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村里上了年紀的人稱呼年輕的姑娘喚作“shi zi ban”,我那時不明就里,以為原本就是那樣稱呼的,至于那是怎樣的三個漢字,也從來沒有根究的想法。后來才知道,那三個字其實應叫“識字班”,是新中國掃盲運動的產物,國家為了讓老百姓識文段字,組織了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學習文化,“識字班”是女孩子們在一起學習的一種組織,久而久之便成了姑娘的一個代名詞了。
中國過去是一個封建帝國,維護封建統治的主要思想是儒家,這個思想的老祖宗是孔子。孔子的許多話說的頭頭是道,無可挑剔,即便拿到今天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但有一點備受世人詬病,他是個等級觀念很強的死腦筋,他看不起老百姓,他說:“耕也,餒在其中也;學也,祿在其中也。”意思是說種地你就等著挨餓吧,讀書才有出息。他有一個叫樊遲的學生,居然向他請教怎么種莊稼,他沒好氣地說:“吾不如老農。”學生碰了一鼻子灰,走后還被老師罵了一頓:“小人哉,樊須也!”罵人家是個沒出息的東西,太過分了,要是被樊遲知道了,不知有多傷心呢。孔子的思想里面,有一個觀點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歷代封建統治者也都非常欣賞這一點,打心眼里不希望老百姓識字,不識字的老百姓多好管理啊,它把識字的門檻抬的高高的,窮老百姓想識字也邁不進去,于是就成功地達到了“不可使知之”的目的,勞力者便乖乖地“冶于人”了。中國封建社會雖歷經屢次朝代更迭,皇帝換了一茬又一茬,惟儒家思想世代永昌,孔子也是巋然不倒。在封建社會,讀書成為了一種特權,成為了一種門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人家香,“往來無白丁”甚至也成為一種自我陶醉和炫耀的資本。當西式思想開始傳入中國的時候,自然就有人開始遷怒孔子了,都弄了些什么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綱綱常常的,洪秀全一怒之下就砸了孔子的牌位,到了五四運動的時候,就有人高喊著“打倒孔家店”,要用新學替代孔子的舊學,要用新道德替代孔子的舊道德,要用新思想替代孔子的舊思想,作為五四精神的承繼者的毛澤東,對孔子也持有批判的態度,他說:“孔學名高實秕糠”,在毛澤東的眼里,孔學維護的是少數人的教育,這與他大眾教育的理想背道而馳,所以毛澤東認為:沒有孔子,中國會變得更好。事實也確實如此,新中國建立之初,十個人里面有八個是文盲,大字不識一個,而到毛澤東時代結束的時候,“教育機構和受教育機會得到了普遍的發展,大量的文盲轉為成為有文化的人”(美國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語),我不識字的爺爺也認識自己的名字了,我不識字的母親也可以看小人書了。
中國人整體文化素質的大幅提高,是與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和力導力倡分不開的。
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抱有救國救民的凌云壯志,投身于探求真理的時代洪流,1919年7月21日,他在《湘江評論》創刊號上發表《民眾的大聯合》,即敏銳地指出:“貴族資本家及其他強權者人數既少,所賴以維持自己的特殊利益,剝削多數平民的公共利益者,第一是知識,第二是金錢,第三是武力。從前的教育,是貴族資本家的專利,一般平民,絕沒有機會去受得。他們既獨有知識,于是生出了智愚的階級。”在文章中他大聲呼吁改革,“見于文學方面,由貴族的文學、古典的文學、死形的文學,變為平民的文學、現代的文學、有生命的文學……見于教育方面,為平民教育主義。”“宗教的強權、文學的強權、政治的強權、社會的強權、教育的強權、經濟的強權、思想的強權、國際的強權,絲毫沒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義的高呼,將它打倒。”這年12月1日,他還計劃在長沙的岳麓山建立一所半耕半讀的新村,在計劃書中寫道:“言世界改良進步者,皆知須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識始。欲教育普及,又自興辦學校始。其言固為不錯。然興辦學校,不過施行教育之一端。而教育之全體,不僅學校而止,其一端則有家庭,一端則有社會。”他準備“先從辦一實行社會說本位教育說的學校入手”,來實現新家庭、新學校、新社會的理想,他甚至憧憬著,“號稱士大夫有知識一流,多營逐于市場與官場,而農村新鮮之空氣不之吸,優美之景色不之賞,吾人改而吸賞此新鮮之空氣與優美之景色,則為新生活矣。”
1927年3月,毛澤東為了反擊黨內黨外存在的對農民運動的責難之聲,經過實際考察后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報告列舉了農民運動的十四件大事,其中一條為文化運動,他指出:“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掠取的血汗。中國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這個里面,最大多數是農民。農村里地主勢力一倒,農民的文化運動便開始了。”他樂觀地指出:“不久的時間內,全省當有幾萬所學校在鄉村中涌出來,不若知識階級和所謂‘教育家’者流,空喚‘普及教育’,喚來喚去還是一句廢話。”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回擊了那些指摘農民運動凈干壞事的黨內右傾主義者和準備叛變革命的國民黨反動分子。
隨著中國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對于文化的思考越來越廣泛和深入,他的文化思想日漸成熟和完善。他在1933年8月份召開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南部17縣經濟建設大會上說:“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眾的政治和文化的水平,這對于發展國民經濟同樣有極大的重要性。”他在1937年5月份召開的中共全國代表會上作的題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時期的任務》報告中,談到紅軍和抗日根據地的諸多任務之一便是“實行必要的文化建設”。他在著名的哲學著作《矛盾論》中指出:“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筑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的東西了。”他在1938年11月召開的中共六屆擴大會議上作的《戰爭和戰略問題》的報告中要求:“最普遍地發展抗日的文化教育”。他在1939年5月1日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紀念五四運動二十周年寫的《五四運動》一文中強調:“全國的青年和文化界對于民主革命和抗日戰爭負有大的責任。我希望他們認識中國革命的性質和動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農民眾結合起來,到工農民眾中去,變為工農民眾的宣傳者和組織者”。他在1939年12月1日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中指出:“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斗爭中,共產黨必須善于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并特別指出:“切實地鼓勵工農干部加緊學習,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工農干部的知識分子化和知識分子的工農群眾化,同時實現起來”。他在1939年12月寫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書中指出:在封建社會里,“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的階級”。他還談到了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問題:“帝國主義列強在所有上述這些辦法之外,對于麻醉中國人民的精神的一個方面,也不放松,這就是它們的文化侵略政策。傳教,辦醫院,辦學校,辦報紙和吸引留學生等,就是這個侵略政策的實施。其目的,在于造就服從它們的知識干部和愚弄廣大的中國人民”。
毛澤東文化思想體系的形成,是以他于1940年1月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義的文化》的演講為標志的,這篇演講稿于1940年2月15日登載在延安出版的《中國文化》創刊號上,在2月20日《解放》雜志登載時題目改為《新民主主義論》。在這個十分著名的演講中,毛澤東系統論述了中國革命的目標、中國文化的概念、特點、發展以及性質等問題,他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這就是說,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一句話,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這就是我們在文化領域中的目的。”毛澤東在演講中首次給出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概念,那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闡述民族性時,毛澤東強調:“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在闡述科學性時,毛澤東強調:“清理古代文化的發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但是這種尊重,是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的地位,是尊重歷史的辯證法的發展,而不是頌古非今,不是贊揚任何封建的毒素。對于人民群眾和青年學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導他們向后看,而是要引導他們向前看。”在闡述大眾性時,毛澤東強調:“這種文化運動和實踐運動,都是群眾的。因此,一切進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應有自己的文化軍隊,這個軍隊就是人民大眾。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眾,就是‘無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敵人。為達此目的,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須知民眾就是革命文化的無限豐富的源泉。”在這篇演講中,毛澤東以一個哲人的深邃和詩人的激情為處在“悶葫蘆”里的人們描繪了一幅新中國的絢麗畫卷:“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就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國,這就是我們要造成的新中國。新中國站在每個人民的面前,我們應該迎接它。新中國航船的桅頂已經冒出地平線了,我們應該拍掌歡迎它。舉起你的雙手吧,新中國是我們的。”
信奉“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毛澤東,在構繪新民主義共和國的時候僅提到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相結合,卻沒有把軍事拿來相提并論,這是毛澤東的異于常人的地方,在他的眼里,文化的力量無疑是強大的,筆桿子也是致勝的一桿子,文房四寶也能打碎鋼槍大炮,這從他的一些論述和詩作中也可以看得出來。他在1942年5月2日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說:“我們有兩支軍隊,一支是朱總司令的,一支是魯總司令的。”他在1944年10月30日在陜甘寧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所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演講中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他在1936年寫給丁玲的詞作《臨江仙·給丁玲同志》中有這樣的詞句:“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將軍。”一枝筆,三千兵,雖夸張,但也足見毛澤東對文化的看重。
毛澤東要推動新民主義文化,遇到的第一個難題是封建社會長期遺留的“文盲”問題。列寧曾經說過:“在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內,是建成不了共產主義社會的。”1938年7月15日,毛澤東在《解放》雜志中描述抗戰勝利后將要建立的新中國時,這樣展望道:“人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的完全自由,各種優秀人物的天才都能發展,科學與一般文化都能提高,全國沒有文盲”。1944年10月30日,毛澤東在陜甘寧邊區文教工作者會議上說:“解放區已有人民的新文化,但是還有廣大的封建遺跡。在一百五十萬人口的陜甘寧邊區內,還有一百多萬文盲,兩千個巫神,迷信思想還在影響廣大的群眾。這些都是群眾腦子里的敵人。我們反對群眾腦子里的敵人,常常比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還要困難些。我們必須告訴群眾,自己起來同自己的文盲、迷信和不衛生的習慣作斗爭。”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的《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中說:“農民——這是現階段中國文化運動的主要對象。所謂掃除文盲,所謂普及教育,所謂大眾文藝,所謂國民衛生,離開了三億六千萬農民,豈非大半成了空話?”同時他也指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新中國建立后,先后開展了四次大規模的群眾性掃盲運動,為推動掃盲運動的開展,國家還成立了中央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委員會設辦公廳、城市掃盲工作司、農村掃盲工作司、編審司等。第一次掃盲運動發生在1950年至1953年,全國共掃除職工文盲近100萬人,掃除農民文盲308萬人。第二次掃盲運動高潮發生在1955年至1957年,至1957年上半年,全國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萬人脫盲,并已有160萬人達到高小和初中畢業文化程度。第三次掃盲運動發生在1958年。第四次發生在1960年至1964年。通過對國民的文化素質的全面調查,此時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在掃盲運動中,人民的高度熱情和創造性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編制了各種各樣的速成識字法,組織了諸如“車間學校”、“識字班”、“地頭學習小組”、“炕頭學習小組”、“農民夜校”等眾多學習型組織,形成了諸如工礦企業的“長班短班結合、集中分散結合、脫產業余結合、自學輔導結合”,農村的“農閑多學、農忙少學、大忙放學、忙后復學”等多種教學形式,那時還出現了很多在今天看來非常有趣的學習口號和順口溜,如“學習方法大家找,怎么方便怎么好。安排活茬擠時間,能學多少學多少”;“ 生產到哪里,學習到哪里”;“ 見字問字,見人問人”;而發生在“大躍進”時期的掃盲運動也具有明顯的“大躍進”特色,如“社會主義是天堂,沒有文化不能上”;“ 工業化、農業化,沒有文化不能化”;“ 工業大躍進!農業大躍進!掃盲也要大躍進”,《人民日報》還發表題為《掀起規模壯闊的掃盲大躍進》、《用革命精神掃除文盲》的社論,急是急了些,但那種急于擺脫文盲的焦灼心情也不是不可理解,用毛澤東的一句話表達就是:“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毛澤東對新中國的掃盲運動也一直傾注了關心和期望,1955年9月,他看到一份《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的經驗》的報告,欣喜地為報告寫下了按語,他說:“我國現在文盲這樣多,而社會主義的建設又不能等到消滅了文盲以后才去開始進行,這就產生了一個尖銳的矛盾。現在我國不僅有許多到了學習年齡的兒童沒有學校可進,而且還有一大批超過學齡的少年和青年也沒有學校可進,成年人更不待說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必須在農業合作化中才能解決,也只有在農業合作化的過程中才能解決。”他號召:“這種學習班,各地應當普遍地仿辦。各級青年團組織應當領導這一工作,一切黨政機關應當予以支持。”他在1955年10月11日黨的七屆六次全會上作的《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的報告中說:“掃盲運動,我看要掃起來才好。有些地方把掃盲運動掃掉了,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間把文盲掃掉,不是把掃盲運動掃掉,不是掃掃盲,而是掃盲。”1958年11月30日,毛澤東在武漢與各協作區主任的講話中說“我們從來就是說,戰術上要重視它,戰略上要藐視它。不但對階級斗爭應當這樣,對自然斗爭也應這樣,除四害、掃盲、綠化、血吸蟲,不是一年可以實現的。要幾年去搞才行。”對在掃盲運動中產生的浮夸現象,毛澤東也提出了十分嚴厲的批評,1958年11月23日,他在武昌會議上就批評說:“現在橫豎要放‘衛星’,爭名譽,就造假。本來不行,就讓人家罵,臉上無光,也不要緊。不要去爭虛榮。比如掃盲,說什么半年、一年掃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掃除了就不錯。”毛澤東的認識是對的,他的不相信也是符合實際的,幾千年封建社會留下的大難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事實上,整個毛澤東時代,都在做著掃盲的工作。我的藏書里有一本《農村政治夜校課本》,是辛安公社革委(今青島市黃島區辛安街道辦事處)與膠南師范學校于1971年12月聯合編寫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不識字或初識字的工農群眾攻克“文化關”,書已經翻的有些爛了,可以想象得出當初這本書的主人是下了一番苦功學習的,攻克“文化關”應該是沒有問題的。這個課本里收了許多打油詩,讀起來蠻有“詩韻”,其中一篇這樣寫:“收了工,吃罷飯,快到夜校把書念,鼓足干勁爭上游,早日攻下文化關。堅持經常不松勁,風吹雨打不缺班。學好文化干革命,掌好政權和文權。”另一篇是這樣的:“村村隊隊辦夜校,人人甩掉文盲帽,能寫文章能看報,天下大事都知道,全縣人民齊稱贊,政治夜校辦得好,展望未來心里樂,繼續革命志更高。”新中國的掃盲運動其實是一場亙古未有的啟智運動,它從根本上顛覆了文化的特權性,從整體上提高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素養,為中華民族步入現代文明行列創造了必要的條件。毛澤東曾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到:“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同樣應該是‘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即是說,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決不應該是‘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文化。”可以說,毛澤東時代踐行了其莊嚴承諾,是一個終結對于文化的“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時代。
毛澤東的文化思想,始終縈懷著一種強烈的大眾情結,他眼里的大眾,是“最廣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農民、兵士和城市小資產階級。”在1942年5月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明確提出了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問題,他要求文藝工作者要與工農兵相結合,“中國的革命的文學家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家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斗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斗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一切共產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學魯迅的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在魯迅藝術學院還提出了“小魯藝”、“大魯藝”的觀點,說只在“小魯藝”學習是不夠的,還要到“大魯藝”學習,這個“大魯藝”就是工農兵群眾的生活和斗爭,他拿樹來作了一個比喻:“長征經過的毛兒蓋地方有許多又高又大的樹,那些樹也是從豆芽菜一樣矮小的樹苗苗長起來的。提高要以普及為基礎,不要把‘豆芽菜’隨便踩掉了。”在1944年10月30日作的《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的報告中,他提出:“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為了改變解放區文化普遍落后的狀況,他主張“在教育工作方面,不但要有集中的正規的小學、中學,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規的村學、讀報組和識字組。不但要有新式學校,而且要利用舊的村塾加以改造。在藝術工作方面,不但要有話劇,而且要有秦腔和秧歌。不但要有新秦腔、新秧歌,而且要利用舊戲班,利用在秧歌隊總數中占百分之九十的舊秧歌隊,逐步地加以改造。”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要求“取消國民黨的黨化教育,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 一切奴化的、封建主義的和法西斯主義的文化和教育,應當采取適當的堅決的步驟,加以掃除”,為著掃除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需要大批的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師,人民的科學家、工程師、技師、醫生、新聞工作者、著作家、文學家、藝術家和普通文化工作者。他們必須具有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從事艱苦的工作。一切知識分子,只要是在為人民服務的工作中著有成績的,應受到尊重,把他們看作國家和社會的寶貴的財富。”1949年6月15日,毛澤東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上講到中國民主聯合政府時說:“盡一切可能用極大力量從事人民經濟事業的恢復和發展,同時恢復和發展人民的文化教育事業。”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新中國的教育任務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養國家建設人才,肅清封建的、買辦的、法西斯主義的思想,發展為人民服務的思想。”1950年6月,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提出:“要有步驟地謹慎地進行舊有學校教育和舊有社會文化的改革工作。”新政府對全國30余萬所大中小學進行了逐步改造,從而掌握了教育的主權,從而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教育普及。1950年,毛澤東為《人民教育》創刊號題詞:“恢復和發展人民教育是當前重要任務之一。”1951年9月底,毛澤東接見安徽參加國慶的代表團時,送給代表團成員渡江小英雄馬三姐一本精美的筆記本,并且在扉頁上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這句話成為中國青少年最勵志也是最有影響的經典話語,直到今天它仍然遍布中大中小學的課堂里,激勵著一代代學子們奮發進取向上。1952年6月14日,毛澤東在致周恩來的一封信中說:“如有可能,應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學;干部子弟學校,第一步應劃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級;第二步,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1955年10月11日,毛澤東在《 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中要求:“還有文化教育規劃,包括識字掃盲,辦小學,辦適合農村需要的中學,中學里面增加一點農業課程,出版適合農民需要的通俗讀物和書籍,發展農村廣播網、電影放映隊,組織文化娛樂等等。”新中國的人民文化事業蓬勃發展起來,教育實現了公平正義,再窮苦的人家的小兒郎,也可以背起書包上堂了。毛澤東的大眾性的文化思想,始終保持著一種連續性,這在他的許多講話、報告及文章中流露出來,他在1957年3月12日《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說:“知識分子如果不把頭腦里的不恰當的東西去掉,就不能擔負起教育別人的任務。我們當然只能是一面教,一面學,一面當先生,一面當學生。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學生。許多東西單從書本上學是不成的,要向生產者學習,向工人學習,向貧農下中農學習,在學校則要向學生學習,向自己教育的對象學習。”“我們提倡知識分子到群眾中去,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如果一輩子都不同工人農民見面,這就很不好。我們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文學家、藝術家、教員和科學研究人員,都應該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機會去接近工人農民。有些人可以到工廠農村去看一看,轉一轉,這叫‘走馬觀花’,總比不走不看好。另外一些人可以在工廠農村里住幾個月,在那里作調查,交朋友,這叫‘下馬看花’。還有些人可以長期住下去,比如兩年、三年,或者更長一些時間,就在那里生活,叫做‘安家落戶’。”毛澤東理想中的教育方針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他希望“勞動者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他曾在1964年的春節座談會上對教育制度表達了自己的不滿,他說:“現在這種教育制度,我很懷疑。從小學到大學,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見稻、菽、麥、黍、稷,看不見工人怎樣做工,看不見農民怎樣種田,看不見商品是怎么交換的,身體也搞壞了,真是害死人。我曾給我的孩子說:‘你下鄉去跟貧下中農說,就說我爸爸說的,讀了幾十年書,越讀越蠢。請叔叔伯伯、姐妹兄弟做老師,向你們來學習’。”他一直主張“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學生以學為主,兼學別樣”,他在1961年7月30日《給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一封信》中高度贊揚了這個學校的做法:“半工半讀,勤工儉學,不要國家一文錢,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分散在全省各個山頭,少數在平地。這樣的學校確是很好的。”后來毛澤東倡議青年“要到大風大浪中鍛煉”,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現在有不同的解讀,但最根本的一點是源于毛澤東的大眾化文化思想,也可以說是“工農兵情結”。毛澤東曾就文藝方面的不良傾向批評過文化部:“過去的戲總是那一套,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小姐丫環,保鏢的是黃天霸;文化部不管文化,需要改變。如不改變,就該名為帝王將相部,才子佳人部,或者外國死人部。”透過這種嚴厲的批評,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新文化的偏好,在他倡導的時代,文化方面無不顯示著大眾的特點,村辦的小學,社辦的中學,如雨后春筍,處處是課堂,村村讀書聲,工農兵也登上了文藝舞臺,是名符其實地“換了人間”。
毛澤東的文化思想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無論對毛澤東有怎樣的評價和秉持怎樣的態度,都無法消彌這種影響。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給予了魯迅高度的評價:“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魯迅之后,接過新文化這面旗幟的旗手無疑便是毛澤東,毛澤東建立了一套現代的教育體制,從思想上、文化素養上為中華民族準備了走上現代化的雄厚資本。早在1949年9月21日,毛澤東就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預見中國的未來:“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毛澤東曾經說長征經過的毛兒蓋的又高又大的樹也是從豆芽菜一樣矮小的樹苗苗長起來的,而他精心培植的中國新文化的樹,也從豆芽菜一點一點長起來了。
毛澤東是一個文化人,是中國近現代新文化思潮的承繼者,同時又是一名出色的開創者,他懷抱文化救國的偉大理想,試圖在貧弱的中華民族的軀體里植入新文化的基因,移風易俗,改造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強大。他很看重“文化”兩個字,他是一個軍事家,卻絕少摸槍,但不管處境多么險惡,文房四寶總不離手。文革時搞個人崇拜,有“四個偉大”,即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偉大導師,毛澤東也是很反感,他跟老朋友斯諾說:“討嫌,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剩下一個Teacher,就是教員。”這應該是毛澤東真實的想法,喜歡“教員”的毛澤東,留下的最大的遺產,是一個文化的中國,是一個文化平等的中國。
出生于印度的美國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阿瑪蒂亞·森是一位非常知名的經濟學家,因在福利經濟學方面的杰出貢獻,1998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在論述中國和印度的發展區別時,經常強調印度不如中國的地方,一個是沒有很好的基礎教育系統,另一個是沒有基層醫療衛生系統,而中國這兩大基礎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夯實的,否則這30年中國經濟不可能有這么大的飛躍。這位教授的觀點切合了歷史的真實,顯現著科學的公道,是能夠經受住時間的檢驗的。毛澤東做的是一件讓億萬人“睜開眼睛”的事業,他讓那些曾被輕蔑地稱為“睜眼瞎”、“白丁”、“泥腿子”、“窮鬼”、“黑手”、“下里巴人”的人頭一次體味到了文化的溫暖和光芒,這樣的事業是可以穿越歲月的,雖歷經時光的沖蝕而不可磨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