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并非毛澤東起草,一說是“處在淮海前線的宣傳大員陳其五”,毛澤東只是對“投降書”作了修改,譬如“近來發現此文最初的手稿,上面有兩種筆跡,毛澤東的筆跡人們一望而知,那是作了幾處修改留下的,而通篇的筆跡則是陳其五的”,見1993年12月第一版葉永烈所著《張春橋傳》;一說是《炎黃春秋》2009年第7期刊出的莊重先生文《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作者稱自己才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真正作者。
事實:葉永烈1993年12月出版《張春橋傳》之后僅僅四年,葉永烈在自己的另一部廣州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國共風云》中卻突然改口,例如“……杜聿明陷入鐵圍之中。毛澤東雖然在西柏坡,卻以“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的名義,寫了一份廣播稿。這篇廣播稿,后來收入《毛澤東選集》第四卷,題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葉永烈改口前的說法,最起碼在證據上是存在以下“欠充分”的問題,因而也是很難經得起置疑或考據的:其一,葉永烈既然對“手稿”言之鑿鑿,而《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又是早已傳世的歷史性文獻,不存在什么“保密”問題,葉永烈為何不在其大作中附上其影印件,以讓世人鑒識,葉永烈究竟見過這個“手稿”沒有。
其二,葉永烈稱手稿上有“兩種筆跡”,一為陳其五,一為毛澤東,但是通過對葉永烈所書之文的考證分析,可判斷《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手跡不是陳其五。據葉永烈說:陳其五曾任“第三野戰軍前委委員、政治部宣傳部長兼華東前線總分社社長。”實際卻是,陳其五不是“兼新華社華東前線總分社社長”,因為新華社歷史上沒有“華東前線總分社”,有的是華東前線分社,分社社長是康矛召,不是陳其五。另外,陳其五也不是第三野戰軍前委委員。可以確定的是,葉永烈《張春橋傳》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手跡,絕對不是陳其五所寫。
( 點評《炎黃春秋》《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鏈接: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09/09/91387.html )
其三,當時作為華野宣傳大員正在淮海前線的陳其五先生的手稿,是怎么傳到西柏坡讓毛澤東修改的,葉永烈之文稱是“送手稿”,但處在戰爭前線戰情瞬息萬變,“送手稿”按常理邏輯上分析不通。據史料考證,關于圍困中的杜聿明集團,毛澤東曾提出過由中央軍委修改播發勸降書的動議。12月16日,他為軍委起草致粟裕并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電,指出:“向杜、邱、李連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攻勢,除部隊所做者外,請你們起草口語廣播詞,每三五天一次,依據戰場具體情況變更其內容,電告我們修改播發。”(《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420頁)由此,即可看出葉永烈之文“送手稿”說法不實。
(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起草者,葉永烈緣何前后不一?鏈接: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1/06/111123.html )
因此,可以判斷的是,葉永烈在自己所著之文中的改口,否認《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是陳其五所寫,最后認定是毛澤東“寫了一份廣播稿”,“題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符合歷史事實。
事實:《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并非是由在《炎黃春秋》2009年第7期撰文的莊重先生所寫。莊重撰寫《勸杜聿明投降書》一文原稿物證,最終卻是“檔案埋進山洞找不著了”,莊重先生證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確系其所寫,但缺乏佐證的基本事實要素,難以服人。而莊重先生所言經手過《勸杜聿明投降書》、《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等文稿的諸多當事人,不但大多已經故去,而且“當事人”的身份乃至經手過程本身就很難得以證實。
據《毛澤東選集》所載和莊重先生《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一文所言,確定《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一文是1948年12月17日由新華社播出。現在來看莊重先生《誰是<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作者》一文的記錄:
杜聿明率領三個兵團從徐州向西逃跑,于1948年12月4日在河南永城以東陷入我華東人民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粟裕將軍對我說:“我們要向杜聿明部開展政治攻勢,我給你一個任務,用陳毅、粟裕、譚震林的名義,寫信給杜聿明,要他率部投降。要寫得通俗、口語化,便于我前線部隊向敵人廣播。”我先后寫了七篇廣播稿,12月上半月,僅《勸杜聿明投降書》(這是粟出的題目),我就寫了4篇。
12月17日,粟裕將一份電報交給我看。這是1948年12月16日24時毛澤東給粟裕并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的電報,全文如下:
㈠黃維被殲,李延年全軍退守淮河南岸。
㈡我包圍杜聿明各部,可以十天時間休息。調整并集中華野全力,然后發起攻擊。
㈢向杜、邱、李連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攻勢,除部隊所做者外,請你們起草口語廣播詞,每三五天一次,依據戰場具體情況,變更其內容,電告我們修改播發。
我將電報交回。粟裕對我說:“莊重同志,對杜聿明集團口語廣播詞的起草任務就交給你了!”這是命令,我欣然接受。我說:“我又寫好一篇《勸杜聿明投降書》,粟裕接過稿子連看兩遍。說:“好!合乎要求,就這樣發吧!”他在稿紙上寫了一行字:“急。即發新華社總社速送毛主席。”末了署名粟裕和日期、時間。然后他對我說:“你請張參謀長看看發出。”我馬上去見張震參謀長,張說:“粟司令已審閱同意簽發;我就不看了,我要軍臺發,毛主席可以很快看到。”
17日當天,新華社就播發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這是我寫得最快、總社播出最快的一篇稿件,也是毛主席親筆為我修改過的第一篇稿件。我心中非常高興。第二天上午,我拿了原稿回到前線分社編輯部,大家對照總社播出稿,學習毛主席是如何修改的。㈠毛主席把題目改了。用“敦促”一詞比用“勸”好。還加了個“等”字。㈡此文開頭,在“杜聿明將軍”之下,毛主席加寫了“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和邱李兩兵團諸位軍長師長團長”。㈢此文后面署名,毛主席并列改寫為“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還有幾處,毛主席作了技術性的修改。經過學習毛主席的改稿,我深深感到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低,沒有總攬全局來寫這篇廣播稿。
通過這些記錄,可以確定:12月17日,粟總根據軍委來電將寫作任務交給莊重先生,莊重先生當場交卷,粟總當場簽發,然后莊重先生交張震副參謀長看稿,張震不看,讓莊重先生交軍臺發新華總社,新華總社轉毛澤東,毛澤東改稿,然后當天播出。
又據《粟裕文選㈡》中一個相關電報:
陳毅、粟裕、譚震林關于休整十天如敵突圍殲滅之致中央軍委等電
(1948年12月17日)
軍委:
甲、銑[十六日]二十四時電敬悉。我們遵令休整十天,恢復疲勞,溶化俘虜,研究戰術,整理組織及展開對敵政治攻勢,作為十天中心工作。但據息,敵有突圍企圖。,我們仍隨時準備乘敵于突圍中,乘機殲滅之。
乙、對杜邱李等口播,第一次于前天已預發總社(刻已播出)。第二次,當于明日經總社轉呈。并另擬就各種傳單、標語,關于開展對敵政攻指示,亦已另報。
陳毅
粟裕
譚震林
十七日二十二時
——《遵令休整十天如敵突圍殲滅之(1948年12月17日)》,《粟裕文選㈡》第703頁~第704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電報中的乙項就是關于“對杜邱李口播”的事項,從中可看出,在陳粟譚簽發電報的時候(17日22時),“第一次”稿件已于當天播出(刻已播出——粟總們已聽到了),而且,這“第一次”,是在“前天”(也就是12月15日)就已經“預發總社”了的!而“第二次”稿件(也可能就是莊重先生稱他當天交粟總的稿件或莊重先生的稿件也在其中)則于“明日經總社轉呈”。
這即是說,莊老先生當天交卷的這篇稿件,最快也得18日才能播出。至少,新華社1948年12月17日播出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并不是莊重先生于17日當天得令又當天神速交卷,又于第二天取回“學習”的那個《勸杜聿明投降書》稿。
另一讓人生疑的是,莊重先生次日取回原稿時,如何能斷定是毛澤東而不是其他人親筆修改過?雖然莊老先生在文中有張震副參謀長告以“毛主席可以很快看到”的表述,但“看到”并不等于“親筆”“修改”。莊重先生從何處得知“毛澤東親筆修改”這個消息,不得而知。
又據莊重先生自稱,此前他寫過多篇《勸杜聿明投降書》稿,而且已播出。莊重先生也有可能記憶發生了錯訛:莊重先生把《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究竟出自自己“4篇”《勸杜聿明投降書》文中的哪一篇給弄混了?17日新華社播出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實際上就是莊老先生此前寫的那“多篇”之一的稿件?然而遺憾的是,《敦》文中所言及的“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等等信息,最早也是16日晚上才得以確認!莫非莊重先生比毛澤東、劉陳鄧、粟陳張譚還消息靈通,15日寫稿時就已預知到了16日才發生的事情?而17日陳粟譚電分明是在證實:這個(些)稿件是“前天”(也就是15日)就已發給新華總社,而且17日當天就已播出了!
如此,莊重先生如果還要繼續堅持《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是由自己所撰《勸杜聿明投降書》文或“之一”而來,除了需要解釋“15日或之前寫的《勸杜聿明投降書》稿如何能預知16日夜才得以確認的事件”外,至少還需要提供這樣的證據:
㈠粟譚17日電中的“第一次”(15日)傳給新華總社的稿件,是莊重先生寫的《勸杜聿明投降書》文,或者莊老先生寫的“4篇”《勸杜聿明投降書》文或“之一,就包括在這“第一次”稿件之中(也許這“第一次”還有別人寫的稿件?)。㈡如果㈠成立,那么莊重先生就需要提供《勸杜聿明投降書》文原稿,以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對照,比照毛澤東是如何修改的?是不是僅僅是“幾處技術性修改”!㈢莊重先生17日或18日,是從何處得知自己的《勸杜聿明投降書》文或“之一”,是由毛澤東“親筆修改”成《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文的?
如果上述證據莊重先生俱不能提供,那么最低限度也要提供這樣一個佐證:莊重先生類似作品中,是否有文風語氣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文相類。而《毛澤東選集》主編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文收入的做法,理由至少還是合乎情理的:口氣文風極象毛主席,而且文稿經毛主席修改過,又是毛主席簽發。
《粟裕文選㈡》也收入了另一篇勸降信——《陳毅、粟裕致杜聿明等的勸降信》,不知是否出自于莊重先生的手筆,可將這封“勸降信”與《毛澤東選集》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文比較一下,看看文風語氣方面有何不同?(參見附件一和附件二)
附件一
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1948年12月17日)
杜聿明將軍、邱清泉將軍、李彌將軍和邱李兩兵團諸位軍長師長團長:
你們現在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黃維兵團已在十五日晚全軍覆沒,李延年兵團已掉頭南逃,你們想和他們靠攏是沒有希望了。你們想突圍嗎?四面八方都是解放軍,怎么突得出去呢?你們這幾天試著突圍,有什么結果呢?你們的飛機坦克也沒有用。我們的飛機坦克比你們多,這就是大炮和炸藥,人們叫這些做土飛機、土坦克,難道不是比較你們的洋飛機、洋坦克要厲害十倍嗎?你們的孫元良兵團已經完了,剩下你們兩個兵團,也已傷俘過半。你們雖然把徐州帶來的許多機關閑雜人民和青年學生,強迫編入部隊,這些人怎么能打仗呢?十幾天來,在我們的層層包圍和重重打擊之下,你們的陣地大大地縮小了。你們只有那么一點地方,橫直不過十幾華里,這樣多人擠在一起,我們一顆炮彈,就能打死你們一堆人。你們的傷兵和隨軍家屬,跟著你們叫苦連天。你們的兵士和很多干部,大家很不想打了。你們當副總司令的,當兵團司令的,當軍長師長團長的,應當體惜你們的部下和家屬的心情,愛惜他們的生命,早一點替他們找一條生路,別再叫他們作無謂的犧牲了。
現在黃維兵團已被全部殲滅,李延年兵團向蚌埠逃跑,我們可以集中幾倍于你們的兵力來打你們。我們這次作戰才四十天,你們方面已經喪失了黃伯韜十個師,黃維十一個師,孫元良四個師,馮治安四個師,孫良誠兩個師,劉汝明一個師,宿縣一個師,靈璧一個師,你們總共喪失了三十四個整師。其中除何基灃、張克俠率三個半師起義,廖運周率一個師起義,孫良誠率一個師投誠,趙壁光、黃子華各率半個師投誠以外,其余二十七個半師,都被本軍全部殲滅了。黃伯韜兵團、黃維兵團和孫元良兵團的下場,你們已經親眼看到了。你們應當學習長春鄭洞國將軍的榜樣,學習這次孫良誠軍長、趙壁光師長、黃子華師長的榜樣,立即下令全軍放下武器,停止抵抗,本軍可以保證你們高級將領和全體官兵的生命安全。只有這樣,才是你們的唯一生路。你們想一想吧!如果你們覺得這樣好,就這樣辦。如果你們還想打一下,那就再打一下,總歸你們是要被解決的。
中原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華東人民解放軍司令部
根據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出版的《毛澤東選集》(第二版)刊印。
附件二
陳毅、粟裕致杜聿明等的勸降信
(1949年1月1日)
杜聿明將軍暨邱清泉、李彌司令:
十二月八日函諒達。二十天來,北線十六兵團、南線十二兵團已先后為我解決,及二十余萬官兵均已獲得解放。正副司令黃維、吳紹周雖放毒逃跑,但亦不能幸免。邇來天候轉寒,風雪交加,空投不繼,亦系杯水車薪無濟于事。貴部官兵露宿郊野,以樹根充食,士氣沮喪,不僅攜械來歸者日眾,且有倒轉槍頭,殺死反動官長棄暗投明者。先生如再固執已見,壓迫士兵作頑強抵抗,則貴軍內部實行兵諫之革命行為,亦將接踵而起,眾怒難犯,尚望再思之。況徐總撤滁州后已令李劉部南竄江邊,蚌埠即放棄,北上援軍已成絕望,貴部已成南京之犧牲品也明甚!當茲新歲,本軍為挽救十余萬生靈涂炭,特再作忠告:希望你們立即命令部下,停止抵抗,切實保護武器彈藥器材,實行有組織地繳械投降。只要能如此做,我軍當可保證汝等全體官兵的私人生命財產安全。
為蔣介石一人效忠,反人民而死,徒落千古罵名;能勒馬回頭,尚能將功折罪,為人民所寬恕。是非利害,幸速圖之。
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
一九四九年元旦
——《致杜聿明等的勸降信(1949年1月1日)》,《粟裕文選㈡》第721頁~第722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 《雙石讓莊重與<炎黃春秋>相互打臉:子之矛,陷子之盾?》 鏈接:http://www.juliangmedia.com/Article/lishi/2011/12/272232.html )
事實:關于《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委托課題“關于《毛澤東選集》四卷文稿的考辨”的主要部分即《關于<毛澤東選集>四卷文稿的考辨》一文分析:
這篇廣播稿曾刊載于1948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報》。當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刊載了題為《不投降就要被消滅!我中原及華東司令部勸杜聿明等部速投降》的一篇報道。報道說:新華社淮海前線17日電:“人民解放軍中原和華東兩司令部本日發出對杜聿明邱清泉李彌諸國民黨將領的勸降書,原文如下。”此時報紙上所刊載的勸降書全文,與后來收錄《毛澤東選集》中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除了少數地方作了文字改動外,在內容上幾乎一致。1960年在收錄毛選第四卷時,才將《對杜聿明邱清泉李彌諸國民黨將領的勸降書》改名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
關于被圍困中的杜聿明集團,毛澤東曾提出過由中央軍委修改播發勸降書的動議。12月16日,他為軍委起草致粟裕并告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電,指出:“向杜、邱、李連續不斷地進行政治攻勢,除部隊所做者外,請你們起草口語廣播詞,每三五天一次,依據戰場具體情況變更其內容,電告我們修改播發。”(《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420頁。)
那么粟裕等人后來到底給毛澤東報送了怎樣的口語廣播詞,而毛澤東又對這個廣播詞進行了怎樣的修改?這是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問題。
遺憾的是,我們在檔案中沒有找到《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也就是之前《對杜聿明邱清泉李彌諸國民黨將領的勸降書》)的手稿。因此,毛澤東對淮海前線起草的口語廣播詞進行了哪些改動,改動了多少,是否重新撰寫等問題無法給予確切回答。
幸運的是,我們在查找檔案的過程中,找到了此前不久毛澤東起草的《對國民黨軍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毛澤東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213頁),通過這一廣播講話,可以從一個側面搞清楚《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的修改甚至起草情況。
《對國民黨軍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寫于1948年11月27日,共兩篇。此時,淮海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國民黨軍黃維兵團被人民解放軍包圍在宿縣西南的狹小地帶。陜北新華廣播電臺連續播出五篇講話,勸該兵團投降。這五篇講話稿中,除上述兩篇全篇為毛澤東所寫外,其余三篇毛澤東都進行了修改。
毛澤東在起草這兩篇講話稿時,也曾專門去電前線,詢問有關情況。電報說:“劉陳鄧:請你們描述一些黃維兵團在戰場上的具體情況以便寫口語廣播。”毛澤東所起草的第一篇講話稿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名義寫的。這篇講話稿共3頁,之前有一底稿,但毛澤東進行了重寫。講話稿用毛筆豎寫,原稿幾乎全部推翻。講話稿起草完畢后,毛澤東感到意猶未盡,又在上面批示:“喬木:原文立場不對。對黃維這樣的軍隊,不應要求他們‘反正’,而應勸他們繳械。并且措詞啰唆,不得力。”第二篇講話稿以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名義所寫,原稿共4頁,均為毛澤東的筆跡,用毛筆橫寫。
通過對比《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和《對國民黨軍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可以發現,這兩篇寫作時間相差僅20天的文章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都是先向敵方實事求是地講清楚他們現在的處境,指出他們只有投降一條路可走;再希望敵方仿照鄭洞國等人的榜樣,不做無謂的抵抗;最后作出實行寬大政策的承諾,保證敵方人員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兩篇廣播講話都是用數字說理,讓聽者從中做出自己的決斷。兩篇文章所取的態度是與敵方平等的態度,像與敵方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動之以情,明之以勢,曉之以理,文風極為相似。
由于《對國民黨軍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寫于杜聿明被包圍前,考慮到兩文的相似性,《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應該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筆。即使其初稿為他人所寫,但起草的時候肯定也學習、借鑒、參考甚至模仿了《對國民黨軍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的寫法和風格。而這篇文章的最后修改定稿者,則無疑是毛澤東!
上文的分析,點出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一文的文章邏輯與毛澤東在此之前的《對國民黨軍黃維兵團的廣播講話》文章邏輯的極為相似,再結合上文對莊重先生撰寫《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的考證分析,莊重先生自稱撰寫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文,但不能提供文稿內容與戰局發展時間的對應及一系列具體問題上的證據,可以斷定《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一文非莊重所寫,毛選主編將《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收入選集,符合歷史事實。
(作者唐洲雁,山東社會科學院院長、研究員。曹前發,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編審;單勁松,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 《關于<毛澤東選集>四卷文稿的考辨》:http://cpc.people.com.cn/n/2013/1012/c69120-23179789.html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