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教授文章說:“印加的主導文化與安第斯印第安人的當地文化是同結構的,只是突出了太陽神的地位,就像儒家相比于道家而稍稍抬高了陽的地位。“印加人用其他安第斯人能理解的方式來構造他們的宇宙。……他們選擇太陽神來主持和代表征服者的帝國,而讓月亮神管理一切與陰性相關的事情。”[8]印 加帝國首都庫斯科的主要太陽神廟的內部結構,特別是中心神壇的一幅圖(Pachacuti Yamqui's diagram),清楚地表現出這種世界觀。這幅圖上,左邊是陽性的太陽、早晨的金星、陸地男神和男人,右邊是月亮、傍晚的金星、海洋母神和女人,形成一個互補對生的等級結構[9]。”
現在來看山東日照堯王城發掘的情況。
堯王城遺址位于山東省日照市境內,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積比兩城遺址還要大,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該遺址被發現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面積約為52萬平方米,中美聯合考古隊調查后認為,該遺址面積比兩城鎮遺址面積還要大,應該是當時亞洲最大的都城。
文化層
該遺址文化層厚度一般為2—3米,最厚處可達6米。地層堆積以龍山文化層為主,兼有大汶口、岳石、商、周、漢等時代。作為在考古界有著重要影響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堯王城遺址是一處由大汶口文化過渡到龍山文化時期的龍山文化遺址,是一個較早發展起來的聚落,屬山東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 堯王城遺址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龍山古國的“都城”。在這里首次發現了土坯房建筑,特別是奠基石的發現揭開了中國在建筑領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對于中國文明史的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
發掘情況
1992—1993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對該遺址發掘中,發現炭化水稻的顆粒,這在當時是唯一發現龍山文化時期人工栽培水稻的實物證據。陶文殘片是在堯王城遺址最早的地層中發現的,殘文之一與莒縣陵陽河17號墓那件尊形器上刻畫符號的局部極為相似,之二可能代表一種未識的新圖像。這對研究文字的起源以及與陵陽河遺址的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彩陶的出現則填補了黑陶文化沒有彩陶的空白。
堯王城遺址的太陽崇拜
堯王城遺址一帶留有厚重的遠古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堯王城遺址出土的墓葬的頭像都朝著南部3公里處的天臺山方向。據考證,天臺山中有湯谷,是東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陽神的圣地,是東方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東夷人祭祀先祖的圣地。
相關名勝
天臺山主峰海拔258米,面臨大海,環繞在群山之中,山巒起伏,郁郁蔥蔥,山下河流交錯,稻田縱橫。天臺山上有羲和部落遺址、太陽神石、太陽神陵遺址、女巫墓、祭祀羲和與女媧的老母廟和老母洞、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女媧補天臺與神鰲、天然東方神龍、魁星閣遺址與獨占鰲頭石刻、忘憂谷、秦始皇賜名的望仙澗、東方朔記載的東方玉雞等眾多遺跡與傳說。
天臺山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圣地,曾經吸引無數歷史人物和文人墨客到此駐足。天臺山主峰南側留有姜太公避紂時的太公臺和太公崖。秦始皇東巡瑯琊時曾三次到天臺山祭祖求仙,并將湯谷南側的山谷賜名為望仙澗。大荒居士應東海居士之邀前來天臺山湯谷做客,酒后雅興大發,曾揮毫寫下上聯:“湯谷湯湯湯湯湯谷東海外羲和祀日石為神”的上聯,東海居士隨聲和之寫出下聯。可惜下聯失落,至今無人能補。
天臺山主峰北側的東方神龍總長約100米,其頭20米,身65米,尾15米。龍頭上有泉二,深不過半米,徑不足5尺,但即使大旱之季,泉水也常年不涸,世人異之。
為此,堯王城遺址及其附近區域的太陽文化受到考古專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山東省1996-2010年人文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規劃綱要》將日照列為“東夷文化區”。綱要中指出“該區包括臨沂日照等市,是東夷文化區的中心地域,齊魯楚文化的交匯地。保護開發要突出遠古文化和山水港灣風光特色”。具體包括“保護開發東夷文化遺址;在東海峪設立考古實驗區;擴建莒縣博物館,反映莒文化和魯東南文化”等措施。
旅游開發
北京旅游學院著名旅游規劃專家楊乃濟教授于2000年說:日照市擁有太陽品牌,可創建“太陽城”主題公園,舉辦一年一度的盛大的國際“太陽節”旅游節,因為世界各個民族都有過太陽崇拜。世界上太陽文化積淀深厚,太陽崇拜普遍。拉美的印第安人太陽崇拜就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日照有太陽文化背景,太陽文化旅游是個獨特的產品,同意建太陽城,辦太陽節。可先辦太陽節,太陽節搞起來也,就逼著建太陽城,市場需要了,太陽城的投資者就會脫穎而現。
天臺山上除了留有大量遠古遺痕之外,山下周邊村莊還保留了眾多的太陽崇拜習俗與傳說。山下下元一村村民秦鴻才先生先旅居澳大利亞,他在《家鄉那棵古老的銀杏樹》一文中寫到:
我的老家就在日照市濤雒鎮的鳳凰山下。小時候經常跟爺爺到鳳凰山上去玩,那棵狀如華蓋的古老的又高又大的銀杏樹是我的最愛。爺爺說那是姜太公到東海之濱來避紂時種下的,算起它的年齡,比莒縣浮來山的銀杏樹還要古老呢。
盡管多年沒回家鄉了,那太陽石和雞呴呴嘍山倒是經常出現在腦海里,睡夢中。太陽石實際上就是一塊圓形巨石,孤零零地立在山頂上,對少年時的我的確具有非常的吸引力,正不知誰有那么大的力氣將它搬到山頂呢。當時我覺得那一定是神仙所為。
太陽石之南,老祖像之東有一高峰,山名已記不清了。只記得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東邊的大海、鳳凰山上的銀杏樹以及四周的景色。我最喜歡看的是太陽從東海中露出臉面,霞光爬上銀杏枝頭的時候,那種碧波萬里,霞光千條,蔚為壯觀的景色。陰雨天氣時,海上來的水汽在山間繚繞,風起云涌,亂云飛渡,松濤陣陣,細雨靡靡,好一幅仙山瓊閣。當時我認為這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仙境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