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贊談尼克松,中國媒體為何淡化毛澤東?
值此中美兩國打破二十余年敵對常態之堅冰,尼克松總統應毛澤東主席之邀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40周年之際,作為過來人,夸大了說叫作“歷史見證者”,在此深切的懷念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同時也表示對美國已故尼克松前總統的尊敬。在40年前中美兩國沒有正式外交關系的前提下,一個曾經的反華先鋒,就任總統后即表示了對新中國的尊重,把一貫的“共產黨中國”的叫法改稱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越過重洋訪問新中國,與毛澤東主席進行了歷史性會晤,跟周恩來總理聚精會神地會談,最終發表了中美第一個聯合公報《上海公報》。如今,毛主席、周總理以及尼克松先生均早已故去,但中美兩國人民不會忘記他們,歷史將永遠記載他們的非凡功績!
以下草民轉引一篇報道,是洋人洋文、外媒的——
【40年前的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歷史性訪華,成為第一位訪華的在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中國逗留7天,這7天作為“改變世界的一周”,見證了中美雙方在上海共同發表《上海公報》,中美兩國關系正常化的序幕由此開啟?! ?/p>
在尼克松訪華40周年之際,美國一些前外交官員、學者和主流媒體紛紛發表評論,高度評價尼克松這次改變世界格局的“破冰之旅”?! ?/p>
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個已經進入我們政治詞典的短語——尼克松訪華……
2月28日離開中國前,尼克松在歡送他的宴會上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边@也許體現了一點尼克松的虛榮心,但他說的確實沒錯。
——《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大衛·伊格內修斯發表尼克松訪華40周年評論文章
美前外交官:“跨越式握手”意義非凡
當年作為首席翻譯隨尼克松訪華的美國前外交官弗里曼(中文名傅立民)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那次訪華是“前所未有的體驗”,是“中美互相了解的精彩時刻”?! ?/p>
“雖然此前中美高層已經有接觸,但是尼克松訪華之旅使得中美關系邁向更廣泛的領域?!薄 ?/p>
對于美國前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前駐華大使溫斯頓·洛德而言,他外交生涯中“最富戲劇性、最重要的事件”,莫過于40年前陪同尼克松訪華的“破冰之旅”。他認為,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膽識和對世界大局的把握,讓40年前“跨越太平洋的握手”成功實現?! ?/p>
洛德是起草中美《上海公報》的見證者,他以“前所未有”形容《上海公報》的意義:“不同于以往任何公報,《上海公報》先擺明分歧,再表明共同立場,而且具有持久的現實意義”?! ?/p>
美國前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希爾2月20日在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題為從“從上海出發的長征”。他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尼克松訪華標志著“冷戰開始結束”,“開啟了當時世界超級大國互相制約平衡的重新定位”?! ?/p>
美國媒體:尼克松媲美林肯與羅斯福
2月11日,在尼克松訪華40周年紀念日前夕,《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大衛·伊格內修斯發表題為“尼克松關于中國的偉大決定”的評論文章,將尼克松與林肯、羅斯福和肯尼迪等總統的偉大決策相提并論,認為訪華決定“令人吃驚但是大有裨益”,這個決定最終“改變了世界”。
“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個已經進入我們政治詞典的短語——‘尼克松訪華’…… 2月28日離開中國前,尼克松在歡送他的宴會上說:‘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也許體現了一點尼克松的虛榮心,但他說的確實沒錯?!薄 ?/p>
文章認為,尼克松是一位高明的戰略家,訪華的尼克松、古巴導彈危機中的肯尼迪、大蕭條中的羅斯福,以及內戰中的林肯,都是如此?!薄 ?/p>
《國際先驅論壇報》2月8日文章稱,尼克松訪華“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次總統外訪”?! ?/p>
文章引述前CNN駐北京首席記者邁克·奇諾伊的話說:“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經過幾十年的彼此孤立和對立后,握手言和,向彼此敞開大門?!薄 ?/p>
美國《國際商業時報》2月16日發表《尼克松在中國:40年后》的評論文章。文章認為,尼克松那次歷史性的訪問在當時看來確實有點怪異,也備受爭議,因為尼克松在從政的早期階段一直對中國持批判態度。據悉,新中國成立后,身為國會議員的尼克松曾游說杜魯門總統不要與中國建交。但尼克松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就決定與中國恢復邦交關系?! ?/p>
文章表示,雖然尼克松在美國是一個褒貶兩極化的總統。不過,訪華之旅獲得一致贊賞,無論是電視還是報刊,都不遺余力地進行大幅報道?!澳峥怂稍L華提高了他國內的支持率,也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
40年來,洋人主要是美國人並沒有把那段難忘的高瞻遠矚地改變了世界格局的歷史遺忘或者淡忘,而是把尼克松抬到了他應有的地位上。奧巴馬曾在談及尼克松與毛澤東的會晤時,雖出言不遜,卻還是肯定了、夸大了尼克松(訪華的作用)。至今,中美已經發表了多個聯合公報,但遺憾的是,一“報”不如一“報”,改革開放使美國從中國得到巨大的利益,美國幾乎從沒認真執行過兩國聯合公報里的重要條款,而中國則拿它毫無辦法,甚至還出現了“救美國就是救中國”的混賬論調,甚至還有人將現在中國的外交抬到史無前例的高度,真使一大批耿直不阿的國人啼笑皆非,思潮難平?! ?/p>
紀念中美破冰40周年,草民以為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應當是研究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如何把握整個世界態勢的分寸,把外交演繹為一種淋漓盡致的藝術性發揮,通過中美破冰,將世界格局改變為有利于中國,有利于世界各國及其人民的狀態,使兩極世界變成為三極世界,這不僅有利于中國,有利于整個第三世界,也同時有利于美國。而在今日的中國,主流媒體都淡化毛澤東的巨大歷史功績和毛澤東時代卓有成效的外交成就,只知道鼓吹“今日中國的輝煌外交成就”,難道不知道詞典上有“害羞”一詞么?甚至連有些老外交人士也在侃侃而談“美國包圍中國是不可能的”,他們當真覺得中國已經強大無比,令美國畏懼于中國了。當然,有淡化自然就有重墨,那些不想走“死路”的人們,日夜背誦著普世價值、惦念著資本主義;既然這樣了,哪還干嘛“強化”毛澤東呢?寧誦古詞,不念毛詩,這雖屬自由范疇,但也不失為一面照人的鏡子。草民認為,值此時機,便可借此機會,濃墨重彩地回顧渲染一下“小球推動大球”的好戲,而這出好戲的最重要的導演和主角,并不是尼克松,外媒可以拔高尼克松,可以不提毛澤東以及他的重要性,但我們中國卻不能不提——提是一筆帶過式的提了——而應該大提特提,因為我們千萬不可忘記,毛澤東曾經是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角,令帝修反心驚膽戰的領袖和導師,——以此來鼓舞中國人民,提升95%以上的中國人作為中華民族成員的自豪感,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就是不為。怎么滴?一定要薄尼克松而厚毛澤東嗎? 2012.02.2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