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追殲逃敵為主要特點的滇南戰役,已經過去61年了。每當回憶滇南大捷,就會想起毛澤東同志對滇南戰役的英明指揮和出奇制勝的戰略方針。
滇南戰役開始時,毛澤東同志曾多次指出:不能讓白崇禧和胡宗南集團進入云南,這兩敵或兩敵之一進入云南,則不僅易于逃往國外,并且由于云南的地理形勢,我軍不可能派幾個兵團入滇作戰,殲敵就要拖延時間。他說:“總之,我對白崇禧及西南各敵均取大迂回動作,插至敵后,先完成包圍,然后再回打之方針。”(《毛澤東軍事文選》第342頁)我軍執行了這一指示,于1949年12月將白崇禧集團圍殲于廣西境內,并以主力一部直插川黔,解放貴州和川東地區,將胡宗南集團包圍在成都地區,使白、胡兩集團未能入滇,為滇南戰役的取勝創造了條件。
在我軍飛躍前進,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形勢下,與我云南地下黨和滇桂黔邊區縱隊早有聯系的國民黨云南省主席盧漢,于1949年12月9日午夜在昆明通電起義。盧漢主席這一順應歷史潮流的壯舉,使春城昆明完整無損地回到人民手中。第二天,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就從北京發來賀電,對他率部起義給予高度評價。賀電說:“佳電誦悉,甚為欣慰。云南宣告脫離國民黨反動政府,服從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加速西南解放戰爭之進展,必為全國人民所歡迎。”
但是,當時盤踞在云南的國民黨第8軍李彌部和第26軍余程萬部仍執迷不悟,蔣介石令陸軍副總司令湯堯從臺灣飛抵云南,將上述兩個軍組編為第8兵團,由湯堯兼任司令。12月15日,該兵團由沾益和宜良兩地向昆明進犯。于是,我第2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和政治委員鄧小平即令盧漢起義部隊和邊縱部隊,結合工人、學生、市民和郊區農民進行昆明保衛戰,并令解放貴陽的第5兵團第49師乘車由黔西進入滇東北馳援昆明,沿途殲敵三千余人。敵進犯昆明受挫,又懾于我增援部隊威力,遂狼狽逃到滇南蒙自、建水、開遠和石屏一線,準備伺機外逃。
為了殲滅湯堯集團于滇南,當時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急電劉少奇:“請告劉鄧轉知盧漢及云南我軍,只可在李彌、余程萬之先頭阻止其向越、緬前進,不可向其后尾威脅或追擊,以免該敵過早退入越南、緬甸,盧漢及我軍均應向該敵進行政治工作,策動該敵起義。”
劉鄧首長遵照毛澤東的指示,一面命令入滇增援的我第49師暫停前進以麻痹敵人;一面又急令駐廣西百色的第4野戰軍第38軍第114師、第115師歸第2野戰軍第4兵團指揮,立即向云南進軍。與此同時,劉鄧首長還根據毛澤東關于策動敵軍起義的電報精神,寫了一篇語重心長的《忠告滇南殘敵書》。這封書信中說:“茫茫大地,只有你們孤零零的兩個軍,還沒有找到歸宿。全中國都解放了,蔣介石只剩下幾個孤島,眼看不久也就解放,你們何苦還在云南亂轉呢?你們想逃跑到越南嗎?人民解放軍早已堵擊你們了,你們不要妄想可以逃脫。縱使有些殘兵敗將逃到越南,流亡外國,又有什么出路呢?……現在你們可以考慮的時間已經很少了,希望你們趕快覺悟,趕快派代表到昆明,找盧(漢)主席接洽,并與74軍聯絡。這是你們的最后機會,回頭是岸,望勿一誤再誤。”
12月31日這一天從早到晚,從陳賡將軍的司令部到進軍云南第一梯隊的全體指戰員都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所有的電臺都全神貫注地收聽著,等待著敵人的答復。但是滇南殘敵指揮部沒有回音。于是,我第4兵團司令員陳賡遵照毛澤東關于“先兜后殲,大膽迂回”的作戰方針,以及劉鄧首長的作戰意圖,立即率領第13軍和第38軍主力晝夜兼程,急馳云南,隱蔽接敵,揭開了滇南戰役的序幕。
這次戰役在毛澤東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指導下,在陳賡的具體指揮下,依據戰斗進展情況,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50年1月1日至16日,針對敵人處于崩潰混亂和準備逃跑的狀態,采取遠程大奔襲和大迂回相結合的方法,出其不意地斷敵空中和陸上逃路。
敵第8兵團圍攻昆明失敗退至滇南蒙自、建水等地后,企圖從空中逃往臺灣,或者從陸上逃往國外。陳賡分析了敵人的企圖,要求我第13軍37師、38師和第114、151師,按照毛澤東的指示,采取遠程大奔襲、大迂回的方法,出其不意地切斷敵空中逃路和陸上逃路,以便聚而殲之。從1950年1月1日開始,我第37師和38師從廣西南寧經果德、百色等地兼程急進,翻山越嶺,每天步行120華里以上,歷時14晝夜,行程一千八百華里,第一梯隊首先趕到蒙自附近地區。同時我第114師和第151師在邊縱部隊第一支隊的配合下,從廣西田東和百色出發,沿著中越邊境山岳叢林地帶每天躍進100至150華里,歷時10多天,行程一千多華里,先頭部隊首先趕到河口地區。
第37師的先頭部隊于1月15日夜占領了蒙自飛機場,切斷了敵人空中逃路。接著,38師113團協助邊縱部隊第4支隊趕到蒙自以東地區,圍殲了鳴鷲的警戒團。第114師在邊縱部隊第1支隊的協同下,占領了紅河下游的主要渡口蠻耗,殲敵四個工兵連,控制了新架設的一座浮橋,并乘勝前進,向紅河上游地區機動;第151師解放了蠻耗以東地區的屏邊縣城,主力進至蒙自以南,從西南切斷了敵人由陸上逃往越南的道路。
第二階段,1月16日至25日,按照毛澤東殲敵于滇南的戰略意圖,針對敵軍敗局已定,紛紛潰逃的恐懼心理,采取窮追猛打與攔頭截擊相結合的戰術,大膽圍殲敵人主力集團。
我軍第37師和第38師,114師和151師在窮追猛打中,分別于個舊及其以東雞街和蠻耗以北等地區,消滅了敵26軍大部和第8軍第237師。敵第8軍副軍長兼第3師師長田仲達見逃跑無望,在建水和個舊之間的安邊哨率領兩千余人向我邊縱部隊第10支隊投誠。1月20日,我軍進占建水和石屏地區,殲滅敵第161師第481團和第193師殘部,以及第93師和第26軍直屬部隊各一部,控制了個(舊)石(屏)鐵路沿線。與此同時,我追擊部隊遵照毛澤東的既定作戰原則,根據石屏至元江一帶山高路窄,不適應大部隊行軍作戰的情況,決定以營或團為單位大膽進行迂回包抄,多路猛追猛打,搶占元江鐵索橋;同時,要求已經到達元江一線的北路軍盧漢起義部隊和邊縱部隊各一部進行攔頭截擊,共同圍殲湯堯兵團主力。
逃到元江鐵索橋附近的敵人受到盧漢起義部隊和邊縱部隊西進支隊的英勇阻擊,頓時大亂。僥幸穿過元江的敵前衛第170師和教導師一部慌忙炸斷了元江鐵索橋。敵教導師主力和第3師第9團因逃路已斷,紛紛向我軍繳械投降。
與此同時,我各路追擊部隊和迂回截擊部隊陸續趕到元江東岸,對二塘山和紅土坡之敵進行大合圍。1月24日拂曉,遵照毛澤東“先兜后殲”的作戰思想,在13軍政委劉有光和副軍長陳康將軍指揮下,我軍各部和邊縱西進支隊對被圍之敵發起總攻,戰斗異常激烈,敵多次組織反撲和突圍,均被我軍擊退。在穿插圍殲戰斗中,不僅消滅了大量敵人,而且活捉了敵第8軍軍長曹天戈及陸軍副總司令兼第8兵團司令湯堯。滇南戰役第二階段共擊斃敵42師師長石建中以下一千五百余人,俘敵高級將領湯堯等13人,以及敵官兵近萬人。
第三階段,1月25日至2月19日,針對敵人處于孤軍作戰,兵無斗志,日暮途窮的處境,堅持將毛澤東一貫倡導的把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結合起來,粉碎敵人最后掙扎的迷夢。
滇南戰役第二階段結束后,陳賡遵照毛澤東和中央軍委關于“敵逃必追,追擊到底,不殲不止,攻心為上”的作戰原則,命令第13軍組織精干部隊,在北路邊縱部隊第9支隊和盧漢起義部隊的配合下,跨過元江追殲逃敵。我13軍決定第37師師長周學義和副師長吳效閔各率兩個輕裝營執行這個任務。
老紅軍周學義師長率領兩個營越過道路艱險的哀牢山,穿過瘧疾猖獗的瘴疬區,涉過水流湍急的阿墨江和把邊江,經過8晝夜急行軍,于2月4日在鎮沅縣北部的南京街追上了敵人。我軍以少量兵力和邊縱部隊一部進行尾追,拖住敵人。多數兵力則一夜急行軍180華里,迂回到敵人前面,占領勐統有利地勢,予敵以迎頭痛擊,并將敵壓于磨盤山和松山下的圈田河谷里。接著,我邊縱第9支隊主力趕到,對敵形成包圍。這時,我抓緊軍事打擊的有利時機,對敵開展了政治攻勢,陳賡遵照毛澤東關于“向該敵進行政治工作,策動該敵起義”的指示,向敵酋孫進賢寫了勸降信,曉以利害,指明出路,最后迫使敵170師師長孫進賢率部二千七百余人向我投誠。
與此同時,吳效閔率領兩個營由南路追殲逃敵,他們在墨江通關殲滅憲兵團一個營以后,與邊縱第9支隊的機動營會合。緊接著兩部并肩南進,于2月16日在南嶠和勐宋追上敵第8兵團最后兩股流竄的敵官兵兩千余人,也采取了軍事打擊和政治攻勢相結合的辦法,予以大部瓦解和殲滅,余敵逃出國境。2月19日,我軍解放滇緬邊界重鎮打洛,把紅旗插到祖國邊疆,至此,滇南戰役全部結束。
滇南戰役從1950年1月1日開始到2月19日結束,歷時49天,殲滅了國民黨軍湯堯集團三萬一千余人,解放了滇南各族人民。我軍僅以700余人的傷亡代價,換取了殲敵三萬余人的戰果。這一巨大勝利是毛澤東的英明領導及其軍事思想的勝利;而在滇南亞熱帶山岳叢林地追殲逃敵的戰斗實踐,以及多次以少勝多的戰例,又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的軍事思想。
(來源:《中華魂》2011年第9期(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