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登高英雄”:楊連弟
2011年04月17日10:01 來源:《天津日報》
他是聞名鐵道兵的“登高英雄”,又在朝鮮戰場屢立新功,最后獻出寶貴生命,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和革命戰士的光輝代表。
楊連弟(1919—1952),天津市北倉鎮人,中共黨員。生前系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團1師1團1營1連副連長。
1949年3月13日,楊連弟加入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第一支隊第一橋梁大隊三連,成為鐵道縱隊的一名隨軍職工,駐守河北灤縣。8月,參加隴海路8號橋搶修。在修復時,如何登上45米高的橋墩,成為修復工作的最大難點。在所有通常做法被一一否定后,楊連弟憑著自己的機智和勇敢,提出了“利用橋墩上每隔三至五米的鐵夾板搭單面腳手架”和“在距墩頂一米處搭木板做掩護,用土炸藥爆破”的方案,并帶頭實施,為8號橋提前修復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因此榮立大功一次,獲“登高英雄”稱號。
1950年9月,楊連弟被批準入伍,正式成為一名鐵道兵戰士。10月,他出席全國工農兵勞動模范、戰斗英雄代表會議,并被選入大會主席團,受到毛主席接見。10月25日,他主動報名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被編入鐵道兵團1師1團1營1連。1951年3月6日,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朝鮮戰場上,楊連弟和戰友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戰勝重重困難,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鐵路橋梁建設、搶修奇跡。1951年7月,他參加了著名的清川江大橋緊急搶修任務。當時恰逢40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楊連弟指揮一個排在激流中奮戰30晝夜,先后十二次搭起浮橋,又創造了鋼軌架浮橋的新方法,保證了大橋的順利修復。因此榮立一大功、兩小功。
1951年8月,楊連弟出席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首屆英模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章。9月,他出席全國鐵道勞動模范代表大會,再次受到毛主席接見。10月1日,他當選志愿軍歸國代表,參加國慶觀禮。
1952年5月15日,楊連弟率部搶修清川江大橋。當敵機轟炸后,一片片高射炮彈爆炸的余煙還殘留在大橋上空的時候,楊連弟就帶領戰士們上橋檢查橋梁了。就在他和戰士們移動被震動移位的鋼梁時,一顆定時炸彈爆炸,一塊彈片擊中了楊連弟頭部,壯烈犧牲,年僅33歲。
當年7月下旬,鐵道部將隴海路上的8號橋命名為“楊連弟橋”,所在站為“楊連弟站”,并于橋頭修建了紀念碑和烈士塑像。
楊連弟犧牲后,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為楊連弟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人民英雄”光榮稱號。他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連弟連”。1953年6月25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舉行隆重的授勛大會,追認楊連弟烈士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并授予“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和英雄獎狀。
登高英雄楊連第
2009年5月4日
1950年10月,曾在解放戰爭時期榮獲登高英雄稱號的楊連第,隨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第11師第1團8連開赴鴨綠江邊。11月的鴨綠江已是天寒地凍,8連接到命令,要連夜搶修鴨綠江上的浮橋。一根根百余斤重的枕木,完全要靠戰士們用肩膀來扛,而且每個戰士一夜要扛30余根。在那樣寒冷的天氣,在沒有照明和敵機隨時可能轟炸的情況下,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楊連第和戰友們硬是克服重重困難,園滿地完成了搶修浮橋的任務。
1950年12月,楊連第和戰友們開赴朝鮮前線。列車通過鴨綠江大橋,飛馳在朝鮮的土地上。車窗外到處是倒塌的房屋和逃難的人群,慘不忍睹,觸目驚心……
在冰天雪地的異國他鄉,部隊頂風冒雪跑步前進,沒有人感到寒冷。戰士們恨不得一步就到達目的地,立即投入戰斗。當時志愿軍和朝鮮人民軍的后方運輸在敵人的狂轟濫炸下,處于極其困難的境地,各條鐵路線的橋梁均遭到嚴重破壞。上級命令志愿軍鐵道兵部隊采取各種技術手段,集中兵力重點搶修大同江、清川江、沸流江被炸毀的鐵路橋梁,以保持運輸不中斷。
第三次戰役打響后,正當前方急需大批糧食、彈藥的緊急關頭,沸流江大橋又被敵機炸斷了。上級限令7天修復大橋。為了爭取時間,鐵道兵戰士們只能冒著敵機狂轟濫炸的危險在黑夜搶修。西北風陣陣地怒吼,敵機不斷地在頭頂盤旋。只要發現一點亮光,不是打炮就是瘋狂地投炸彈。楊連第和戰友們在黑暗中一點點地摸索著架起鋼梁,搶修速度是相當慢的。楊連第心里急得像著了火。要是不能按時修起大橋,前線就沒有充足的糧食、彈藥,傷員就不能及時運回后方,我們怎能對得起前線的同志們和祖國的人民……
第二天一大早,楊連第便來到山頂,觀察著敵機一次次轟炸的情況。根據觀察,他總結到了一個規律,就是利用前后兩批敵機轟炸的間隙,白天搶修大橋。他馬上向連長申請白天搶修大橋。領導同意了他的請求,并調高射炮部隊配合搶修大橋。
在搶修時,楊連第命令大家在橋下工作,自己攀上橋墩,起梁速度比夜間增加了幾倍。楊連第在鋼梁上站得高、望得遠。發現敵機馬上吹哨,指揮大家隱蔽。就這樣,搶修工作在敵機轟炸的間隔中進行。工程進展加快了,沸流江上的大橋提前了3天修復通車。
1951年的夏天格外悶熱。部隊在完成了春天搶修龍津江大橋的艱巨任務后,奉命返回滿浦鐵路線上的清川江大橋,擔任防洪任務。這時我軍已勝利地結束了第五次戰役。清川江大橋是滿浦至平壤鐵路線上的重要橋梁,瘋狂的敵人早已把它看成眼中釘。防洪工程開始不久,敵機便把大橋炸毀了,志愿軍運輸中斷。楊連第所在連隊奉命接受搶修任務。要修復大橋,必須先在大橋旁邊搭起一座人行便橋,以便來回運送材料。這次洪水是朝鮮幾十年未曾有過的特大洪水,清川江水在一天中猛漲6米。并把清川江上所有臨時性橋梁全部沖垮卷走。
楊連第帶領戰士不分晝夜地搭設了11次人行便橋,但都被兇猛的急流沖毀。清川江橋附近山洞里,堆積著大量的糧食、彈藥等待運物資,而橋梁卻修不起來。楊連第的手腳,由于長時間在水中浸泡,已經潰爛了。但他仍在水中和戰友們一起研究浮橋失敗的原因。經過反復研究,最后,楊連第和戰友們用汽油桶連成的浮橋終于研制成功了。第二天早晨,楊連第和戰士們冒雨在江邊搭浮橋,在驚濤駭浪中,他們經過無數次的努力,終于把浮橋搭設成功了。
為確保修復工程順利開展,上級決定再架一座鋼軌浮橋。但如何使鋼軌穩定在江水中,一時想不出解決的辦法。楊連第又一次徹夜未眠。經過一夜的思考,他終于想出了交叉穩固的辦法。這個辦法第二天就被上級采納并進入了實施階段。
楊連第不會游泳,但他卻第一個系上鋼絲,手里拿著工具,在最前頭作業。經過艱苦地努力,大橋終于建成通車,使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
1951年8月,楊連第光榮地出席了中國人民志愿軍鐵道兵首屆英模大會。1952年3月,已任副連長的楊連第重返朝鮮。5月,敵機又開始對清川江大橋進行轟炸。3月15日早晨,一批敵機剛剛離去,楊連第就帶領戰友們進入搶修現場,正當他指揮起梁的時候,一顆定時炸彈爆炸了,彈片擊中了他的頭部……
楊連第把自己的熱血灑在蜿蜒秀麗的清川江畔,他為中朝人民的革命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志愿軍領導機關為楊連第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楊連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一級國旗勛章、金星獎章。
信息來源:抗美援朝紀念館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