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海踩踏事件,使我想起,曾經在天安門廣場潮水般的人流中,擁擠、奔跑、跌到,起來,繼續前進的場景。
曾有眾多的人們撐起雙手,將一名受傷的女學生舉過頭頂,從海嘯般的人群中,一步步傳遞式的送出高危地段。
這里,我回憶文革初期,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時,在天安門廣場親身經歷的擁擠的情景和場面。
追究懲罰肇事者。
踩踏事件,是在自私的環境下,“鯰魚效應”惡性循環并放大擴散的結果。
有關部門,應通過錄像,公布、查找這些肇事者。對這些引起嚴重后果的人給予懲罰,可以減少今后公共場所發起沖突的最早鬧事者,及肇事者。提醒多數人,保持冷靜和克制,抵制和抵消“鯰魚效應”的傳播和放大。
對上海踩踏事件,人們,得出各式不同的結論。多元化時代,多元化思維,不能統一,也無唯一。但是,總有一個主要原因,與眾多次要原因之分。
這使我想起,曾經在天安門廣場潮水般的人流中,擁擠、奔跑、跌到,起來,繼續前進的場景。
曾有眾多的人們撐起雙手,將一名受傷的女學生舉過頭頂,從海嘯般的人群中,一步步傳遞式的送出高危地段。
這里,我回憶文革初期,毛主席接見紅衛兵時,在天安門廣場親身經歷的擁擠的情景和場面。
雖然,時過境遷,當年的行為與方法,已無法復制。對現實也無任何借鑒的意義,只是讓現在的年輕人,了解一下他們的父輩們――當年的青年們,在緊急狀態下的一種什么心態、精神?具有怎么樣的處事能力和解決方法而已。
國慶,天安門廣場看焰火
時間:1966年10月1日晚8:00前后。
地點:北京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前。
人物::
毛主席與周總理(觀看國慶焰火,見圖)。
前距毛主席30米左右,數十萬全國各地進京的紅衛兵(大、高、初中學生,平均年齡應在15—18左右,也不排除有12歲中小學生在內)。
我當時為,外地省屬高校大二學生,大串聯來京。
下午吃飯前,我們駐在中央民族學院附中的外地紅衛兵,接到通知,晚8點天安門廣場有焰火,集體前往。飯后,我們馬上出發,當走到長安大街廣場入口處,被告知,已停止向廣場內繼續放行。我們無奈的在外圍遠望著天安門城樓和人民英雄紀念碑,張望著廣場內那密密麻麻、水泄不通的人群,在擁擠的人流中徘徊、觀望。
我加入到少數民族行列
不多時,遠處走來一隊少數民族學生,身穿不同民族服裝,單列隊行,分外引人注目。我上前打聽,原是西北民族學院學生,他們得知我來自蘭州,同屬于甘肅8大院校,樂意擠出孔隙,讓我插隊,我加入了少數民族行列。
這支少數民族隊列,受到了特殊待遇,破例允許進入廣場,并一路不受任何區域限制或方向引導,可以自行選擇前往的方向和位置,在通過十分擁擠的人群中,受到尊重和禮讓,人們紛紛主動開路讓道。
一路不斷有人好奇的詢問,哪種服裝屬于什么民族,我們都一一給予滿意的回答。也可能有人對我的民族身份和受到的待遇產生懷疑和不滿,問我是什么民族?我大聲的告訴:土族!因為,在我記憶中,土族沒有特殊服裝。
聽說,毛主席,晚上要登天安門城樓,觀看焰火。我們于是選擇了天安門正前方,在距金水橋幾十米的人群后面場席地而坐。
我們在,歌聲、口號聲、高音廣播聲中,在紅寶書(紅皮包裝的毛主席語錄)不停晃動的紅色海洋中,前看天安門城樓的動靜,后看廣場上空,等待這一時刻的到來。
毛主席來了! 毛主席來了!
這同一個聲音,互相傳遞著。同時,大家一躍而起,隨著潮水般的人流,向金水橋方向涌去。這時,也有個別人倒地,誰都不用擔心,旁邊的會有人拉起來,頭也不回的繼續向前奔跑。
金水橋前方,解放軍組成的人墻,承受著學生們強烈的擠壓,人們,爭相一睹在金水橋上席地而坐的主席的身影。
當我趕上了前邊的人群,無法繼續向前移動時,發現,面前已經是一片人海,從這里看金水橋,距離遠,又由于處在平地,前面的人,堵住了視線,大家無法找到最佳位置。我們處于正中最后邊緣,大家開始了一種跳躍式遠眺法,雙腳起跳,在懸空的瞬間,還可以清楚的看到主席和總理,如這張照片上的全貌。
人人,都很激動,很興奮,總想靠近點,最近距的看到毛主席。我更想彌補今天的遺憾。
參加國慶游行后的遺憾
上午,我們參加了國慶游行,從早晨4點起床,吃過飯,帶著發給每個人的雞蛋和干糧餅,排隊出發,走了幾個小時。上午10點,國慶慶祝大會宣布開始,我們站在長安大街后面北邊的一條街道,從廣播里收聽了全過程。接著國慶游行開始,我們通過天安門時,已到下午4點鐘。
人們走到金水橋附近,不約而同的停留下來,揮動著語錄本,高呼:
毛主席萬歲!
大家總想在此多停留一點時間,仔細分辯著天安門城樓上的中央領導人,多看看毛主席一眼。
只見天安門城樓中央,一位身材較高、穿軍裝、一直站立不動的人,學生們,盡情的跳啊!奔啊!
看得最清楚的是,周總理熟悉的身影,他不停的揮動著手臂,以示不要停留時間太長,影響后面游行隊伍。
返回的路上,大家興奮的告訴人們:
我看見毛主席了!我看見毛主席了!
回到駐地,在電視上看到,這天,毛主席,并沒有身穿軍裝。
當時大家誤認為的穿軍裝的人,原是:劉少奇(國家主席)。
我三次見到了毛主席
最近距離見到,毛主席!這是大家共同愿望。
我們在邊緣上的人,開始加入到人群中去。推擠著前面的人,一步步向前移動,后來,許多人又加入進來,推擠著我們走。當進入人群中心之后,個體受到周圍四方面的擠壓,前胸貼后背,只要你用腳尖著地,就會被架空,隨著人群行走。許多人的鞋子被擠掉了,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已經沒距離。
用最近,描繪上海踩踏事件的語言表述,叫做:“人群密集失去了最底線的安全距離”。
其實,沒有距離,最安全。在密集的移動人群中,危險在于,突然出現距離。
我們在向前移動中,受到三個方面力量的阻擊和沖擊,東、西、南三個方向的人群都在朝著最北邊的中心點靠近,同時又是互相交替的無規律的向前運動,在左右擁擠擺動中,一旦出現空區,后面的人如果不能立刻跟上,由于三面受力,一面失去支撐,就可能被擠倒,被絆倒的人壓上去,發生擠壓。
我身邊曾幾次出現過,但很快被兩邊的人拉起來,后面的人也會主動死死的頂住擠來的壓力,給前邊跌到的人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我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
終于,擠到了最前邊的位置,隔著解放軍的護衛人墻,真正是近距離的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毛主席與周總理的動作和表情。
這些最佳位置,由于后面人群如潮水般的不斷沖擊,我們也在與解放軍的身體磨擦、碰撞中,不斷變換位置,幾乎無法在一個位置停留半分鐘。很快,我們被擠出,離開中心。我們也心滿意足的,隨著大流,被擠出場外。
我第二次,見到了毛主席。
在場外,稍加休息,又一次擠進人群,向中心目標位置挺進。
這次,在人群最集中,最擁擠,場面最熱烈的中心區,有一個受傷者,被眾多的人們,用雙手舉過頭頂,在潮水般的人群一浪一浪的沖擠中,艱難向前移動。一道互助互幫的十分動人亮麗而又狀觀的風景。
我第二次又擠到了最前邊位置,又一次與護衛的解放軍親密接觸,這時的我,既是隨著人群拍岸似的沖擊著解放軍戰士的浪潮,又成為與解放軍一體抵抗著人群浪潮沖擊的衛士。
又一次退出來,或者說被擠出來后,在邊緣再次休息、調整。
自為人梯,背負他人的中學生們
這時,在最邊緣上徘徊的人,都是已經見過,毛主席!從前方退出來的戰士。
這些學生們,絕大多數為高、初中生,他們自動,甘作人梯,肩負周圍的人,抬高視線,幫助他人,遠距離觀看:
金水橋,毛主席!
他們一個個,雙手叉腰,半下蹲,讓別人雙手撐在他的雙肩上,然后他抬起身,使別人能夠超越前面人群的頭頂,更清晰和全視野的看到,遠方的金水橋,毛主席!
曾經多次,我謝絕了他們的好意。有兩次,他們強拉著我,一定要讓我在他們的背上,再看看:
金水橋,毛主席!
我望著他們單薄的體質,嬌小個頭(聽口音,多為南方、四川人),真不忍心。
有兩次,我實在無法推辭,在他們的雙肩支撐下,遠距離、全視野的看到金水橋上全景。
當我感到難為情,表示下來時,說:好了!好了!看清楚了!
他還搖晃著身體,說:沒有事,再多看一會。
這種情形,使我感動!更使我感受到難堪!
我第三次,又擠進了人群。
人海中,舉過頭頂救援受傷者
我第二次進入中心區,碰到了幾個人用背部抵著壓力,扶著一個受傷女學生向后退出,四周的人們,抵抗著外部的壓力和沖擊力,形成海洋中一個具有強大離心力的無壓力中心區域,保護傷者免受二次擠壓。由于當時的歌聲、喊聲、口號聲,只有小范圍的人知道發生了什么,大家的努力只起到了保護作用,移動一步都非常困難。
很快,更多的人發現這種情況,外圍的人們主動的形成了更大的抵抗周圍沖擊力的保護圈,中心的保護力量,有了空間和余地,變成了救助力量,由于更多人的參與,人們很快把傷者抬了起來。
人們形成了三行并列隊,舉起雙手托起傷者,還有小個子用頭頂著。被人們,用雙手舉過頭頂,就這樣,一副由眾人徒手組成的擔架,一個由雙手打造的小舟,在人群的海洋中,在潮水般的人群一浪一浪的沖擊下,一步步傳遞式的向外移動。
這,情急之下的一時之舉,由于抬高后,更遠處的人們看到,更多人主動參與,形成一個連續的救助通道,提高了移動速度。
我只在幾層外的人群中,參與了用背部抵抗著來自后面的壓力和沖擊力,起到一點保護作用。
當時,真切的看到這一情景的人,應該不下數萬人,直接參加徒手救援的總有百人之多。
當年,發生的只能叫:擠壓受傷,無踩,也無踏。
標題,踩踏,系借用當今接軌詞匯一用。
踩踏事件的“鯰魚效應”
對于踩踏事件,我認為:
1、專家們,提倡、宣傳、示范:自救、自保,逃離,是一種嚴重的誤導。
個體生命,在強大的沖擊中,克制、團結、互保,才有出路。
2、踩踏事件的“鯰魚效應”。
踩踏事件,與幾十萬、幾百萬人群的規模大小無關,事發區域,只是發生在數萬人的范圍之內。
與政府、警察應急無關,與宏觀管理無直接關系。過多的輿論追問,會促使官僚們出臺更多的取消和限制。
既然是事故、事件,必有肇事者。
每次踩踏事件,事發點,總有少數人,首先發生沖突,引發躁動進而騷亂,造成人員傷亡。這幾個少數人,就是:肇事者。
這幾個肇事者,就是“鯰魚”。
3、追究懲罰肇事者。
踩踏事件,是在自私的環境下,“鯰魚效應”惡性循環并放大擴散的結果。
有關部門,應通過錄像,公布、查找這些肇事者。對這些引起嚴重后果的人給予懲罰,可以減少今后公共場所發起沖突的最早鬧事者,及肇事者。提醒多數人,保持冷靜和克制,抵制和抵消“鯰魚效應”的傳播和放大。
2015/1/8
選自 彭振華《親歷官場斗爭30年---文革憶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