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參考消息》
香港《大公報》二十四日譯載日本《朝日新聞》前駐北京記者野上寫的一篇通訊,摘要如下:
中國有句話,叫“吃在廣州”,意指中國菜最好的是廣東菜,但是北京的菜肴適應北方氣候,也很可口。例如冬天吃涮鍋,在北海公園的仿膳,可以吃到當年與西太后同一做法的點心食品,以烤鴨著名的北京前門外全聚德飯店,以北京菜而著名的豐澤園、萃華樓、同和居等,在文化大革命運動后,名雖改了,但仍然存在,且因內部大加改革,面向大眾,食客更擠。
舊晉陽飯店也改為面向大眾,如今不招待外賓,該店的刀削面非??煽?。生意非常之好。去年當各地紅衛兵大舉串連到北京時,晉陽飯店為小將服務,每天供應饅頭達三千斤。
北京的一些著名飯店、餐廳,除以一兩間房專供招待外賓之外,都面向工農大眾,如舊萃華樓、舊豐澤園、舊仿膳等,一個人即使食量再大,跑進去開懷暢飲猛吃,但所費甚廉。
在新中國,任何商店企業不面向廣大工農兵即沒有存在價值,飯店同樣也要面向大眾。即使是國宴之所在可容五千人與宴的人民大會堂大餐廳,工人、農民、解放軍也是和國家領導人、國賓等一道同桌而食,這種情形在外國是沒有的。
在北京能吃到全國有名的水果,新疆的哈密瓜、甘肅的白蘭瓜、廣東名果荔枝等,而且能吃到新鮮的,價錢并不貴。一般工人、市民、郊區農民都吃得起。
在北京另一個令人強烈地感受到的,是北京不斷在擴建,向新都市發展。記得一九五九年年初,我隨淺沼稻次郎(前日本社會黨總書記,已故)到北京時,現時聳立在天安門廣場一角的人民大會堂和革命歷史博物館,當時還在興建中。北京廣播大樓則剛剛建成,首都機場、民族文化宮、工人體育館等亦在興建。七年后我再到北京一看,令人吃驚的是,盡管沒有上次那么大規模的興建房屋,但北京依然在向一個新的都市不斷發展。即使是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北京的新建工程一天也沒有中止過。
當我一年多以前抵北京就任特派員時,繼宣武門以后,崇文門的城墻開始在拆除,當局準備從西郊的石景山鋼鐵廠起,經復興路的革命軍事博物館、廣播大樓進入城內,經前門到北京火車站,建筑一條地下鐵道路線。
這次當我離北京回國時,城墻已完全拆除了,地下電車用的巨大的深溝已經掘成。西直門外紫竹院附近新筑的西郊室內體育館已大體完工。在東郊,一幢外賓用的公寓和高層辦公大樓已經完成。
所以說,文化大革命運動從全體來看并沒有妨礙生產建設。也沒有妨礙到人民大眾的生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