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出征山西 從容跳出蔣軍包圍
李新市
新華網
來源: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35年8月,中央紅軍進入甘南后,黨中央要求紅軍迅速占領以泯州為中心的洮河流域,應主要在洮河東岸發展,并且要依靠這個地區,向東進攻,奪取甘陜邊的廣大地區,作為紅軍的大本營和革命力量的前進陣地。毛澤東轉念一想,如果紅軍在這一帶建立紅色根據地,還有一個難以彌補的明顯缺陷:這里沒有我黨領導的紅軍和蘇區,廣大人民群眾尚未發動起來;另外,洮河流域的東岸雖然土肥水美,但西岸卻土地貧瘠,若從這里向西將進入青海地界,回旋余地小,不利于主力紅軍的日后發展。紅軍究竟應該把革命的大本營建在哪里,成了困擾毛澤東的一個中心問題。
9月22日,在第一縱隊第二大隊的指揮部里,林彪、聶榮臻、左權無意中在這里瀏覽偵察連搜集到的各種報紙,突然看到了一張戰士們在籌糧時找到的國民黨《山西日報》,上面一條赫然醒目的消息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閻錫山正率領晉軍進攻陜北劉志丹領導的紅軍部隊。這無異于告訴大家,陜北還有我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有正規的紅軍在和敵人作戰。這一意外的收獲令所有在場的人欣喜若狂,他們立即策馬把這張報紙送到在哈達鋪關帝廟的毛澤東。毛澤東一看這張報紙,敏感的神經一下子興奮起來了。經研究,毛澤東與張聞天決定派賈拓夫攜帶電臺,與李維漢一道迅速北上,去尋找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
說來也巧,兩天之后,賈、李兩人便在甘泉下寺灣遇到了劉志丹的部下郭洪濤,郭告訴他們,劉志丹領導陜北紅軍依托根據地進行了艱苦的對敵斗爭,賈、李把這一消息立即報告給了黨中央和毛澤東。毛澤東與其他中央領導經過認真研究,決定把革命的大本營建在陜北。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特別是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以后,黨中央和毛澤東首先考慮的是,紅軍長征的戰略意圖是北上抗日,要盡快奔赴抗日前線;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陜北根據地地盤狹小,土地貧瘠,人民群眾生活貧困。紅軍在陜北,生存環境也比較險惡,在整個陜甘寧邊區,蔣介石部署重兵對紅軍實施大包圍。這時,選擇正確的戰略發展方向,讓紅軍主力迅速奔赴抗日前線就成為縈繞在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心中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
毛澤東最先提出主力紅軍東征山西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鎮張文啟家里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首先提議,與會同志發表一下關于紅軍戰略發展方向的意見。有的說,應該向北或向西,毛澤東說向北、向西都不可取,因為北面、西面都是沙漠。又有人說向南,毛澤東說,南面有張學良的重兵,也不可取。最后,毛澤東闡明了自己關于紅軍主力戰略發展方向的意見。他說,大軍應東渡黃河,豪不猶豫地向山西發展,要準備6個月后打到山西去,在那里建立根據地,這樣可以與陜北根據地互相呼應。紅軍主力進入山西后,首先要開辟山西西部靠近黃河的5個縣為根據地,要迅速擴大紅軍13000人,陜北300名地方干部要認真做好準備,到山西去開展工作,還要準備300個排長充實到紅軍部隊的基層,準備在3個月后使用。要迅速擴大紅軍學校的辦學規模,要抓緊培訓干部,要培養出500個連長、300個指導員、50個營長、350個熟悉游擊戰爭的干部。原則上,要使陜甘支隊和紅二十五軍經過長征的戰士都成為紅軍的干部,不應僅僅把他們當成一個普通士兵消耗掉。他強調說,任何不重視培訓紅軍干部的觀點都是錯誤的。
毛澤東的話語驚四座,會場上一片寂靜。多數同志擔心紅軍主力去山西,會丟掉陜北根據地,蔣介石正在對陜北蘇區實施重兵圍攻,威脅著黨中央和根據地的安全。紅軍主力東征進入山西以后,國民黨的東北軍、西北軍進犯怎么辦?其實,這些問題早已進入毛澤東戰略思維的范圍里。他解釋說,我們有的同志擔心紅軍主力東征會丟掉陜北根據地,這種擔心確實有一定道理,我們堅持陜北根據地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不過我的看法是,我們可以在發展中求鞏固,我們去山西與閻錫山作戰,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對我們有利的,這是一個在發展中求鞏固的辦法。如果我們在山西建立了根據地,就會形成與陜北根據地互相配合的局面,就會保證紅軍部隊黃河渡口的來往自由,更重要的是能夠很好地解決紅軍的供應和擴紅問題,也能夠緩解陜北根據地土地貧瘠帶來的軍民生活過于艱苦等問題。
毛澤東出人意料的戰略意圖,經他這樣透徹的解釋,與會者便豁然開朗了。他終于贏得了其他中央領導人的贊許。1936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繼續在瓦窯堡的窯洞里開會,這次會議開始接觸紅軍東進山西的具體問題了,即討論東征的軍事部署問題。毛澤東對山西敵人的情形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說:閻錫山有四大優勢,即他有優勢兵力,有作戰能力,防御較強,有民團和保甲制度,甚至連村長都經他訓練過了;但他的弱點也非常明顯,他在戰略上處于孤立地位,他的作戰指揮能力差,晉軍攻擊精神差。毛澤東又指出,紅軍的長處是處于進攻地位,能打運動戰,我們的偵察員久經戰爭考驗,我們的偵察手段多且先進,紅軍主力部隊有游擊隊和地方部隊的配合,有人民群眾的支援,紅軍作戰頑強。毛澤東這樣一對比,使在場的人覺得紅軍主力進攻山西取勝的把握挺大,獲得了張聞天、周恩來和其他與會同志的一致贊同。
毛澤東親自指揮紅軍主力出征山西
1936年1月上旬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后,為準備進軍山西,毛澤東下達了戰前動員令,要求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立即結束后方未完事務;甘泉城如果不能得手,第八十一師和第一團要撤下來,迅速準備新的軍事行動;第二十九軍的一個團擔任圍城,彭德懷應立令該團開赴甘泉,第七十八師和騎兵團要從北線立即南下,受方面軍直接指揮,執行新的作戰任務。1月17日,中共中央又在瓦窯堡召開了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等參加的政治局會議,進一步研究紅軍目前的行動方針、作戰計劃和中央軍委的組織問題。毛澤東說,1936年的2月至7月,陜北紅軍主力的軍事行動在山西,紅軍東渡黃河進入山西作戰的基本方針是穩扎穩打,背靠陜甘寧解放區,爭得對黃河渡口的控制權,使紅軍能夠來往自由。我們留在陜北的部隊要積極地擴大自己的力量,確保能夠擔當起保衛陜北的任務。主力紅軍在山西的發展,對陜北是極大的支持,我們要下大決心在山西建立根據地,做到山西與陜北根據地相互呼應。會議決定,中共中央政治局率紅軍主力行動,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等隨軍行動,周恩來、博古、鄧發在瓦窯堡組成中央局,周恩來任書記,主持后方工作,負責保衛陜北根據地的安全。
2月15日,在延長縣的古峪村,毛澤東在召開紅一方面軍團以上干部會議上作了進軍山西的戰前動員。17日,毛澤東指示,兩個兵團以綏德的溝口、清澗的河口為秘密渡河點;同時,他和張聞天要求中央局書記周恩來統一指揮后方部隊,在黃河西岸的七八個縣發動群眾,在東岸的七八個縣拆毀敵人的堡壘,爭取群眾,保持東西兩岸前后方運輸和渡河點的暢通。
20日夜,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林彪、聶榮臻先以小部隊從綏德的福祿坪發起佯攻,徐海東、程子華以小部隊從清澗的辛關發起佯攻,閻紅彥率領第八十一師第三營從馬花坪渡河,徐海東派一個營從社里渡河,彭德懷隨紅一軍團從溝口渡河。21日拂曉,毛澤東在黃河西岸的指揮所里的電話鈴響了,彭德懷報告說,渡河成功了,毛澤東興奮地笑了。21日夕陽西下的時候,毛澤東在警衛人員的護衛下,上了渡船,不多時便到了黃河東岸,隨即上了呂梁山的山間小道,到了義牒鎮,不久又到了群山環繞的張家畔村。
與此同時,劉志丹、宋任窮也按照中央的命令,率領紅二十八軍趁閻錫山的4個旅回援山西的機會,像秋風掃落葉一般,恢復了大片蘇區,鞏固了陜北根據地的東北地區,直接援助了毛澤東指揮的在山西作戰的紅軍主力。
就在這時,毛澤東要求紅一軍團在南線,紅十五軍團在北線,迅速擴大占領區域,擴大進攻聲勢,擴大政治宣傳,破壞閻錫山的統治基礎,積極爭取晉西民眾參加紅軍,要盡可能地多占領幾個縣城。
隨著戰線向前推進,毛澤東到了康城鎮。2月24日,毛澤東、張聞天、彭德懷等前進到了石樓西南的四江村。毛澤東說,山西的東西南北,北面是恒山,東北是五臺山,東面和東南面是太行山,西面是呂梁山,中間是中岳山,南面還有中條山,汾河流域人口稠密,這些大的山脈和河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啊。他說,我們井岡山人見了山就親嘛,共產黨人就是靠大山起家的,在山西,我們現在要繼續在大山脈上做文章,我們要像在井岡山上那樣干,這樣,中國抗日民族戰爭的路就寬了。這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這里召開會議,毛澤東明確提出把山西作為華北抗戰的戰略基地。他說,華北是全面對日作戰的戰場,我們經營山西,是對日作戰的重要步驟,目前紅軍主力以經營山西為主,也要準備在河北、山西、綏遠三省交界地帶開展有利形勢下的運動戰,目前我們在山西應采取分兵原則,三個集團軍要采取拉網式的普遍的游擊戰,在戰略上采取大膽的方針,在戰役上采取謹慎的方針,在山西有利的地形上要采取以多勝少,減少錯誤,求得不斷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我們自己則要積極地爭取群眾,迅速擴大紅軍。
毛澤東指揮紅軍從容跳出蔣重兵包圍
1936年3月上旬,在呂梁山區的民居中,毛澤東與張聞天、彭德懷多次商談各兵團的擴紅問題。他強調:“在10月前,全軍要擴大紅軍36000人,前方30000人,并要爭取超過這個數字,要在4個月內完成3個軍9個師27個團的編制,每團至少750人。地方紅軍3個月要完成4個軍的擴紅任務。”
4月1日,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正式提出了紅軍向華北發展的問題。他說,我們黨要從戰略上考慮經營山西的問題,這是我軍向華北進軍的基地,山西各抗日根據地經營得好壞,直接影響到華北敵后抗戰。他要求抗日先鋒軍以華北五省為作戰范圍,第一步,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西部,這一步已經勝利實現了。第二步,以經營山西為主,在這里臨時采取分兵原則,三個集團軍采取拉網式的普遍的游擊戰,在山區有利的地形上采取以多勝少,減少失誤,求得削弱敵人。我們自己則爭取群眾,擴大紅軍,把進軍華北的前哨陣地鞏固好、發展好。第三步,可以全部或一部進入綏遠或河北或河南或山東之一部,展開游擊戰。
毛澤東率領紅軍主力東渡黃河,進入山西,蔣介石便派中央軍一路5個師從潼關進入山西,要求張學良封鎖黃河,把紅軍堵在黃河以東,再分別圍殲各路紅軍主力于山西西部,要讓毛澤東回不去陜北。蔣介石和他的作戰廳都認為,這是十年不遇的好機會,一定要把紅軍消滅在呂梁山中。蔣介石調集了51個團的兵力,再加上東北軍和西北軍,對位于山西西部的紅軍主力進行重兵大包圍。
毛澤東最擅長調動敵人。這時,他看著地圖,考慮到蔣介石把能夠調動的部隊已經調到了山西,在陜西、甘肅留下了空隙,紅軍主力可以到這一帶去活動,以執行擴大蘇區、鍛煉紅軍、培養干部等任務。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彭德懷率領部隊揮師西進,在敵人最為薄弱的地區,突破了封鎖線,向西過了黃河,朝著敵人兵力空虛的陜甘方向向西,又向西。
毛澤東在部隊和中央機關先行撤走之后,還停留在黃河邊的一個山村里。5月2日這天,忽然槍聲大作,偵察人員來報,是敵人的兩個團的兵力包圍過來了,警衛連連長魏文建急忙催促毛主席趕快離開。毛澤東幽默地問,是商震,還是閻錫山給我毛澤東送行來了呀?魏文建回答說,據偵察員報告是閻錫山的部隊。魏文建焦急地催促道,主席,您快走,馬上要把窯洞上的天線撤下來了。毛澤東說,只來了兩個團,你就那么緊張,你手上不是還有槍嗎?魏文建說,不行啊,主席,我們只有兩個排。毛澤東鎮定地說,今天你魏文建就當一次長坂坡前的張翼德,把閻老西給我擋住,我還有幾份電報必須發出去,我看這樣,你去打仗,我去發報,給你兩個小時,你打兩個鐘頭,我到時候就自動撤退。魏文建回答一聲“是!”隨即指揮兩個排占領了附近三個山頭,打退了敵人的幾次沖鋒。兩個鐘頭過去了,魏文建回頭看去,發現窯洞上的天線已經撤了,毛主席和幾個警衛從窯洞里出來了,騎上了馬,正在向他招手致意呢。
魏文建率領部隊又堅持了半個小時,意在保障主席安全撤離。突然,在敵人的后面,又響起了槍聲,敵人紛紛敗退而去。魏文建站在山頭上納悶,心里在想,這是怎么啦。過了片刻,有人來報,是周恩來副主席率領部隊從敵人的側后打擊敵人,火力增援魏文建的警衛連,掩護毛主席安全撤離呢。
毛澤東平安地渡過了黃河,回到了陜北。這一次在山西,他完成了對山西敵人的一次火力偵察,也是他軍事戰略的一次重要實踐檢驗,這對他日后以山西為依托確定八路軍三個師的戰略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決策價值。
毛澤東謀劃主力奔赴山西抗日前線
1936年5月,毛澤東指揮紅軍主力開始西征,意在調動山西的國民黨中央軍,但這時山西在他的心目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以后又經歷了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安事變和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這時蔣介石在山西阻擋紅軍奔赴抗日最前線的勢頭明顯減弱了。1937年8月9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各單位負責人會議,在會上毛澤東告誡各大單位負責人,蔣介石包藏禍心,想利用紅軍改編的機會消滅我們。他們的陰謀是把紅軍全部送上前線,借日本人之手把紅軍消滅掉,所以我們必須分兵出動,不能集中。
在延安,毛澤東對山西全境、河北西部、綏遠南部、晉冀豫交界一帶的地形和東西南北道路進行了認真的研究。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確定了對日作戰主要采取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即對日寇采取側擊的戰略戰術,游擊隊不僅要在根據地作戰,還要到敵人的后方作戰,毛澤東強調游擊戰必須發動民眾。這次會議決定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書記,朱德、周恩來為副書記。
在部隊出動的問題上,毛澤東堅持先出動林彪和賀龍的兩個師,不出動或者晚出動第一二九師。他認為,對于部隊的很多問題,蔣介石還沒有答應;再則,還要看看兩個師出動后的情況再做決斷,一旦有事,第一二九師還可以作為戰略預備隊嘛。
8月25日,徐海東率領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四旅從陜西三原出發,奔赴華北抗日前線。8月31日,第一一五師主力進入山西北部的代縣;陳光率領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從韓城和芝川鎮東渡黃河,進抵五臺山。9月3日,賀龍率領第一二○師從陜西富平縣莊里鎮出征,進入晉西北。
9月6日,朱德、任弼時、左權、鄧小平與八路軍總部機關在大雨中從陜西三原的云陽鎮啟程,向東北方向,經三原、富平,走浦城、澄城,9月15日,進至韓城以南的芝川鎮,次日,人員上船,騾馬泅渡,八路軍總部順利地渡過了滔滔的黃河,進駐了山西的榮河鎮。在這段時間里,毛澤東在延安焦急地等待著紅軍過河部隊的消息。9月16日夜,中央軍委作戰一局報告,八路軍總部及機關都已經順利地渡過了黃河。聽到這一消息,毛澤東的精神為之一振,說,朱老總他們考慮很周全呀。
9月21日,根據毛澤東的多次叮囑,朱德和彭德懷馬上開會研究八路軍3個師的部署問題,他們決定,第一一五師的陳光旅和徐海東旅布控在晉東北的阜平附近,相機襲擊由靈丘向平型關西進或由淶源向平漢路南進之敵。第一二○師進入晉西北的神池地區。第一二九師進入山西后,到正太路以南在太行山脈做群眾工作。朱、彭部署完畢后,又將具體部署情況電告了毛澤東主席。毛澤東提醒八路軍總部的領導同志,一定要同時充分注意晉西北管涔山脈地區的部署與軍事準備。太行、太岳山脈之晉東南與呂梁山脈之晉西南,也要注意作相應的部署。毛澤東堅定地認為,八路軍的發展,離不開山西偏遠的山區,他看好山西這幾條很大的山脈,他深知,山西的深山大溝,不利于日本侵略軍的飛機、大炮、坦克,但有利于我軍開展游擊戰爭。
毛澤東對全面抗戰初期山西的國民黨軍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山西,國民黨的根本弱點是軍隊太雜,無主力軍;蔣介石、閻錫山在山西推行片面抗戰路線,不發動群眾,戰略部署是單純的軍事防御,北面的忻口靠不住,東面的娘子關也靠不住。毛澤東認為,華北大局的樞紐是恒山山脈和正太鐵路,山西對華北的抗戰極為重要,所以要把八路軍的主力和總部機關放在山西。這是他的一貫思想。
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考慮最多的還是紅軍的戰略戰術問題,他與張聞天等中央領導同志討論最多的也是這個問題。他認為,紅軍與日寇作戰,作戰對象變了,從實力對比上講,紅軍沒有山炮,迫擊炮也少得可憐,步槍非常落后,所以紅軍不能與日軍正面作戰,不能硬性攻打城鎮,必須是依傍山地兩翼或對日軍實施地面包圍,裝口袋,四面伏擊、側擊、腰斬尾擊等,我們應在這樣的戰略方針下進行分散作戰,開展游擊戰爭,不是大部隊集中作戰,因此八路軍不能在戰役戰術上受束縛,要利用小部隊靈活機動地消滅敵人。根據毛澤東的這個戰略構想,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成功地進行了平型關戰役。
1937年9月17日,毛澤東致電在汾河南岸西暢村的朱德總司令和到石家莊的周恩來、彭德懷以及3個師的6位主要八路軍將領,他說,八路軍是支隊的性質,如果部署得當,能在華北(主要是山西),使游擊戰爭起到決定作用。毛澤東指出,我們原來計劃八路軍主力北上恒山創建根據地的計劃已經不能實現了,如果還去恒山,我八路軍主力將全部處于敵人的戰略大迂回包圍之中。根據敵人的新的迂回戰略,我們也應適時地改變戰略。對此,他說,敵變我變。他作出了具體調整戰略部署的指示:朱、彭,第一一五師應根據新的情況在恒山南段的五臺山一帶活動,位于晉東北,以五臺山為重心,目前暫時在五臺山東側的靈丘、淶源,如果情況不利,可以逐漸南移至太行山山脈;賀龍指揮的第一二○師,在取得閻錫山同意的前提下,可轉至晉西北的管涔山脈一帶活動,位于晉西北,與陜北可以相互呼應,部分地承擔馳援、保衛陜甘寧邊區的任務,目前應以管涔山脈和呂梁山脈北段為活動區域,先暫時集結于忻縣,處于大同、太原的外翼,向外游擊,這樣可給進攻太原之日軍以有效的牽制;劉伯承指揮的第一二九師(尚未出動),出動后應位于晉南,以太岳山脈為活動區域,擇機進入呂梁山脈南段活動。這樣,八路軍才能在戰略上展開并處于機動和有利的地位。這是毛澤東為八路軍3個主力師繪制的第一張戰略藍圖。
隨后,毛澤東又在延安窯洞里抓緊部署我軍地方部隊開展游擊戰。他指示八路軍總部的前方領導和將領,在太原不久就要失守的情況下,山西地方黨目前應該以全力布置恒山、五臺山、管涔山三大山脈的游擊戰爭,重點應放在五臺山脈,在這里應設置軍政委員會一類的機關,立即普遍地開始組織地方支隊和群眾組織,在半個月內應該全部布置完畢,一切工作應以日寇占領太原的設想下為出發點。
10月21日,毛澤東給八路軍總部發出指示,林彪師不可過于向北,劉伯承師不可過于向東,總部宜移到正太路附近,不要被日軍隔斷,要在適當時南移。毛澤東說,我八路軍總部南移時,第一步,林彪第一一五師可用一個旅到汾河以西的呂梁山脈,另一個旅和師直屬隊應在太岳山脈夾河而陣,并可配合在太行山脈的劉伯承第一二九師作戰,八路軍總部第一步可以在汾河以東,只要不被隔斷就不怕,總部以確保安全為第一。在前線的八路軍總部朱德和彭德懷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對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并將部署的具體情況電告了毛澤東主席。
10月22日,毛澤東又有了一個新的重要的戰略設想:八路軍主力部隊應逐漸南移,同時應留一部分部隊在五臺山打游擊。他指示朱、彭:楊成武團應準備長時間獨立自主地活動于晉察冀的三省交界地區,還應從八路軍總部特務團選派一個最好的營,在這個營里配備能領導3000人以上的軍事政治干部,獨立自主地長期活動于五臺山山脈地區,與楊成武團相呼應,八路軍總部領導要給以他們明確的軍事政治綱領,對他們提供的軍事通信資材要夠兩年之用,再配備一個騎兵連;宋時輪團準備活動于長城以北的大同、雁北地區,東與楊成武團、南與第一二○師主力相呼應。這是對晉冀魯豫、晉察冀和晉綏抗日根據地的戰略謀劃,前線的朱、彭根據毛澤東的指示作了周密的部署,并將部署情況和遇到的問題隨時和毛澤東主席進行溝通。
10月23日,毛澤東給已經轉移到陽泉北部山區上社鎮的朱德等八路軍總部領導發出指示,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以山西為中心建立四大抗日游擊根據地的戰略設想。他說,我軍在山西開展游擊戰爭主要應處于敵之翼側及后方,我八路軍主力在山西應分為晉西北、晉東北、晉西南、晉東南四個區域,八路軍各部要以此為游擊根據地進入中心城市及交通要道,側擊敵人。毛澤東主席強調,我們開展游擊戰爭除軍事部署外,最重要的是要緊密地依靠鄉村的廣大人民群眾,才能奪取抗戰的最后勝利。這樣,我八路軍主力在以山西為主要依托建立晉冀魯豫、晉察冀和晉綏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意圖就基本成熟了。
為了配合八路軍主力在山西的軍事行動,同時為了防止日寇進犯陜甘寧邊區,阻止敵人隔斷黃河兩岸我軍之聯系,在黃河西岸,毛澤東主席部署了賀晉年、周球保、閻紅彥、陳先瑞、白志文、王兆相、尹國赤、文年生、張才千共9個團的紅軍部隊,使日軍西渡黃河的陰謀始終不能得逞。
稍后,毛澤東對我軍以山西為戰略依托、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作了一系列具體指導。11月5日,毛澤東電示八路軍總部朱、彭,不要靠近閻錫山、衛立煌,如果我們靠近他們,我們將沒有獨立自主的權力。8日,毛澤東發出太原失守后華北我軍軍事部署的指示。他指出,太原失守后,閻錫山將無力再過多干涉我山西八路軍之地方工作,所以八路軍將成為整個山西抗日游擊戰爭的主體。他要求朱、彭等,在山西積極發動群眾,擴大自己,征集給養,收編散兵,應照每師擴大3個團的方針,不靠國民黨發餉,要自己籌集供應。他告訴朱、彭,命令林彪不要在東邊戀戰,要讓徐海東旅以汾陽為中心,陳光旅以蒲縣為中心,命令第一二九師全師在晉東南,第一二○師在晉東北堅持長期游擊戰爭。9日,毛澤東致電八路軍總部,日寇要向山西內地各縣要點進攻,閻錫山的部隊在潰散,他已無主力可以調動,我軍在山西四大區根據地各部隊,要大部分盡可能地分散各地,以組織民眾武裝為第一要義,我軍在靠近鐵路公路地帶要先布兵,先工作,爾后逐步考慮部隊兵員安頓問題,希望在一個月內收到顯著的成績。11月13日,毛澤東再次致電朱、彭,八路軍要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之大部分農村,使之成為我黨之可靠的游擊根據地。要求各師要打幾個小勝仗。關于擴紅問題,毛澤東指出:“目前汾陽以東、介休以北雖已不可能,但汾陽以西以南,介休以南還是可能。”在日寇向山西腹地全面進攻的情況下,毛澤東作出了若干重大戰略部署及應對方針和極具操作性的辦法。至此,毛澤東在山西部署八路軍持久抗戰的藍圖已經開始卓有成效地實施,并形成了不斷向敵后敵人縱深發展之態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