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共晉冀魯豫根據地政府發布《關于生產救災的指示》、《關于發起社會募捐、動員群眾、幫助流亡災難兒童解決冬衣問題的訓令》、《為救濟冀南災胞決定各級機關團體節約小米一斤并進行募集工作的訓令》等。
根據地下設四個行政區,分別是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行政區。其中的太行行政區六專區的武安,五專區的林北、安陽、磁武、涉縣等都屬于河南區域。冀魯豫重災村有1050個,輕災村580個;太行區六專區三個縣平均每人收不到三斗八升,最少的收不到六升秕糠。按最低生活限度,一人一月需要一斗,30萬根據地的災民,已瀕臨饑餓邊緣。
邊區政府對災情進行了普遍的調查登記。按受災的輕重(每人每日以六兩小米計算),災民被分成三個級別:有購買力無糧食;有勞動力糧食不夠;無勞動力缺乏糧食。
為了減輕災民的負擔,依照災區情況,1942年秋收時,邊區政府一次即減免五、六專區公糧45000石;1943年麥收時,又減免一、五、六三個專區公糧15500石
邊區政府發布指示:“規定縣以上各機關每人每日節約小米半兩”所有的黨政軍領導下的各個系統、單位、工廠、學校、報館、書店、商店、教員學生、劇團等都自動參加,有的長達8個月。“節約方式很多,有冷食一日,省得柴火費救災者;有糠食三日,拿余米救災者;有以野菜頂食,挪出糧食救災者;有節省鍋巴接濟災民者”。
邊區政府在災區提出急公好義、仗義疏財、富濟貧、有濟無、親戚幫助、鄰里互濟,開展全區“一把米”“一升糠”及某些地區的“一個窩窩”的運動。在災區組織了呼吁團、募捐團,向非災區呼吁勸募。所有政府、軍隊、農村劇團都參加了救災公演,動員士紳們挺身而出參加救災活動。
在晉冀魯豫捕蝗運動中,太行區上至司令員、下至戰士7萬多人都參加了捕蝗,共捕蝗14萬斤。冀魯豫區的一個團在10天內捕蝗3.3萬斤,“不喝群眾一口水,不吸群眾一袋煙”。災荒期間,太行區部隊創造了幫助群眾耕地、鋤地、收割合計達4.39萬畝,其他幫工5萬個的紀錄。
由于災民不斷擁入根據地,根據地政府特頒布了《根據地外來災民登記安置辦法》,規定 “對于已入境的災民,按本地居民百分之三的比例安插,入戶籍的災民和本地災民同等待遇”。
據不完全統計,從1942年10月到次年6月,除了運12萬石調劑敵占區和游擊區災民、換回必需品外,調劑災區糧食共有89133石,根據地零星調劑共6657石,加起來共有95790石,并調劑糠面18萬斤及山藥蛋和油餅等。
太行區實際用于救災的各種貸款有兩千萬元,賑貸的糧食有三十八萬六千石。
面對長期的災荒,根據地政府發布了《總局關于保證災民運輸賺錢的命令》:“凡已發動起來的運輸隊、腳夫或挑夫,確證其為災難民者,每人每日必須保證要賺一斤米。”其中著名的太行運輸隊,在大規模糧食調劑過程中,不僅將糧食源源不斷運到災區,還獲得了近3萬石糧的運輸費。同時,根據地政府發布《紡織救災工作須知》:“組織紡織指導所領導災民生產,發給災民棉花、線子、紡車和織布機,提供技術,回收成品。”在敵占區工廠倒閉、布匹缺乏的情況下,紡織品的銷路旺盛,災民向敵占區推銷,換回了大批的糧食。
資料來源:《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財經史料選編》(河南部分)、《抗戰時期的經濟》、《晉冀魯豫邊區財政簡史》、《太行區四二、四三兩年的救災總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