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美國亞洲戰略中的香港問題

郭又新 劉大平 · 2012-02-07 · 來源:東北師大學報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香港問題是中英政府間極為敏感的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美國政府在此問題上相當謹慎,盡量避而不談。但二戰的爆發,特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全 面卷入 太平洋戰爭后,在美國的亞洲戰略中,香港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1943年至1949年這一時期,美國不斷調整其全球和亞洲戰略,香港問題幾經成為美國戰略 布署中深受關注的籌碼。近年來,人們更多地研究英國對香港的政策和方針,但對美國在香港問題上所持的態度及其所產生的影響則涉及較少。本文試圖利用目前美 國政府已經解密的檔案文件和相關的歷史文獻,對1943年至1949年間美國亞洲戰略中的香港問題這一課題進行研究,以助于人們了解美國在香港問題上所采 取的政策和立場。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國內群情激憤,要求美國全力投入對日戰爭的呼聲日趨高漲。但從美國全球戰略利益來考慮,美國政府依然堅持"大西洋第一、太平 洋第 二"的原則。因此,美國急需在遠東尋找一個忠實的伙伴,為美國贏得實現戰略轉移的時間。堅持抗戰、拖住日本大部分兵力的中國成為美國最為青睞的對象。 1943年2月,羅斯福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稱:他無意花費漫長的時間,“在遼闊的太平洋上逐島緩慢地攻擊,直至最后打敗日本。打敗日本的方法是用中國作 為行動的基地。”[①]美國還決定在亞太的戰后格局中也要處于主導地位,這就需要中國的戰后合作,借以幫助美國對付蘇聯和日本,放心地實行"先歐后亞"的 全球戰略布署。為了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和全世界的戰時及戰后利益,美國需要提高中國的國際影響,聯絡中國人民的感情。為此,羅斯福總統使用了種種手段,其 中不乏表面文章。但為表達美國政府的真誠友好態度,羅斯福總統也曾采取一些實際行動。

1942年,面對中國收回香港主權的強烈要求,為聯絡中國政府和人民,羅斯福總統將目光轉向了中國對英國最不滿意的敏感禁區——香港問題。美國政府 結束對 香港問題拒絕發表任何評論的歷史,在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談判過程中,羅斯福總統不止一次表明:他完全贊成蔣委員長關于收復失地的愿望[②]。羅斯福總統的態 度大大鼓舞和堅定了蔣介石收復香港的決心。在同英國政府進行廢約談判的過程中,蔣介石態度強硬,堅持要求收回九龍,使中英談判一度陷入僵局,甚至有談判破 裂的可能。關鍵時刻,羅斯福既不能眼看中英雙方因香港問題走向分裂,削弱盟軍的力量;也不愿對英國單方面施加壓力,破壞美英關系。為此,美國故作姿態,對 中英雙方都施加壓力,希望早日打破僵局。不過美國政府并未要求英國把香港歸還中國。因此真正受到壓力的是蔣介石政府[③]。

1943年11月,在開羅會議上,羅斯福首次敦促邱吉爾把香港歸還中國。德黑蘭會議期間,羅斯福繼續對邱吉爾施加壓力,要大英帝國戰后放棄海外殖民 地。邱 吉爾反應強烈,聲稱:英國打算牢牢保持她自己的領土和基地,不通過戰爭,誰都無法從她手里奪去領土和基地。他特別提到新加坡和香港[④]。

1945年2月,在與斯大林的一次談話中,羅斯福聲稱:他準備瓦解大英帝國,還要將香港歸還中國,并阻止法國人返回印度支那[⑤]。

香港號稱英國王冠上第二顆最明亮的鉆石,面邱吉爾又聲稱"英國立國的唯一目標,就是要獲得殖民地",由此足見香港問題的敏感和重要程度。英國駐華公 使藍普 森1931年主持撰寫的英國關于廢除不平等條約的草案中,明確規定上海租界可以歸還中國,而香港絕對不能歸還[⑥]。羅斯福決心插手這樣敏感的問題,絕非 出于他對中國情感上的關懷。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擺脫孤立主義的陰影,努力成為世界盟主。英法昔日的輝煌還未消失殆盡,保有廣闊的殖民地,這嚴重影響美 國對世界市場,特別是亞洲市場的控制。對美國來講,反殖民主義具有一箭雙雕的功效:既可以瓦解英法殖民勢力,幫助美國控制世界市場,又可騙取殖民地國家和 人民的感情,提高美國的聲望。作為出色的政治家,"羅斯福當然了解正在亞洲興起的深刻思潮,他在戰爭期間不時提出的關于反對繼續保持殖民制度的倡議,在某 種程度上反映出了這一點......"[⑦]插手香港問題是羅斯福藉反殖民主義以維護美國利益的實踐。

邱吉爾和英國政府的其它官員對羅斯福歸還香港的建議表示強烈的反對,他們決不能容忍"葬送大英帝國"的行為。面對英國的強烈反對,美國政府從未采取 任何實質性的行動,向英國施加壓力。相反,為了維護美英聯盟,美國政府向英國低頭,暗中對英國作出不改變英國遠東殖民地狀態的許諾。1943年7月13 日,美國 國務院遠東司司長霍貝克對英國駐美大使法克斯表示:“盡管美國人民同情中國,希望香港回歸中國,但美國政府是站在英國一邊的。”[⑧]開羅會議期間,羅斯 福在歸還香港的建議遭到邱吉爾堅決反對后,立即向邱吉爾保證:不改變英國在遠東殖民地的狀態[⑨]。這樣,為了最大限度地實現美國的戰略利益,羅斯福時期 的美國在香港問題上實行雙重政策:一方面,不斷向中國官員或在公開場合下繼續表示希望英國將香港歸還中國;另一方面又在暗中對英國政府承諾,不會要求改變 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地位。正因如此,此間中國方面的檔案和材料不斷記載羅斯福及赫爾等人要求英國歸還香港的情況;而英國方面的檔案和材料卻滿是美國許諾不改 變香港現狀的記載。

在羅斯福許諾敦促英國歸還香港的過程中,他從未忘記一個附加條件:將香港辟為自由港。1943年初,羅斯福在同蔣介石私人代表宋子文談話時表示:香 港也好,臺灣也好,都應歸還中國,其條件是由中國主動繼續保持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的地位。[⑩]羅斯福從未要真心地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將香港全權交 還中 國。他的主要目標是維護美國的利益,推行美國在遠東的一項歷史性政策,即"門戶開放"政策,使美國在香港擁有更加直接深入的影響力。1945年2月8日, 在雅爾塔會議上,羅斯福繼續堅持香港應交由國際共管。他向斯大林建議說:他贊成使大連成為一個國際共管的自由港。不僅大連,而且香港也可如法炮制。 [①①]這一建議充分暴露了羅斯福的真實意圖:哪管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美國利益至上。

不可否認,在香港問題上,羅斯福的行動給予中國很多輿論支持。但羅斯福提出歸還香港建議的真實目的是以下三點:攏絡中國,尋求合作伙伴;打擊英法殖 民勢力,擴大美國的影響;實現“門戶開放”,維護美國的利益。面對中英雙方,美國政府實行雙重香港政策。因此,在香港問題上,羅斯福政府不可能給予中國實 質性 的幫助。中國痛失戰爭期間收復香港的機會。

臨近二戰結束,因戰爭需要而結成的美英蘇盟友關系,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矛盾面前變得岌岌可危,盟國間就戰后世界安排問題出現了越來越大的分歧。 在有關 戰后世界安排的爭斗中,美國深感英國合作的重要,杜魯門總統更是把美英聯盟看成是戰后世界穩定的基石。為了維護美英聯盟,曾在羅斯福任期內至少在理論上重 視的香港和其它殖民地的回歸問題這時變得無足輕重了。英國人深深感覺到:“現政府不像羅斯福總統那樣強烈想要改變香港和其它帝國殖民地的地位。”[①②]

與羅斯福相比,杜魯門缺乏和中國患難與共的感覺。相反,杜魯門感到更多的是失望和懷疑。在1944年底至1945年初日本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戰斗中, 蔣介石 政府損失慘重,嚴重暴露了其內部的種種弊端。此間的美國駐華外交官備忘錄中記滿了國民黨政府的虛弱無力、不堪一擊;同時指出,為了籌備內戰,國民黨政府把 保持自己的實力看得比對日作戰更重要[①③]。從美國亞太地區基本戰略目標出發;杜魯門不能徹底拋棄蔣介石政府。但他也不可能無限度地支持一個政治上破產 的政府,只好在進退兩難之間徘徊、觀望。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如何接受日本投降成為戰后亞太地區當務之急的一件要事。1945年8月15日,杜魯門致電遠東盟軍 司令麥 克阿瑟將軍,電報內容就是著名的戰后第一號命令:“中國(不包括滿洲)、福摩薩和北緯16°以北法屬印度支那境內的日本指揮官和所有陸、海、空及附屬武裝 力量向蔣介石司令投降。......”[①④]不管是無意疏忽,還是有意如此,戰后第一號命令中沒有特別提到香港。為此,中英雙方在接受香港日軍投降的問 題上出現 了分歧。

1945年8月11日,杜魯門讓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帶消息給蔣介石:“麥克阿瑟將軍已向日本帝國司令部發出命令,除對抗俄國的日軍外,中國境內的日 本軍隊 無條件地向您或您指派的指揮官投降。”[①⑤]根據赫爾利轉交的這份電報和隨后的戰后第一號命令,蔣介石認為香港地區的日軍理所當然應向他投降,因為香港 在中國戰區境內。香港的日軍屬華南派遣軍第23軍所轄,這個軍的司令田中久一的司令部設在廣州,他又兼任香港總督,因而香港應是中國廣東戰區的一部分。 1945年2月中旬,美國魏德邁將軍制定了一個作戰計劃:1946年初期,中國軍隊獨自攻占華南的兩大海港,廣州和香港。由于日本軍隊的變動,1945年 6月,魏德邁將軍的計劃經修改后付諸實施。8月3日,中國軍隊行進到貝阿德堡(Fort Bayard)以西約20公里的地方,這是攻占廣州和香港的前奏。由于投放原子彈、太平洋戰爭結束,這個作戰計劃才被中止[①⑥]。從戰時的作戰計劃及其 實施情況可以看出,進攻香港日軍的戰斗任務是由中國軍隊承擔的。英國政府不承認這些不可辯駁的事實。早在1944年7月10日,英國政府就確定了“戰后恢 復英國殖民統治,絕對不允許半點討論”的方針,并決定必須用英國武裝力量獨立收復香港[①⑦]。1945年3月3日,英國外交部再次重申武力搶占香港的重 要性。中英雙方矛盾尖銳,相持不下,競相向美國尋求有力的支持。這時美國的態度顯得十分重要。

自1945年8月16日英國政府通告蔣介石,英國將派必要的軍隊重新占領香港,并恢復對香港的管理之日起,蔣介石及國民政府外交部通過赫爾利頻頻致 電美國 總統和國務卿,請求美國敦促英國執行戰后第一號命令。杜魯門對蔣介石的請求置若罔聞。1945年8月18日,杜魯門向英國首相艾德禮發出第4號絕密電報, 明確表示:"從美國觀點出發,我們并不反對香港日軍向一位得到美國和中國方面充分支持與合作的英國官員投降,麥克阿瑟將軍在上述合作得以順利進行后將安排 由一位英國將領在香港地區接受日軍投降。"[①⑧]杜魯門的這一立場,為中英接受香港日軍投降問題的解決確定了基調。當艾德禮告知杜魯門:他擔心"駐扎這 一地區的日本指揮官可能認為香港在中國戰區內"時,杜魯門通知海軍上將威廉·D·萊希,稱他已同國務卿貝爾納斯研究確定,尋求一種方式將香港從中國戰區內 明顯地劃分出來[①⑨]。

第4號絕密電報的內容得到證實后,中國政府表示了強烈的不滿。蔣介石致電杜魯門,"強烈反對單方面改變波茨坦公告和盟軍最高司令的受降條款",認為 英國應 該服從戰后第一號命令,不向香港派軍接受日軍投降。杜魯門在1945年8月21日給蔣介石的回電中為英國辯護說:"依我之見,接受香港日軍投降問題只是一 個軍事合作事件。這不涉及到英國在這一地區的主權問題,你不要急于提出這個問題。"接著又講到,對他而言,敦促中英軍事合作,讓英國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 是切實可行的事情[②⑩]。蔣介石在得到這樣的答復,并獲知英國已派海軍少將哈考特前往香港受降后,向杜魯門提出妥協性建議,即他以中國戰區最高司令的身 份授權英國軍官接受香港日軍投降。但這種妥協還沒有達到美英可以接受的程度,堅持要在香港恢復往日主權的英國拒絕接受蔣介石的建議。失去了美國的支持,又 急于在可預見的內戰中獲得美英的援助,于是,蔣介石作出了一個"聰明"的抉擇:英國海軍少將哈考特以中英代表雙重身份接受香港日軍投降[②①]。這是杜魯 門在香港日軍投降問題上努力的結果。1945年8月31日,英國海軍艦隊終于踏上了香港的土地。11月19日,英國軍隊完成對香港、九龍的軍管。在美國的 幫助下,英國走上了戰后繼續保持香港殖民統治的道路。杜魯門初期的美國政府拋棄了羅斯福時期在口頭和道義上支持香港回歸中國的政策,轉而支持英國重建亞太 地區的殖民統治。

幫助英國重建香港的殖民統治后,美國并沒有停止對香港的密切關注。隨著中國內戰形勢的變化和冷戰的展開,香港在美國全球戰略,特別是亞太戰略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1947年以來,國民黨統治地區的經濟繼續惡化,國民黨軍隊在各地接連失利。相反,中國共產黨的實力日益增長。就在這種形勢下,1947年3月4 日,美國 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致國務卿的一封信中提到,在同兩位重要的英國官員就殖民地問題進行談話時,他大膽地建議,英國政府應在中國局勢更加穩定時,采取慷慨和 寬厚的態度,宣布英國將在某個約定的時候將香港地區全部歸還中國[②②]。司徒雷登并非是要繼承羅斯福的遺志,重提歸還香港問題。英國在中國內戰中持中立 態度。作為英國的殖民地,香港在當時具有特殊的意義。許多民主自由人士利用香港的言論自由,出版各種反蔣讀物,運回內地宣傳民主自由。這不是美國政府喜歡 見到的局面。同時,還有更不樂觀的動向令人擔憂。1947年8月9日,美國駐華大使館一秘勒登向魏德邁將軍報告:"有跡象表明,英國積極支持香港的持不同 政見者策動華南分裂運動。因為一個中國東南沿海的自治政府不會像國民政府那樣向英國施加壓力,要英國歸還香港。"雖然美國駐香港總領事霍珀在8月13日致 魏德邁的信中聲稱,英國支持華南分裂運動多半是一個謠言,但不排除英國因商業原因承認這種運動的可能[②③]。因此,司徒雷登建議英國就香港問題與國民政 府保持聯系。盡管對國民政府有種種不滿,美國還是不能輕易放棄以國民政府牽制蘇聯的戰略目標。

1948年初,香港、九龍地區的反英示威活動愈演愈烈,許多示威的學生、工人和市民甚至打出反美、反對一切帝國主義的標語。美國政府密切注視香港事 態的發 展。1948年1月6日,美國駐廣州總領事鮑徹發表聲明,先對中國收復租界的行動表示同情,隨即指出,中國人民的行動不會傷害英國,只會傷害中國,并聲 稱:"這一事件將會影響美國國會對華的援助項目。"[②④]1月19日南京示威群眾的標語中,40%是反對國民黨政府的,20%是反英的,20%是反美 的,20%是既反英又反美的[②⑤]。美國政府對中國人民這股反政府、反帝國主義的浪潮感到恐慌。它擔心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利用這場群情激昂、聲勢浩大的群 眾運動。因此,美國政府不斷向中國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頻頻致電國務卿馬歇爾,要求對中國國民黨政府的高級官員施加壓力,讓中國政府 承擔起保護外國使領館的義務,并要對任何由于中國政府保護不當而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②⑥]。

隨著三大戰役的相繼展開,美國開始考慮從中國大陸脫身的問題。作為毗鄰大陸的外圍地區,臺灣和香港的戰略地位愈加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進入1949 年,美 國政府開始探討兩個有關香港的問題:(1)美國在武裝保衛香港問題上的可行性方案;(2)如何防止香港成為向中國共產黨控制地區提供重要戰略物資的基地和 港口。

自1948年末,英國當局開始考慮即將成立的中國共產黨政府對香港的態度問題。由于無法把握香港的前途,英國急于在國際上尋求美國政府和英聯邦其它國家政府的支持。1949年5月,英國向美國和英聯邦其它國家作出這樣的試探。

面對英國的請求和日益迫近的香港防衛問題,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等有關部門就美國在這一問題上所持的立場進行可行性論證。1949年 7月 26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訂了題為"中國共產黨人進攻華南外國殖民地的可能性推斷"的NSC55號文件。在文件中,參謀長聯席會議代表美國軍方提出了 立場和看法:(1)向中國共產黨人讓出香港和澳門將大大削弱包括英國在內的兩個西歐殖民大國的聲望;(2)這兩個殖民地都缺少天然防衛屏障,易于遭受中國 共產黨領導的四野第15兵團優勢兵力的進攻;(3)只有在中國內陸建立軍事據點,才能滿足香港和澳門防御的實際需要,而守衛這樣的軍事據點需要將大批的武 裝力量運進中國;(4)從長遠觀點看,保持香港和澳門的分離狀態,使其掌握在友好政府手中,是一件有利的事情,它有可能成為一個干預中國內部事務,反對中 國共產黨進一步軍事擴張計劃的起始點;(5)從上述觀點出發,美國動用武裝力量保衛香港和澳門是不明智的,除非愿意去冒全面卷入中國甚至全球戰爭的風險。 為了提供多項方案供美國最高決策當局選擇,參謀長聯席會議將美國陸軍部作出的一份研究報告作為"附件A"一起提交國家安全委員會。在這個附件的結論部分, 陸軍部列出美國對付中國共產黨進攻香港地區的7項可能措施:(1)如果英國請求,同英國聯合保衛香港;(2)對中國國民黨政府施加壓力,讓他們對香港提供 武裝保護;(3)對中國共產黨施加壓力,使中國共產黨軍隊停止軍事行動;(4)對英國施加壓力,讓它要么抵抗到底,要么盡可能體面地撤出;(5)與英國領 導人一道探討能否將中國共產黨進攻香港作為對世界和平的威脅提交聯合國討論;(6)如果可能的話,依據北大西洋公約采取行動;(7)繼續保持消極的觀望態 度[②⑦]。NSC55號文件只是美國對未來行動的預測,并未規定美國的確定行動。為此,美國政府各部門對它提出了不同的解釋。從美國全球戰略布署和香港 實際防御情況方面考慮,美國軍方認為武裝介入香港防衛是不明智的選擇。美國國務院考慮更多的是鞏固美英戰略同盟,因此主張美國應對英國的請求作出表示,至 少要在輿論上支持英國。1948年8月12日,艾奇遜在向新聞界發表談話時指出:香港受到進攻會明顯影響美國和英國的利益,同時違背聯合國憲章原則。這一 敏感問題美國已同英國有關官方人士協商,雖美國方面明確的支持尚未確定,但任何違反聯合國憲章的行為,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下,美國都會盡全力承擔由聯合 國憲章所賦予的義務[②⑧]。

其實,盡管美國軍方和國務院之間存在著小小的分歧,但美國在香港防衛問題上采取行動的最高標準已基本明確,即拒絕單方面派武裝部隊增援香港。美國最 高決策 集團之所以遲遲不將這一標準明確規定下來,是想利用香港防衛問題延緩或阻止英國承認中國共產黨政府。杜魯門曾明確表示說:如果英國政府承認新中國,美國政 府將不會在香港受到攻擊時向英國提供軍事援助[②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幾天,英國決定不再等待,準備正式承認這個新政權 [③⑩]。美國政府得知這個消息后不久,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就在第47次會議上正式決定:"美國將不支持英國在軍事上防守香港。"[③①]這表示了美國政 府對英國承認新中國決定的一種報復和懲罰。

美國對香港的關注,除有關軍事防衛問題外,另一方面就是如何防止香港成為向中國解放區提供重要戰略物資的基地和港口。

1949年2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訂了NSC41號文件。這是一份有關與中國貿易政策的文件,探討了美國對華實行經濟遏制問題[③②]。香港在 中國解 放區涉外貿易中的作用令美國擔心。1949年3月,美國駐華商務代辦欣克爾在一封致國務院的信中警告說:"他相信中國北方當局正在尋求利用香港作為他們與 日本進行貿易的唯一基地。"[③③]4月1日,國務卿艾奇遜明確表示:"國務院現在必須考慮香港向共產黨控制地區供應石油產品問題,德士古石油公司香港分 公司已向中國北方地區運送了3萬桶煤油和汽車用汽油。"4月7日,美國國務院石油事務部召開了有德士古石油公司、殼牌石油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大石油公司 代表參加的會議,重申美國對中國共產黨政權和北朝鮮嚴格限制出售石油產品的態度和政策[③④]。

美國要對華實行經濟遏制政策,需要英國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的合作。在香港問題上,更需要英國的合作。1949年7月26日,美國駐天津總領事 史密斯 在一封致國務院的電報中稱:"對華貿易限制必須與英國和其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配合,以防止美國的公司將市場丟給外國競爭者。(舉例來說,共產黨人當 前就可以在香港自由地購買石油產品,在比利時購買鍋爐管材等)"[③⑤]8月9日,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麥克康瑙希也向美國政府強調:"廣州失守后,要特別注 意要求美國加緊對香港的出口限制。"[③⑥]

1949年6月開始,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制訂了NSC48號系列文件,重新闡述美國關于亞洲問題的立場和態度,承認美國在亞洲遏制蘇聯方面,需要在遠東擁有殖民地的歐洲強國的協助[③⑦]。在香港問題上,美國繼續對英國施加有效的影響。

香港是中國的神圣領土,在其被英國殖民當局霸占期間,特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對香港問題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關注"。從 羅斯福 許諾敦促英國政府歸還香港,到杜魯門幫助英國在香港接受日軍投降,再到美國政府有關部門對新中國成立前后香港防范措施的研究,美國在有關香港問題的幾次轉 折關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充分體現了香港在美國亞洲和全球戰略中的地位。美國已不簡單地把香港看作是英國的一塊殖民地,而是把香港看成自己實現 全球及亞洲戰略的一個關鍵環節,看成對華進行全面遏制與封鎖的最前哨陣地。這種戰略取向成為新中國建立后美國對香港政策的核心內容。

① (美)塞繆爾·羅森曼編:《羅斯福公開發表的文件及演講集》(Rosenman,Samuel,ed"The Public Papers and Addresses of Franklin D.Roosevelt")紐約1958年版,1943年卷,第79頁。

② ⑩ 顧維鈞:《顧維鈞回憶錄》第5卷,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414、232頁。

③ ⑥ ⑧ ⑨ ①⑦ 英國外交檔 案:FO371/35679,F123/1/10;FO31715,F5900/256/10;FO311/35740,F5061/1;FO371/46751,F5066/1147/10;FO371/75839,F13676/1061。

④ 《美國對外關系》(開羅會議與德黑蘭會議)1943年,美國政府印刷局,1961年版,第554頁;《顧維鈞回憶錄》第5卷,第14頁。

⑤ (美)托馬斯·G·彼特森:《美國外交政策-1900年以來的歷史》(American Foreign Policy-A History Since 1900)D.C.希恩1980年版,第412頁。

⑦ (美)華·惠·羅斯托:《美國在世界舞臺上》,世界知識出版社1964年版,第173頁。

①① (美)哈里曼:《特使,與邱吉爾、斯大林周旋記》,三聯出版社1978年版,第444頁。

①② (美)尼古拉斯編:《華盛頓電訊,1941-1945,英國大使館每周政策報告》(Washington Despatches 1941-1945 Weekly PoliticalReports From the British Embassy)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608頁。

①③ 《中美關系資料匯編》(一),世界知識出版社1957年版,第587~599頁。

①④ ①⑤ ①⑧ ①⑨ ②⑩ ②① 《美國對外關系》(Foreign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以下簡稱FRUS)1945年,第7卷,第501、502、504和509、505、509、513頁。

①⑥ (美)鄒tǎng@①:《美國在華的失敗,1941-1950》(Tang Tsou:"Amenca's Failure in China,1941-1950")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69年版,第72頁。

②② ②③ FRUS,1947年,第7卷,第55、715~721頁。

②④ ②⑤ ②⑥ FRUS,1948年,第7卷,第47、48、49、54~55頁。

②⑦ 國家安全委員會記錄(NSC Registry),縮微膠卷:《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Document of NSC)增補第3部分,第1卷,第00141~00144號,美國大學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②⑧ (美)理查德·斯特賓斯:《美國在世界事務中,1949》(UnitedStates in World Affairs,1949)紐約1950年版,第63~64頁。

②⑨ ③③ ③④ ③⑤ ③⑥ FRUS,1949年,第9卷,第170、974、1004~1005、954、958頁。

③⑩ (美)戈爾登·尚:《朋友與敵人-美國、中國和蘇聯,1948-1972》(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China and the SovietUnion,1948~1972)斯坦福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767頁。

③① 國家安全委員會第47次會議記錄,1949年10月20日(Minutes of NSC's 47th Meeting,Oct.20,1949)杜魯門圖書館,總統秘書檔案,第206盒。

③② 縮微膠卷:《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Document of NSC),第1卷,第1025~1049號,美國大學出版公司1985年版。

③⑦ 縮微膠卷:《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Document of NSC),第2卷,第0065~0191號,美國大學出版公司1985年版。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wuhe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2.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3.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4.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5. 元龍||美國欲吞并加拿大,打臉中國親美派!
  6.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7.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8. 俄羅斯停供歐洲天然氣,中國的機會來了?
  9.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3.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国产日韩欧美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原创在线观看蜜 |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 | 亚洲图片另类在线日韩 | 伊人大杳蕉久久综合 |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另类春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