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年初,我正在河北省阜平縣一個小山村搞土地改革后期的復查工作,忽然接到晉察冀邊區辦事處派人送來的一封信,要我趕快回機關。第二天一清早,我就背著簡單的行裝,踏著漫山的冰雪趕了回來。
當時邊區財政辦事處的主任是黃敬同志。當我掀開他那辦公室兼宿舍的土布門簾時,黃敬同志立即站起來,緊緊握住我的手說:“小李,回來啦?土改搞得正起勁,又要給你新任務了。”他拉過一條板凳讓我坐下,說道:“現在形勢好得很,我軍已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黃河以南不少地方解放了。不久就要打到蔣介石的老窩啦!在這個決戰的關頭,咱們老解放區要拿出更大的力量來。最近,邊區正在擴軍,同時又要搞地方軍野戰化,加強炮兵建設,兵工費也增加了。我們還要支援陜甘寧邊區,他們的困難比我們大得多。去年九月邊區財經會議的預算,早就落后于形勢的發展了。看來,今年軍糧的需要量更大了。”
黃敬同志著重地說:“農村已經實行了徹底的土地改革,以后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農民分得了土地,但不知道要繳多少公糧,自己得多少糧,鬧生產的心還不踏實。因此,必須趕快訂出一個新的公糧征收辦法。你是邊區政府的稅務科長。現在,決定由你帶一個工作組,到農村調查研究,向群眾請教,時間二十天左右。你看怎么樣?”我愉快地接受了這個重要任務。
經過三天徒步行軍,我們調查組來到河北定縣城西南的吳家莊。
一進村,就看到村民們在西頭大場里開歡送新戰士的大會。二十多個小伙子戴著大紅花,在鑼鼓聲中被人們簇擁著坐上大車,揚鞭快馳,奔向通往縣城的大道去了。
調查組的同志決心拜群眾為師,甘當小學生,但群眾并不是隨便就會收下我們這些徒弟的。調查工作剛剛鋪開,就碰上了困難。有些群眾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們,不說真心話。有些流言暗中傳開來:“后街來了工作組,什么都問,還記在小本子上,說不定是給咱村加負擔的。”
那天趁著村里開結束土改的大會,我向群眾反復說明了工作組的來意。一位村干部接著說:“有人說工作組是給咱村加公糧來了,我說不是。你們想想:一個村加公糧,縣政府下個通知就行了,何必派二十來人的工作組呢?”這話引起了臺下輕松的笑聲。他又說:“邊區有幾萬個村莊,工作組到咱村來征求群眾意見,這是咱村的光榮嘛!”話音剛落,引起一片掌聲。
經過解釋,群眾說:“來的這些人都是老八路,一點架子也沒有,是真心為老百姓辦事的。”還說:“修改公糧負擔辦法,讓咱們老百姓出主意,這才是真民主啊!”看來,群眾是收下我們這些徒弟了。
我們同村干部、群眾積極分子一起,組成了一個臨時性的“公糧負擔研究會”。會上決定一方面進行調查研究,一方面發動群眾討論。
這時,正是柳枝初綠、桃花含苞的初春時節。我們和群眾在一起,一堆堆聚集在北墻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議論。有時笑聲不斷,有時爭得面紅耳赤。
“打老蔣是頭等大事,非把它徹底消滅不可。別在這上面計較。解放軍天天在前方打仗,流血犧牲,還不是為咱老百姓?咱們在后方鬧生產、納公糧是完全應當的啊!”
“土地平分了。要緊的是把地種好,多打糧食。不論定什么負擔辦法,總得鼓勵生產。要叫勤快的人沾光,不能叫懶漢討便宜。像咱村勞動模范吳玉合,起早貪黑,莊稼總比別人的高一頭,負擔上不能叫人家吃虧。”
“負擔要公平合理。過去有地主富農,實行累進稅,讓他們多負擔些是應當的。現在土地平分了,累進的辦法也該修改了。咱們的土地,水澆地和旱地產量不一樣,高地、洼地、沙土地、粘土地也有分別,產量要調查清楚,負擔要訂得公道。”
“負擔辦法要簡單些,最好教人一看就明白,一算就清楚。人人都懂,就沒有人敢鬧鬼了。”
支援戰爭、鼓勵生產、公平合理、簡便易行,這些大原則,大伙的意見很容易取得一致。但一討論到具體問題,不同意見就多了。
貧農和中農發生了爭論。有些貧農認為,同樣的土地,因為貧農缺少畜力、肥料,產量也低些,應當比中農少納稅。中農則堅持同樣土地同樣納稅。
人口問題也有爭論。人口多的戶主張沿用過去每人扣一個“免稅點”的辦法;人口少的戶主張按地畝納稅,不算人口。
副業收入是否征稅?副業少的戶主張副業要征稅:“副業賺錢比農業還容易”;副業多的戶反對:“人家干完莊稼活還不肯歇著,抓空子搞點副業就征稅,誰還搞副業呢?”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負擔研究會”經過研究,決定從全村選出46個代表各種類型的典型戶(貧農與中農、人口多的與人口少的……),按人們設想的四種方案算出每戶的負擔額,張榜貼在十字街口的小廟前,請大家看榜議論。
這一下轟動了全村,大家爭先恐后來看榜。一面看,一面七言八句地議論開來。在議論中,群眾在思考,意見在發展,在深化。
我們把群眾意見集中起來,又經過研究試算,公布出去。這樣三次反復,終于得出了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滿意的方案:公糧負擔取消累進制,改為比例稅制;征稅按土地的“常年應產量”征收,因精耕細作而增產的部分不征稅,以示鼓勵;每人扣除一個免稅點,使人口不等的戶有所區別,也可以適當兼顧中農與貧農的利益;農閑時的輔助性副業不征稅,常年經營、成為主要收入的另征工商稅;等等。
在工作結束的那天晚上,許多老鄉自動跑來參加我們的總結會。他們說:“眾人是圣人,好辦法到底搞出來了。”一個老貧農緊緊握住我的手說:“有了合理的負擔辦法,我們心里亮堂了。請你告訴前方的同志們,我們一定遵照毛主席發出的‘生產長一寸,軍隊向前進’的號召,多打糧食,按時繳糧,繳好糧,保證供應!”
工作組回到邊區財經辦事處,向黃敬同志作了詳細的匯報,得到了他的肯定。接著,又組織全邊區的12個地區按類似的辦法分別進行了典型調查。在此基礎上,晉察冀邊區政府于1948年5月1日發布了土改后農村負擔辦法的布告,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不久,晉察冀邊區與晉冀魯豫邊區合并為華北解放區。華北人民政府頒布了新的農業稅法。這一年,華北的糧食產量比上年有了相當的增長;群眾踴躍繳納公糧,總數達到了25.8億多斤。這年年底,我從平山縣來到北平附近的良鄉參加準備解放和接管北平的工作時,一路上只見滿載軍糧的大車,絡繹不絕,一眼望不到頭。大批的糧食,運往平津前線;不久,又運到了和平解放的北平城。
(本文為激流網首發,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