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馬克思逝世130周年
昨天(3月14日),是馬克思逝世130周年的紀念日。馬克思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工人階級政黨。在世情國情發生重大變化的今天,我們黨依然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毫無疑義的!”(陳奎元語)
毛澤東同志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并創立了繼續革命理論,“把馬列主義推到一個新的高峰”(張亦民語)。
始于2008年的金融海嘯,揭示了當今寡頭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而世界各地爆發的99%對1%的斗爭,昭示這一種屬于工人和民族的新社會主義和新國際主義是必要且可能的。這形成了“復興一種創造性馬克思主義的條件”(阿明語)。
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不過兩分鐘,當我們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
這個人的逝世,對于歐美戰斗的無產階級,對于歷史科學,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會使人感覺到。
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紛繁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
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由于剩余價值的發現,這里就豁然開朗了,而先前無論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或社會主義批評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這樣兩個發現,該是很夠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個這樣的發現,也已經是幸福的了。但是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
他作為科學家就是這樣。但是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例如,他曾經密切地注視馬賽爾·德普勒的發現。
因為馬克思首先是一個革命家。他畢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推翻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所建立的國家設施的事業,參加現代無產階級的解放事業,正是他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樣滿腔熱情、堅韌不拔和卓有成效地進行斗爭。最早的《萊因報》(1842年),巴黎的《前進報》(1844年),《德意志-布魯塞爾報》(1847年),《新萊茵報》(1848-1849年),《紐約每日論壇報》(1852-1861年),以及許多富有戰斗性的小冊子,在巴黎、布魯塞爾和倫敦各組織中的工作,最后,作為全部活動的頂峰,創立偉大的國際工人協會——老實說,協會的這位創始人即使別的什么也沒有做,單憑這一結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為這樣,所以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誣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敬。現在他逝世了,在整個歐洲和美洲,從西伯利亞礦井到加利福尼亞,千百萬革命戰友無不對他表示尊敬、愛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
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
恩格斯寫于1883年
陳奎元:信仰馬克思主義,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我們信奉馬克思主義,首先是相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馬克思主義站在了社會科學的制高點上,雖然這個制高點并非不可逾越,但是迄今為止它依然是社會科學的高峰。同時,馬克思主義也站在道義的制高點上。馬克思主義是為勞動人民謀解放的道理,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的學說是光明正大的理論,是勞動人民尋求社會公平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是系統的科學理論,是先進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只有下功夫學習才能理解它的真諦,才能靈活運用。同時,社會主義中國經常面臨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威脅,必須常懷憂患意識,學好馬克思主義抵抗西化思潮。當前,世界爆發經濟危機、美國霸權正趨衰落,世界格局的變動和調整非常明顯、非常深刻,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學者要抓住機會,展示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光輝。
王中宇:中國早期知識界為何認同馬克思
整體主義、大同思想、理性傾向,自古即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它決定了中國的知識界容易對同樣遵循整體主義原則的馬克思主義產生共鳴。但這畢竟只是一種潛在的可能,要成為現實的選擇還需要當時的環境條件。從1840年到1920年,八十年間國勢一日壞過一日,外則國土淪喪,內則流民四溢。知識界曾指望國家中興,但到上個世紀初,一切曾經的期望盡皆破滅,社會陷于絕望之中,知識界只能從頭反思。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它與中國知識界的整體主義、大同思想、理性傾向相互契合,于是導致了幾乎是全球獨有的奇觀,知識界整體左傾,社會上層眾多的一流大知識分子認同馬克思主義,籌建了共產黨。正是因為中國有了共產黨,才使中國擺脫了亡國滅種的險境。
張亦民:從馬克思的“兩大發現”到毛澤東一生“兩件事”談馬列毛主義體系形成的歷史思考
毛澤東逝世15年后,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揭開了他一生“兩件事”的內涵深意。馬克思主義千頭萬緒,恩格斯從哲學高度拎出“兩大發現”的武器,讓人去認識社會,改造世界;毛澤東從革命與實踐的角度將無產階級革命歸結為“兩件事”,即“奪取政權”與“保衛政權”。旨在告訴后人,革命武裝奪取政權之后,僅用武裝來保衛政權是不夠的,因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在于消滅剝削,不僅要革剝削階級的命,還要通過“斗私批修”的自我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筑起“反修防修”的長城。這是無產階級的性質決定的。毛澤東把這種自我革命定為“文化大革命”,就是要通過意識形態領域里的思想革命(靈魂革命)提高共產主義覺悟,將無產階級革命進行到底。所以將一生定為“打蔣”與“文革”兩件事。
薩米爾·阿明:馬克思主義與資本主義危機
資本主義制度下金融危機從一次漫長危機到另一次漫長危機,而這金融危機的背后,則是寡頭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事實已經很清楚:這次金融崩潰帶來的不是“衰退”,而是嚴重的蕭條。解救的是資本主義下的危機,除社會主義之外別無選擇。歷史上的資本主義,除了經歷的時間長短之外,都是差不多的,它在歷史上不過是一個短暫插曲而已。
對資本主義的根本質疑——當代絕大多數思想家認為這既無可能也不可取的——卻是被統治的工人和民族獲得解放的一個必備條件。北方地區和南方被統治人民任何單獨的斗爭都無法擊退資本主義。只有當雙方相互結合在一起時,才能找到擺脫資本主義的出路。面對著寡頭資本的世界主義,挑戰就是在于持久地構建工人的民族國際主義。 這一切形成了“復興一種創造性馬克思主義的條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