總數為147955人。
10年時間增加5272人(0.5萬)。
再看:
1962年《滎經縣志》所載,滎經縣人口總數29850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滎經縣人口總數142683人。
38年時增加112833人,平均每10年增加3萬人,相當于后面10年的近6倍!是什么原因導致滎經縣前38年的人口增速遠遠地高于后面十年的增速?誰也說不清它的原因。所以,我們只能認為這是滎經縣人口發展出現的一種怪現象?我們要把這種怪現象糾正為常態,唯一的辦法就是從“29850人身上”動“手術”,因為“142683人”是“身體健康”的普查數據。
這個“手術”必須達到一個目的,就是將《滎經縣志》所載1962年全縣總人口“29850人”增加41150人,改為“7萬1千余人”。只有這樣,才能使滎經人口與全國人口同步增長,到2000年達到142683人。
否則,我們就必須接受這個結論:自1962年開始,滎經縣又進入了另一個大躍進運動:人口生產大躍進運動!這個大躍進的成果是,使它的人口在1962年的基數上,38年時間,增長到原來的4.8倍以上!38年時間,翻了兩番多!1962年的近3萬人(29850人)在38年后的2000年增至14.3萬人(142683人),這是一個16年翻番的人口高速增長速度(見下表)。
1962 3
1978 6
1994 12
2000 14.3
浙江省平湖市1949—1962年的人口增速約為46年翻番,對應的是“育齡婦女平均生育5.23個孩子”( 《12問:損失7600萬人是個什么概念》),滎經這個16年翻番增速對應的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孩子估計就在13—14個或以上吧。這就是滎經人口生產大躍進的具體數字化和形象化!
如果不承認滎經縣那38年的人口生產大躍進運動,那就必須采取一個大“清洗”行動,將滎經縣2010年的142683位公民中的一半人開除縣籍,請他們到別處去!
33問楊繼繩:你能解開“滎經死亡一半”的“人口結”嗎
楊繼繩在《墓碑·第三章·天府饑魂·十、四川餓死多少人》中說:
“滎經縣委書記說,他那個縣人口死了一半……有的一個村死得一個人不剩,連埋的人都沒有了,只得派另外一個村的人到這個村來埋人,這些埋人的人沒有吃的又要挖坑,是重體力勞動,結果埋人的人也死了,只好再從其他的村調人來埋這些埋人的人。”
這句話的隨意性顯而易見。我們不妨鉆一下牛角尖:按照這個縣委書記說的,再調來的人應該又會“也死了”,又得他再調人來埋。……這無窮的“也死了”和“再調”,最后就會把全縣的人都調到“這個村”,全部死在這個村。全縣就剩下他這個“調人”的人了。
可能是擔心讀者沒看清或是沒看懂的緣固,緊接著楊繼繩又借廖伯康的嘴巴把這句話重說了一遍:
“時任重慶市委辦公廳副主任兼共青團市委書記的廖伯康在回憶中寫道:
‘在省委工作會議期間,雅安地區的滎經縣縣委書記說他那里人口死了一半,……’”
這位縣委書記“死了一半”的人口數據是怎么來的?廖伯康沒有問,所以也說不清,干脆就不說。不過,廖伯康只是把它引進自己的“回憶”里,大家也不會把它太當真。
一個如此聳人聽聞的餓死人數據,“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楊繼繩把它引進“史”里,也不對它是怎樣來的作個交待,讀者就有理由懷疑是在欺騙人糊弄人。
不過,沒關系。有一位比“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上了幾個檔次的自號“當代中國有良知的共和國史學家”余習廣先生發覺了楊先生這個紕漏,趕緊為他采取了一個補漏措施,于2010年1月21日發了一篇《大饑荒下,滎經縣死人一半》。文中說:
“在這場大悲劇中,四川省,最終以廖伯康等人依據省委正式文件向中央匯報的1200萬死難者,寫出了有史以來中國歷史上省份死難之最。而滎經慘案,又以其史載人口死亡率53.15%以上,在四川勇奪其冠,成為當代中國地方志所載大饑荒中人口死亡率之冠,并因此永志史冊!”
“據《滎經縣志·人口變動》載:1958年滎經總人口是63717人;1962年,總人口降至29850人。三年餓死3萬4千多人,人口減少53.15%以上。”
“史學家”畢竟勝過了“新聞工作者”。余習廣一出馬,就替楊繼繩把這個漏補上了。《滎經縣志》“證實”,不止餓死一半,而是餓死百分之五十三!
2012年6月2日,我發現了這篇補漏文章,即發《滎經縣難解的“一半人餓死結”》(附后)予以駁斥。
滎經1962年人口劇降至29850人,可是,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時,38年時間,又劇增至142683人,為1962年的4.78倍。
而全國人口同期增長情況,2000年的人口,僅為1962年的1.946倍。滎經這個經濟十分落后的山區小縣兩倍于全國人口增速的人口生產大躍進,動力是哪來的!?
這是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
余習廣解不開這個“結”,刪除了博客中的《大饑荒下,滎經縣死人一半》(但李平律師的博客里還保存了轉載帖可以查到),又發一篇《糧食關,鬼門關:滎經大饑荒實錄(1)》(發表于2012-12-02 ),將“史載人口死亡率53.15%以上”,改為“史載人口減少43.7%”。
就這樣,由滎經縣委書記放出并傳給廖永康又由廖永康傳給楊繼繩,楊又通過《墓碑》擴散到全世界的“滎經餓死一半人”的天大謊言,在被余習廣“證實”半年以后又被余習廣無情地“揭穿”了!
后來,我又將《滎經縣難解的“一半人餓死結”》發往余習廣博客的《糧食關,鬼門關:滎經大饑荒實錄(1)》里,連發三次均被刪除。2016年2月1日,我將《請余習廣解開滎經縣的“一半人餓死結”》的標題及網址發在余習廣的博客《大饑荒死難之最:滎經慘案調查》中,直接向他發起挑戰。也是連發三次均被刪除。這個結果說明,余習廣解“結”確實無能為力!因此,希望楊繼繩先生能助他一臂之力,楊先生也有責任助他一臂之力。因為,滎經這個“餓死一半人的‘結’”,是在你這位“有良知的新聞工作者”,大發“良知”從廖伯康的嘴里引進《墓碑》中才得以廣泛傳開的!余習廣只不過是將你傳出的這個謠言翻炒了一遍而已。
所以,依理而論,解結的應該是你!
附:百問楊繼繩·前言與目錄
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7/06/380363.html
已發帖:
http://www.juliangmedia.com/e/DoInfo/m_listInfo.php?mid=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