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感慨的物品毛澤東晚年家居物品即1949年進入北京之后到1976年9月去世這27年間的家居物品,包括中南海的豐澤園、游泳池及其中的一切大小物件。它們最為完整、集中地反映了毛澤東相對穩定的家居生活和衣食住行的特點。
日常起居所用物品,從居室到臥具、坐具、洗漱用品;衣物,包括衣服、鞋帽、床上用品;餐飲用具即杯、盤、碗、碟、勺、筷、煙具等;旅行用品,包括毛澤東坐過的專列、專車、專機、艦船、用過的拐棍等。
學習、工作用品,包括辦公用品如紙、筆、墨、硯、眼鏡、放大鏡、看古書用的白手套等。
文體用品,包括娛樂、保健用品,如游泳短褲、乒乓球拍、電唱機、收錄機、磁帶、唱片、看過的電影拷貝等;還有醫療用具等。
禮品,是指毛澤東與中外各界人士交往中接受的饋贈。如郭沫若送的手表、齊白石送的硯臺等。
毛澤東家居物品突出地體現了毛澤東的個性、人格、品質。在日常生活中,毛澤東“頑固”地保持著農民的儉樸近乎吝嗇,戀舊近乎成癖;他的菜譜簡單,一輩子保留韶山特點———喜吃辣,還有諸如吃紅燒肉,睡硬板床,穿布衣、布鞋,衣服打補丁———毛澤東家居物品中許多東西頗具代表性,如有73個補丁的睡衣、單腿眼鏡、一邊高一邊低的木板床。
毛澤東家居物品還反映出毛澤東在大是大非中的鎮定自若、堅不可摧,而在日常交往、生活中卻廉潔自律、平易近人。如重慶談判期間,郭沫若送給他的手表(一直用到臨終),出訪蘇聯坐過的專列,穿過的中山裝,會見尼克松等人坐過的土洋結合的沙發。另一方面,他的大量日常生活用品,如衣服、菜譜,是他一生以儉立身、以廉奉公的高尚人格的物證。
毛澤東家居物品中的一部分已顯示出它們的巨大價值,這些物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并不為人所知,筆者曾經長期直接參與和主持對這些物品的整理、收藏、保護、展示與研究,并組織對這些物品的知情人,如毛主席的親屬、生前的衛士、秘書等身邊工作人員進行大量的采訪、調查。
羅盤指向韶山
毛澤東過世后一年,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建成開放。中共中央辦公廳曾清理出毛澤東用過的部分家居物品在紀念堂展出,但為期不長。后來,出于保護的目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將毛澤東的家居物品送往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0年12月,中南海豐澤園毛澤東故居內部開放,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便將所保管的毛澤東家居物品送還,一部分復原陳列在毛主席故居內,一部分保管在菊香書屋南房柜中。
當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有了準確而科學的對毛澤東和他代表著的那個時代的評價后,這些物品也漸漸有了合理的歸宿,羅盤的定位指向南方———這些物品主人的故鄉韶山。
中央警衛局對毛澤東的家居物品進行了大清理。人們感到,把這些物品全部移交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但該館庫房有限,只能保存部分珍品。中央警衛局卻希望能夠有個全盤接收的地方,他們開始與韶山、延安、西柏坡聯系。
1990年10月12日,兩位韶山紀念館人打通了中南海的電話,提出想看看毛主席的家居物品。接電話的是湖南同鄉、中央警衛局一大隊六中隊隊長梅英明,他欣然答應。第二天中午,梅英明回話說:“賈振海要見你們。”
中央警衛局辦公室主任賈振海和中南海毛主席故居負責人王孟江、劉忠勉、周福明及梅英明等早已等候在那里。賈振海直接談到毛澤東家居物品善后處理事宜。
韶山來人表示:“毛主席用過的物品回到家鄉韶山是最好的歸宿。毛主席年輕時以日本人月性的詩贈給他的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偉人的身軀沒有回到家鄉,帶有偉人印記的家居物品理應回家!”
賈振海說:“毛主席家居物品能否由韶山接收,還要由中辦決定。”
參觀思故人
隨即,賈振海和毛澤東生前的工作人員周福明引領韶山來人前往豐澤園參觀毛澤東的故居,也就是豐澤園的菊香書屋。
毛澤東正式搬到這里之前,衛士從居仁堂抬來一張高級彈簧銅床,毛澤東拒絕使用,讓人更換為硬板床,就是那張一邊高一邊低的大床。
菊香書屋西房北側兩間是毛澤東的藏書室。南側兩間曾放過乒乓球臺,又是臨時來客休息室。東房中廳是毛澤東辦公時間用餐處,北側兩間是毛澤東的辦公室,南側兩間是會議室。
毛澤東辦公室靠北山墻擺著兩個3米高、2米寬的書柜,放滿常用的書籍。這些書柜是1952年用毛澤東的稿費制作的。
菊香書屋雖然充滿神秘,它的內部結構與陳設其實頗為簡單,它的布置,只是圍繞一個中心,即如何有利于工作和學習。這里沒有一點不實用的東西,例如原有的盆菊,也被毛澤東撤掉。
當然,毛澤東住進來之后,也因陋就簡添建了一些必要設施。院子原沒有廁所,上廁所必須走到后院去,毛澤東和客人深感不便,工作人員和修繕隊提出一個方案:在緊靠毛澤東辦公室后窗處按衛生間的要求蓋一間平房,然后把辦公室的墻打一個門與之相通。平房修好,趁毛澤東睡覺時把門打開,毛澤東起床后突然發現辦公室的新變化,非常驚奇和高興:“這樣就方便了,你們多費心了,謝謝大家。”
1958年,毛澤東外出視察,有較長時間不在北京,有關部門趁機作了修繕,這就是現在人們能看到的樣子。毛澤東回來后大怒,一氣之下搬到寬敞簡陋的游泳池。起初,因為一應物件還留在菊香書屋,他還回來住過幾次,從1966年8月開始,再也未回來住過了。
菊香書屋讓韶山來人印象最深的是書多。西廂房書柜數量達36個。北房東頭毛澤東的會客廳兼臥室除靠墻的書架擺滿書外,書桌、飯桌、茶幾上到處是書。床上靠窗戶一邊擺著《孫子兵法》、《物種起源》、《國家與革命》等幾十冊書,有的翻開,有的卷著。一套485冊的線裝《二十四史》,尤引人注目。可惜,這些書,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并沒有得到,而是整體移交給了中央檔案館。
然而,毛澤東日常生活起居物品大部分移交到了韶山。
吳大為、劉斌珍、李淑云隨周福明走進南房,昏暗的燈光下,20多個大木柜映入眼簾。打開木柜,毛澤東的中山裝、棉襖、大衣、內衣褲、鞋襪、被褥、文房四寶、娛樂用品、家用電器展現在面前。
周福明唏噓不已:“主席在世時用過的東西,能保存的我們都保存下來了。當時我們也沒有什么文物意識,純粹出于對主席的感情。”
他拿出一個空火柴盒,說:“這是毛主席抽煙時用過的火柴盒。主席很注意節約,有時火柴棍用完后盒子還可以用,他便不許我們扔掉,而是叫我們買些火柴棍回來,裝進盒子繼續用。”
他又拿出一雙皮拖鞋:“這是主席解放初期穿的拖鞋,一直到70年代還用它。這上面的白布補丁是我們工作人員用手縫的。”
大家看到—件破舊的睡衣,上面打有兒十個補丁(后來統計,補丁達73個!),再看周福明,他已經哽咽難以出聲。
周福明翻出一床破舊的毛巾被,說:“主席喜歡蓋毛巾被,一床毛巾被可以蓋上多年。這條毛巾被上有50多個補丁,我們洗都沒法洗,可主席硬是不肯換新的。”
他從存放金屬物品的柜子里拿出一塊舊表,說:“這是1945年郭沫若在重慶談判時送給主席的,主席一直戴到臨終。”
遺物歸故里
10月15日下午,在中央警衛局二樓會議室,韶山方面提出:“中辦若同意將部分家居物品移交給我們,移交多少,我們接收多少。全部移交則全部接收,并保證按要求保管好。如果不能全給,請將有重復件的提供一件作陳列宣傳之用。如果不同意移交,則懇請同意拍照、量尺寸,以便復制。無論同意移交與否,都希望請熟悉情況的人作個詳細介紹,以留檔案。”
主持會議的賈振海把這個意見詳細匯報給中央警衛局領導。
16日,中央警衛局正式向中共中央辦公廳呈送公字〔1990〕第127號《關于將毛主席在中南海故居的部分家居物品移交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請示》,提出:“在倉庫保管的有紀念意義需長期保存的家居物品,擬全部移交給湖南省韶山管理局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現陳列在豐澤園毛主席故居的家居物品暫不作變動,仍由毛主席故居管理小組精心保管,如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需要,可制作復制件;長期保存價值不大的其它物品,如內衣褲、毛巾、毛巾被、沙發套、坐墊、窗簾、家具等物品,除留少量以備故居陳列外,其余作注銷處理。”但后來,毛澤東的所有物品都沒有作注銷處理而是移交給韶山。
10月24日,喜從天降:中辦同意,批示下來了!
得到中辦的批示,韶山方面的人即著手準備接收,又從韶山調來一批人員參與其事,中央警衛局也召集各部門積極配合。豐澤園故居管理小組日夜清點,填寫清單,拍攝照片。警衛局木工班3天里制作了13個大木箱,服務部送來250個紙箱,行政科提供了125公斤草繩、兩大捆草袋,檔案科騰出兩個正在使用的木箱并送來一大袋泡沫塑料,甘家口印刷廠送來大量紙屑,廣安門火車站欣然接受運輸任務,并指定車站派出所保障安全。
11月6日,交接工作開始。毛澤東的家居物品從南房倉庫被一一搬出來,警衛局一人看清單,兩人逐件提物,一人介紹家居物品情況并錄音。韶山方面的人則負責清點接收,填寫裝箱單,編號裝箱,上鎖,打封條,編號。
為了復原毛澤東在中南海的生活狀況,韶山方面提出希望能夠得到毛澤東用過的一些家具。警衛局立刻同意。這樣,毛澤東的辦公桌、沙發、窗簾、臺燈等等都進入移交清單。
周福明拉出一個深紅色套綠格草席套子的大沙發。他拍打著沙發套上的灰塵,當翻開坐墊時,發現一些毛料面布被蟲蛀了:“這個沙發主席用了多年,好可惜啊!”周福明又哽咽起來,他揭起海綿坐墊,大家發現墊子下布滿圓圓的小洞。周福明說:“這些洞是我們用水管扎的。主席晚年怕熱,扎些洞可以散熱透氣。”又說:“毛主席就是坐在這個沙發上會見了尼克松、田中角榮,也是坐在這個沙發上向贊比亞總統卡翁達提出了‘三個世界’劃分的理論……”
清理工作接近尾聲,周福明突然說:“警衛局大樓底下還有一些賬本,你們要不要?”
對文物的敏感讓韶山來人一聽這話就立刻興奮起來。他們隨周福明來到地下室。只見餐具的房間角落里,滿地堆著一些紙質品。劉斌珍蹲下身,隨手拿起一個小本,打開一看,上面竟然清清楚楚記錄著毛澤東一家的生活收支情況;拿起另一本,是領物清單,再一本,是交款收據,還有食譜。這是一個巨大的意外收獲。后來,這些紙質品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它們完整地記錄了偉人毛澤東最后十年的家庭日常收支情況。
血脈流淌韶山沖
1990年11月23日,兩個集裝箱被吊運到開往湖南的火車上。幾天后,毛澤東晚年的家居物品安全抵達韶山。
毛澤東晚年家居物品連同他的故居韶山沖上屋場,構成了毛澤東從出生到少年和青年時代,一直延續到晚年的家居物品的完整體系,韶山有了全國最大的毛澤東的博物館。
從1990年到2000年,經過長達十年的清點、整理和消毒等各項必需的保護流程及大量的對當事人、相關地點即這些物品的原生環境的采訪、調查,現在,毛澤東的這些家居物品分門別類靜靜地躺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的展廳與庫房里,觀眾能從展出的1000余件物品中感受到一代偉人并不遙遠。
這是一組統計資料:移交給韶山的毛澤東家居物品共64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0件,二級文物85件。
這些物品來到韶山之后兩年,在毛澤東100周年誕辰之際,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主辦了《毛澤東遺物展》和中南海豐澤園復原陳列;在毛澤東110周年誕辰之際,這個展覽由原來的一個展廳擴大到三個展廳。
2008年,毛澤東115周年誕辰之際,一座高標準的文物庫房和一座融現代與傳統為一體的毛澤東文物館建成對外開放。館內《風范長存——毛澤東文物展》為基本陳列,陳列面積近2000平方米,從“勤政為民、鞠躬盡瘁”,“反奢倡儉、清廉如水”,“博學多思、孜孜不倦”,“親情如歌、友誼似海”,“雅情逸趣、坦蕩襟懷”五個方面,生動再現了毛澤東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535期,摘自2013年2月1日《文匯讀書周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