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三賦粟裕指揮決斷權
作者:華小勇
(武警工程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講師)
新華網
來源: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文苑》
粟裕大將是我軍赫赫有名的常勝將軍,其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深得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贊許。特別是在人民解放戰爭中,粟裕指揮部隊連續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等一系列經典戰役的勝利,讓人們真正領略了這位軍事天才杰出的軍事指揮藝術。當然這些勝利的背后也蘊涵著黨中央和毛澤東對粟裕的高度信任與大膽任用。中國古代就有“將在軍,不從中制”的古訓,深諳中國古代文化的毛澤東自然清楚這一道理,因此,在戰爭期間多次賦予粟裕指揮決斷權。這些授權為粟裕指揮一系列戰役取得輝煌勝利創造了必要條件。
孟良崮戰役前夕,毛澤東電示粟裕:“當機決斷,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
1947年5月10日,顧祝同命令歐震、湯恩伯、王敬久3個兵團向莒縣、沂水至淄博一線推進。蔣介石的“急先鋒”湯恩伯不待歐震、王敬久兩兵團統一行動,就指揮第一兵團8個整編師向沂水、坦埠方向進攻。當天深夜,華野指揮部偵察得知,湯恩伯兵團的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先頭部隊已經進至河陽以北的苗家莊、界湖,有繼續進犯沂水模樣。這兩支部隊位于敵軍右翼,比較暴露。陳、粟當即決定,首先殲滅該敵于沂水、蘇村地區。他們一面下令參戰部隊向預定戰場開進,一面上報中央軍委。
但是,粟裕認為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并不是理想的打擊對象。這兩支部隊屬于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號稱“猴子軍”,打仗很狡猾,又比較頑強,同他們作戰難有俘獲,往往打成消耗仗。因此,作戰命令下達以后,粟裕一面指派專人給參戰部隊調配充足的彈藥,以保障參戰部隊用強大火力攻殲該敵;一面密切注視敵情的細微變化,尋找更加有利的戰機和最佳作戰方案。
5月11日,張靈甫的整編第七十四師從垛莊出發,經由孟良崮西麓,向坦埠以南華野第九縱隊陣地進攻。敵人的行動引起了粟裕的高度重視。當天晚上,華野技術偵查部門截獲湯恩伯限整編第七十四師于5月12日攻占坦埠的電令。粟裕根據從各個渠道得到的情報,查明了湯恩伯兵團的作戰部署:以整編第七十四師為中心,整編第二十五師、整編第八十三師為左右翼;又以整編第六十五師保障整編第二十五師側翼,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保障整編第八十三師側翼;限于12日(后改為14日)攻占坦埠。同時查明,王敬久兵團之第五軍、歐震兵團之整編第十一師等部已由萊蕪、新泰出動向東進犯。整編第七十四師與左右兩翼國民黨軍相距只有一至二日行程。
粟裕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有利戰機,立即提出了新的作戰方案:不打第七軍和整編第四十八師,改打中路強敵整編第七十四師。迅速就近調集幾個強有力的部隊,以“猛虎掏心”的戰法,以中央突破對付敵人的中央突破,從敵人戰斗隊形的中央契入,切斷對我威脅最大的中路先鋒整編第七十四師與其友鄰的聯系,將整編第七十四師全部干凈消滅掉。
粟裕這一新的設想,是在辯證分析敵我態勢及其發展趨勢、權衡兩種作戰方案的利弊得失的基礎上,得出的科學結論。然而,這也是一個既有取勝把握又有一定風險的決策。能否取得勝利,關鍵在于正確的決策和巧妙的指揮。粟裕認為,只要縝密部署,指揮上沒有失誤,就可以實現全殲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意圖。戰機稍縱即逝。粟裕立即把他的想法向陳毅匯報。陳毅當即表示贊同:“好!我們就是要有于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氣概!”陳、粟決定,以5個縱隊擔任總攻,4個縱隊阻擊援敵,殲滅整編第七十四師于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區,特種兵縱隊配屬主攻部隊作戰。同時將這一新的方案上報中央。5月12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粟裕的電報指示:“敵五軍、十一師、七十四師均已前進。你們須聚精會神選擇比較好打之一路,不失時機發起殲擊。究打何路最好,由你們當機決策,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1]
中央軍委授予陳、粟“當機決策”的權力,體現了毛澤東、中央軍委對陳毅、粟裕的充分信任。“我們不遙制”體現了毛澤東的指揮風格。熟悉中國歷史的毛澤東,深知“將在軍,不從中制”的道理,他主張在保證全軍指揮集中統一的前提下,給前線指揮員以臨機專斷的權力,反對遣將用兵而“遙制方略”、前線將領指揮作戰“咸聽成旨”的用兵“弊法”。這些都為爭取孟良崮戰役的勝利創造了必不可少的條件。最終,孟良崮戰役勝利結束,殲敵32000余人,徹底粉碎了敵統帥部“魯中決戰”的計劃,嚴重挫敗了敵人對山東的重點進攻。
豫東戰役中,毛澤東電示粟裕:“情況緊張時獨立處置,不要請示”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在河北省阜平縣城南莊舉行。在這次會議上采納了粟裕關于3個縱隊暫不過江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南莊決策”。中共中央決定把粟裕兵團渡江南進時間推遲4到8個月,給予他們在中原地區殲敵五六個到十一二個旅的作戰任務。5月21日和22日,毛澤東先后為中央起草給陳毅、粟裕和劉伯承、鄧小平的電報,進一步明確了此次作戰的任務、參戰部隊和指揮關系。電報指出:“以殲滅五軍為夏季作戰之中心目標”;“陳毅不參加此次作戰”,“粟裕全權指揮一、三、四、六、八及十一縱之作戰,并指揮許(世友)、譚(震林)在津浦線上之配合作戰”;“各方協調粟兵團殲滅五軍”。“望本此方針,部署一切。”
粟裕密切注視著中原戰場動向,籌謀即將開始的戰略行動。在他面前,展開的是一幅中原戰場敵我態勢圖。在中原戰場上,國民黨軍集結有25個整編師(軍)57個旅(師)。其中13個整編師30個旅擔任重要點線的守備,控制著鄭州、開封、徐州、蚌埠、信陽、商丘等城市,以及隴海路東段、津浦路和平漢路南段交通線。另外12個整編師27個旅和4個快速縱隊編成4個兵團,執行機動作戰任務,邱清泉兵團在魯西南,胡璉兵團在駐馬店,孫元良兵團在鄭州,張軫兵團在南陽。人民解放軍在中原戰場上共有13個野戰縱隊以及各個軍區的地方部隊。其中,劉鄧指揮的中野4個縱隊和暫歸劉鄧指揮的華野第十縱隊,分布在大別山、桐柏山地區;粟裕指揮的8個縱隊,第一、四、六和兩廣、特種兵縱隊在濮陽地區,第三、八縱隊在許昌、襄城地區,中野第十一縱隊在豫皖蘇地區,兵力尚未集中。
根據中央軍委賦予的作戰任務,粟裕首先認真地考慮在魯西南地區殲滅第五軍的作戰方案,認為殲滅第五軍雖然具有一定有利條件,但不利因素較多,主要是我軍兵力尚未集中,打援兵力不足,又是背水作戰,地形對我不利,不能穩操勝券,釣第五軍這條大魚并不是理想的作戰方案。這時又得到開封守軍兵力薄弱的重要情報。因此設計了一個“先打開封,后殲援敵”的作戰方案。但是,他考慮到中央軍委已經明確規定以殲滅第五軍為夏季作戰的中心目標,朱德總司令又親自作了動員,不宜強調打第五軍的不利,而把“先打開封,后殲援敵”作為腹案,沒有上報下達。但在作戰部署上是預有準備的。5月23日,粟裕作出了在魯西南殲滅整編第五軍的部署:命第三縱隊何以祥部和第八縱隊王建安部,由許昌地區向濮陽方向轉移,吸引邱清泉部南下,又以第一、四、六縱隊、兩廣縱隊、特種兵縱隊自張秋鎮、范縣之間南渡黃河,進抵定陶、成武地區,再引邱清泉回頭北上。由第三、八縱隊、中原第十一縱隊尾敵北進,各路夾擊殲滅之。他設想:如果殲滅第五軍的條件成熟,即南北夾擊其于魯西南地區;如果殲滅第五軍的條件不成熟,也可造成敵人的錯覺,使敵人誤以為我軍要在魯西南與其決戰,我軍即可對開封之敵實行出其不意的攻擊。
果如粟裕所料,敵人跟著粟裕的指揮棒頻繁調動:華野第三、第八兩個縱隊向淮陽開進,邱清泉的第五軍即南下截擊;華野第一、第四、第六和兩廣、特種兵縱隊渡河南下,國民黨統帥部急令第五軍主力和整編第七十五師北返,并且增調3個整編師加1個旅到魯西南地區,企圖與華野渡河南下部隊決戰。此時魯西南地區蔣軍兵力集中,隊形密集,不易分割;華野兵力不足,地形不利,前有重兵,左有運河,右有黃河,形勢嚴峻。但是,華野第三、第八兩縱隊已經進至離開封只有1日行程的通許、睢縣、杞縣地區。戰場情況變化表明,打第五軍的條件尚未具備,打開封的時機卻已到來。已有成竹在胸的粟裕當機立斷,把戰場由魯西南轉向豫東,實行“先打開封,后打援敵”的作戰方案。6月16日,粟裕將作戰方案上報中央軍委和中原軍區。次日,粟裕收到了中央軍委的來電:“完全同意銑午電部署,這是目前情況下的正確方針。”并特別指示:“情況緊張時,獨立處置,不要請示。”[2]
“獨立處置,不要請示”,這是毛澤東給粟裕一柄尚方寶劍。這樣,粟裕果斷地實施了“先打開封,后打援敵”的作戰方案。開封之戰,全殲守敵3萬人,并在阻援方向殲敵1萬人,共殲敵4萬余人,取得了豫東戰役第一階段的勝利,成為整個豫東戰役的轉折點。
淮海戰役中,毛澤東授權粟裕:“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
濟南戰役激戰正酣,9月24日,粟裕向中央建議發起淮海戰役。中央軍委經過一天慎重考慮,回電表示:“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隨后,粟裕加緊進行淮海戰役的各項準備。1948年10月下旬,淮海戰役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10月23日,粟裕與譚震林、陳士榘、張震一起,發出淮海戰役預備命令,決定集中華野全軍兵力,與中原野戰軍主力密切配合,首先殲滅黃伯韜兵團,并求殲馮治安一部或大部,爾后視情況發展進擊淮陰、淮安、高郵、寶應及新安鎮、海州,或再殲由徐州東援之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一部或大部,乘勝擴張戰果,西進津浦,南逼長江,打爛蔣介石的防御體系,迫使敵人完全轉入防御。
預備命令發出以后,華野全軍立即進入緊張的戰前準備。粟裕密切注視戰場態勢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作戰部署。10月28日,粟裕與饒漱石、譚震林聯名向中央軍委和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報告調整后的作戰計劃: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運(河)東作戰以殲滅黃伯韜兵團為主”,同時在運河以西“造成我南北聚殲李(彌)兵團、攻略徐州之態勢”。戰役發起時間,運河以西各部為11月7日晚,運河以東各部為11月8日晚。10月30日,中央軍委復電指示:“計劃與部署甚好,望即照此施行。只有一點,分為虞、齊兩晚發起作戰,是否有使黃兵團聞聲警覺于齊日白天你們尚未接近該敵時迅速收縮集結之虞,似不如同時于虞晚或齊晚各處一齊動作,使各處之敵同時受攻,同時認為自己處于危險境地,互相不能照顧,要在兩三天后才能查明我之主攻方向。”粟裕于10月31日發出給軍委并陳毅、鄧小平、華東局、中原局的電報,報告他已經到達前線,“淮海戰役當遵命于十一月八日晚同時發起戰斗”。
此時,蔣介石集團也加緊策劃“徐蚌會戰”。11月3日,蔣介石派國防部第三廳副廳長許朗軒攜帶“徐蚌會戰”計劃到葫蘆島見杜聿明,督促杜聿明到徐州上任。11月4日,又派他的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具體部署“徐蚌會戰”。顧祝同拍板定案,放棄海州、連云港,固守徐州,集結兵力于津浦路徐蚌段,作攻勢防御。
華野指揮機關很快就偵察得知蔣軍動向,判斷蔣軍有“集中兵力固守徐州及徐海段、徐蚌段,以阻我南下攻勢,掩護其加強江防及江南后方部署”。11月6日又發現駐守海州的第四十四軍有西撤新安鎮并歸黃兵團指揮的動向,在馮治安部的共產黨員何基灃、張克俠在發動起義上“行動要求更趨積極”。形勢的發展表明,淮海戰役的發起時間宜早不宜遲。粟裕當機立斷,決定把淮海戰役的發起時間提前兩天,即由11月8日晚改為11月6日夜間發起攻擊。當天戌時(19—21時),就把作戰部署上報中央軍委和陳毅、鄧小平并饒漱石、康生、張云逸、舒同、劉伯承、鄧子恢、李達,同時下令部隊執行。11月7日,粟裕收到中央軍委的復電:“完全同意魚(6日)戌電所述攻擊部署,望你們堅決執行。非有特別重大變化,不要改變計劃,愈堅決愈能勝利。在此方針下,由你們機斷專行,不要事事請示,但將戰況及意見每日或每兩日或每三日報告一次。”[3]
正是由于粟裕的“機斷專行”,為我軍贏得了寶貴的兩天時間!這兩天時間,打亂了敵人的作戰部署,創造了分割包圍黃伯韜兵團的有利戰機。同時,成功地組織指導了何基灃、張克俠的起義,促成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作戰的勝利,奠定了整個淮海戰役勝利的基礎。
縱觀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對粟裕的三次授權,凸現出軍事統帥毛澤東高超的軍事指導藝術。正如粟裕在其回憶錄中所說:“他(毛澤東)總是既通觀和掌握戰爭全局,又處處從戰場實際出發。他十分重視戰場指揮員的意見,給予應有的機動權和自主權,充分發揮戰場指揮員的能動作用。”“把我軍的高度集中統一和充分發揮戰區指揮員的主觀能動作用最好地結合起來。這是我軍得以克敵制勝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我軍指揮關系的優良傳統,是我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本質的生動體現。”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軍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70
[2]毛澤東年譜.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316
[3]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五卷[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7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55fe3e0102e27e.html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