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戰爭,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0億人口卷入其中,直接或間接死于戰爭的人口超過7000萬,造成物資財產損失不計其數。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也是最殘酷的戰爭,是人類揮之不去的噩夢。今年是紀念二戰勝利70周年,對戰爭最好的紀念莫過于反思,最重要的反思就是對戰爭根源的探尋。
關于二戰根源說法不少,有的認為是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結果,有的認為是民族主義在西方國家的惡性發展,有的認為是西方的綏靖政策鼓勵、加速戰爭爆發,還有的一種觀點就是帝國主義殖民擴張和相互爭霸造成的長期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秩序是戰爭爆發的深層次原因。
以上說法各有各的道理。我們凝望歷史,會注意二戰是西方殖民統治歷史的演化必然結果。近代以來,西方崛起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殖民主義成為那個時代歐洲列強共同的選擇,那些落后的民族和地區,被西方的鐵與火一個個撬開大門,紛紛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奴役和壓榨。
世界就這么大,到1900年前后,世界被列強瓜分殆盡。殖民主義國家不可避免地卷入一系列有關殖民地爭奪的外交和軍事沖突,如英法德之間的兩次摩洛哥危機、英法之間的法紹達危機、兩次布爾戰爭、美西戰爭、日俄戰爭等等。爭奪殖民地的沖突必然會演變為列強之間的直接沖突,各殖民國家為了爭奪新殖民地或保護既有殖民地開始縱橫捭闔,選邊站隊形成對立的軍事集團,世界大戰就已經成為上弦之箭,一觸即發。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歷時四年。一戰雖然讓沙俄、奧匈和奧斯曼土耳其三大帝國崩潰。但殖民擴張依然是當時國際政治的圭臬。英法為了防止德國重新擁有挑戰的能力,報復性懲罰德國,法國元帥福煦看到《凡爾賽和約》時所說,“這不是和平,而是20年休戰”;殖民主義的思維還體現在東方,協約國罔顧公理,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殖民地轉讓給日本,成為中日沖突的遠因。
一戰以后,以“生產空間”為主要訴求的新的殖民主義登上歷史舞臺。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不主張德國從事海外擴張,認為在海外擴張不如在歐洲擴張對德國有利。日本則提出亞洲國家在日本“領導”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號,日后演變為“大東亞共榮圈”。你做初一我做十五。英法等歐洲列強既然是靠殖民擴張成為世界霸權國家,那么像日德這樣國土狹小的國家也是有樣學樣,走向殖民擴張道路,當德國在歐洲吞并了一個又一個國家,當日本一塊一塊地蠶食中國領土,新老殖民國家之間的矛盾就不可調和,戰爭爆發只是時間問題,即使沒有民族主義的惡性發展,沒有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沒有綏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一定會爆發。
從二戰爆發的根源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三點教訓。一是殖民擴張只能是死路一條。如果說早期殖民主義幫助歐洲部分國家實現資本加速積累,到了二十世紀,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興起,殖民主義已經是窮途末路,有壓迫就必然有反抗,中國抗戰就是反對殖民主義的一面旗幟。二是殖民擴張不是唯一發展之路。日本曾經認為“以軍事擴張追逐資本積累和增值的經濟目的,為日本發動大規模戰爭提供了不竭動力”。事實上,日本在戰后三十年多年和平發展中,取得的經濟成就遠勝于日本二戰以前。德國亦是如此,沒有侵略和戰爭,德國同樣成為世界制造業的最強國家之一。三是對外擴張從來都是戰爭根源。國與國的交往應該是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但是直到今天,世界依然不太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外擴張依然存在這個世界上。最新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烏克蘭沖突,沒有大國力量的擴張,很難想象在美麗平靜的烏克蘭能夠發生武裝沖突,曾經的歐冠球場成為瓦礫和廢墟,這和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幾乎如出一轍。
銘記歷史是為了面向未來,紀念二戰是為了防止相似的悲劇重演。像殖民擴張這些需要被扔入歷史垃圾堆的邪惡思想,今天依然有國家還念念不忘,以當年殖民擴張視為國家榮光,國際社會應該對此高度警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