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新聞網(wǎng)記者 吳軍輝 攝影報道
“總理是國家的,不是我們家的。伯父和伯母不僅嚴于律己,對親屬們也嚴格要求,這使周家樹立起了良好的家風。”新中國開國總理周恩來侄女周秉宜6月4日在南開大學舉辦的“公能講壇”上這樣說道。當天演講的主題為“西花廳的家風與家規(guī)”。
周秉宜系周恩來胞弟周恩壽的三女兒,1949到1968年期間,在中南海與周恩來、鄧穎超一起生活,從小受到他們的言傳身教。一直從事周恩來思想研究工作,有著較高的學術造詣。現(xiàn)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周恩來研究會常務理事、南開大學周恩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北平解放以后,周恩來把三弟一家接到北京,原因有二:其一,周恩來的母親臨終前,囑咐他一定盡長兄職責,照顧好兩個弟弟;其二,擔心弟弟在天津受到特殊照顧,破壞黨的紀律。“伯父不讓我父親擔任什么官職。所以,父親一直就是內(nèi)務部的一名普通干部。此后,盡管一些領導有意提拔,也都被伯父拒絕了。”周秉宜說。
周秉宜回憶,周恩來工作起來沒日沒夜,晚上經(jīng)常工作到凌晨五六點,每天只睡不到6個小時。“一到晚上工作,伯母就特別不放心,就怕他坐進辦公室里好幾個小時不出來。”周秉宜說,周恩來工作起來是不允許打擾的,別人勸他休息,他總是“拖延”。
后來,鄧穎超想了個辦法,她有意讓小孩子進去把他拉出來,“強迫”他休息。“如果是兒童,他是不太拒絕的。因此,我那時候比較多的任務是拉他出來去散步。”周秉宜說。
西花廳是總理辦公的場所,在那里工作、生活的人們唯一的任務就是為總理工作服務,就連小孩子也不例外。“伯父伯母對我們要求也特別嚴格,基本上當做‘小八路’來對待。”周秉宜介紹,孩子們在西花廳生活也有“三大紀律”:保持絕對安靜;周恩來和秘書們的辦公室不能進,不能享有領導干部子女特殊待遇;不該看的不看,不該問的不問,不該說的不說。
上小學后,周秉宜進伯父辦公室的“特權(quán)”也沒有了,秘書的辦公室也是如此。好像“禁區(qū)”一樣,她不敢越雷池一步。有一次,周恩來和鄧穎超出差,工作人員打開總理的辦公室做衛(wèi)生,周秉宜就在門口和那位叔叔說話。即便伯父不在,她也不敢擅自進入,甚至不敢多看一眼。
作為周總理的侄女,所謂的領導干部子女“特殊待遇”,她沒有享受到,很多人甚至不知道她的這一層身份。有一年的夏天,總理在西花廳接待蘇聯(lián)外賓。國務院招待科的工作人員準備了一桶冰淇淋。“那時候,普通人在街上買個二分錢的冰棍兒就很不得了了。招待外賓的冰淇淋是很難吃到的。”工作人員看見兩個小孩兒在,就給周秉宜他們一人盛了一小碗。“我們兩個挺高興的。可是,很快我伯母就知道了。她就把那位工作人員嚴厲地批評了一通。以后再也沒有發(fā)生過這樣的現(xiàn)象,我們也再也沒有吃過那么好吃的冰淇淋了。”周秉宜說。
有一年秋天,西花廳院子里的海棠結(jié)了一樹的好果子。“一位姓龔的叔叔,上樹摘了好多,煮了一大搪瓷缸子的海棠果,還放了很多糖,給我和哥哥吃。伯母知道后,也嚴厲批評了他。”周秉宜說,鄧穎超告訴他們,西花廳的樹是公家的,果子打下來也要交給國務院管理局。孩子們想吃,鄧穎超會買下來一些分給大家。
周總理規(guī)定,家里的小孩子上了小學就不能再在西花廳吃飯了,必須去吃大食堂。周秉宜記得,她上小學的那年九月,總理的衛(wèi)士長發(fā)給她一個搪瓷缸、一把勺子,給了她兩毛錢,讓她和哥哥一起到國務院第三大食堂打飯吃。從那以后,除了老家來了親戚外,無論刮風下雨都是如此。
作為周總理家的孩子,周秉宜是不被允許隨便到其他領導家串門、玩耍的,就連西花廳的工作人員家也不行。“伯母不允許我們?nèi)ゴ驍_別人,給人家?guī)砺闊?rdquo;周秉宜說,小學畢業(yè)那年,鄧小平的女兒鄧楠熱情邀請周秉宜去家里玩。在“請示”了伯母后,按照伯母要求,到中南海大門外,通過警衛(wèi)通報,請鄧楠出門接到家里。
“其實,是可以從里面穿過去的,而且警衛(wèi)都認識我們這些孩子。可是伯母就是不允許搞特殊,嚴格按照出入規(guī)定來辦。”周秉宜說。
西花廳的保密規(guī)定也是十分嚴格的,對待小孩子也不放松。周秉宜回憶,一天晚上她正和伯母在客廳聊天。這時,周總理的保健醫(yī)生進來,請鄧穎超審看總理的保健食譜。鄧穎超馬上停止了同周秉宜的談話,并請醫(yī)生到她書房去談。后來,周秉宜才知道,一般周總理的餐飯都是西花廳的廚房來做,保健醫(yī)生開具食譜,多半與周總理的身體微恙有關,而那是絕對需要保密的。
很多生活中的細節(jié)令幼年的周秉宜十分不解,甚至認為沒有必要。直到伯父的一次“獎勵”,才讓她恍然大悟。
由于平時表現(xiàn)很乖、很聽話,能夠嚴格遵守各項紀律。周恩來花錢為周秉宜買了一張戲票。衛(wèi)士給她時,讓她坐公交車去,并詳細說了班次和路線。到了戲院之后,周秉宜的座位是最后一排。當天是上海戲劇學院第一批西藏學生的畢業(yè)演出《文成公主》。剛剛坐定,突然前面的觀眾“呼啦”一下都站起來鼓掌。原來是周恩來陪同外賓一起來看戲。周秉宜興奮得和眾人一起鼓掌。沒有人知道,總理的侄女也在劇場看戲,而且是最后一排。
看完戲,周秉宜又獨自坐公共汽車回家了。第二天,班上一個同學說,昨天《文成公主》那出戲不錯。周秉宜說她也去看了。同學驚訝為何沒有見到。周秉宜講了自己坐公交往返的事情。原本以為同學會贊揚她,沒想到這同學聽了以后說了句“嗯!這還差不多。”
“我就一下子明白了,之前伯父伯母為什么那么嚴格地要求我們。他們就是想讓我們明白,總理是國家的總理,不是周家的總理,是為大家服務的,不是為你一個人服務的。什么時候都要記得自己是個普通人。”
1964年,周恩來專門以開會的形式跟周家第二代年青人講家史。在教育子侄選擇人生道路的問題上,周恩來首先念念不忘的是要孩子們扎根基層,去做工人、農(nóng)民,去當兵,做一個普通勞動者。當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還要積極響應國家的召喚,起模范帶頭作用。果然,在周恩來夫婦的動員下,子侄們紛紛投身農(nóng)村、軍營和工廠,為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建設貢獻青春和汗水。
現(xiàn)場的南開師生聽聞周秉宜的講述,紛紛感慨周恩來的“家風正、家規(guī)嚴”。周秉宜卻以總理的一句話結(jié)束演講:“伯父曾對我們說,你們一定會覺得我這個做伯伯的對你們太嚴格。你們不是我子女。如果是,我會更嚴格!”
本次活動由南開大學黨委學工部、研工部,校團委主辦,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承辦。“南開公能講壇”面向全體南開學生,以“公心思齊翔宇,能才勵自省身”為口號,旨在傳播“公能”文化、倡導“公能”精神,貫徹落實《南開大學素質(zhì)教育實施綱要》,繁榮南開校園文化,創(chuàng)新學生培養(yǎng)模式。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