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偉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毛澤東關于動員群眾、武裝群眾的思想,形成于他早期的革命實踐。1927年初,毛澤東在湖南中部農村對農民運動進行了一次調查。這次調查使毛澤東對一個問題的思索漸漸地明晰起來: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以武裝的革命對付武裝的反革命";要進行"武裝的革命",就必須"推翻地方武裝,建立農民武裝",實行工農武裝割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毛澤東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人民武裝的建設和運用上,并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思想。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不僅堅決反對那種"一枝槍也要集中到紅軍","只要主力紅軍,不要群眾武裝"的錯誤思想和做法,而且把武裝群眾規定為紅軍的任務,要求"紅軍除了打仗消滅敵人之外,還要負擔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井岡山根據地建立群眾武裝的工作如火如荼,農民自衛軍、梭鏢隊、赤衛隊、童子軍、少先隊等各種形式的民兵組織如雨后春筍迅速成長。從1927年到1937年,在10多個蘇區紅色根據地中,民兵一度發展到300萬人,是當時紅軍兵力的10倍,成為中國共產黨開展第二次土地革命戰爭的重要力量。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成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中國民兵的大發展時期。據統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參戰民兵超過174萬人,共作戰29.6萬多次,共殲日偽軍10.6萬多人,繳獲各種輕重武器數以萬計。毛澤東因此而總結道:"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還由于有人民自衛軍和民兵這樣廣大的群眾武裝組織,和它一道配合作戰。""沒有這些群眾武裝的配合,要戰勝敵人是不可能的。"在解放戰爭中,各解放區始終按照黨中央、毛主席關于"我軍人力資源是民兵,保衛鄉村也是民兵,必須迅速擴大民兵組織"的指示,大力發展群眾武裝。到解放戰爭后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兵隊伍已發展到550多萬人。廣大民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保衛后方,發展生產,在三年解放戰爭這個廣闊的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兵隊伍是一支偉大的戰略力量。
1950年的北京金秋,全國有43名民兵代表,被黨和國家授予全國戰斗英雄稱號。也正是在這一年,毛澤東告誡全黨:"在帝國主義存在的條件下,民兵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人民抵御外來侵略、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統一的斗爭中,仍然要加強民兵建設,堅持人民戰爭。在毛澤東關于民兵建設的思想指引下,經過全面整頓的中國民兵到1953年前后已發展到4000多萬人,約占當時中國農村人口的7%~9%。1958年,美國在中國臺灣海峽制造緊張局勢,揚言美國海軍隨時準備在中國大陸登陸。毛澤東針鋒相對地指出:"帝國主義者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這樣在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時候,就會使他們寸步難行。"在此后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全國就迅速組建了為數眾多的民兵師、團。1958年國慶,當首都民兵師通過天安門廣場時,毛澤東對站在身邊的赫魯曉夫說,我們有一億民兵。赫魯曉夫聽后非常震驚。實際上,到這年的年底,中國民兵已發展為包括5000多個師、4000多個團,總人數為2.2億的全民性武裝組織。1961年,經過調整的民兵數量雖然減少了幾千萬人,但仍有1億多人。如此眾多的中國民兵,成為中國國防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任何企圖來犯者都有不容低估的震懾作用。當世界面臨美國核訛詐的時候,英國名將蒙哥馬利1958年來中國并參觀了中國民兵的軍事表演后說,戰爭光靠原子彈解決不了勝負問題,誰要想入侵中國,碰到了中國的民兵,是進得去、出不來的。當時美國駐臺灣軍事顧問團也不得不承認,中共是打游擊的專家,現在民兵遍地,如果美國和中共一旦作戰,登上了中國大陸,就等于陷入了泥沼,寸步難行。事實也正是如此。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147萬民兵參加了志愿軍,有81萬民兵參戰支前,其中隨軍入朝支前的民兵有21萬人。毛澤東曾指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主要因為我們的戰爭是人民戰爭。"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在歷次邊境自衛還擊作戰中,數以萬計的民兵參戰支前,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次又一次地給來犯者以沉重的打擊。
民兵制度真正是一個頂好的制度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民兵制度。對于民兵制度,毛澤東曾這樣說到:"抗日自衛軍制度,是抗日戰爭中使全體人民軍事化的一種優良制度,游擊隊有了他們得到大大的助力;正規軍有了他們得到兵力的補充,真正是一個頂好的人民抗日制度。"這段話代表了毛澤東對于民兵制度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評價。
民兵制度是組織和武裝群眾的重要形式。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指出:"民兵如沒有組織,是不能表現其抗日力量的。""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那么,采取何種形式才能把民眾組織起來,并發揮民眾在戰爭中的偉大作用呢?那就是建立民兵性質的群眾武裝組織。
中國革命的實踐證明,民兵制度是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從政權建設的需要建立和發展民兵制度,是毛澤東重視民兵制度建設的原因之一。早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就曾根據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指出,不能等待群眾覺悟了,革命的力量形成了,再來建立革命政權,而應首先建立革命政權,并在此同時建立群眾武裝,以保衛和鞏固革命政權。為此,蘇區各級政府都編設了軍事部,專門負責人民武裝力量建設和使用。在解放戰爭初期的土地改革運動中,廣大民兵成了帶領群眾向地主斗爭的骨干力量,群眾稱民兵是貧苦農民的"臺柱子"。在解放初期,各地區紛紛組織自衛隊、保家隊等群眾武裝,實行聯防抗匪,有力地保衛了新生人民政權。1951年以后,由于義務兵役制和預備役制度的實行,民兵建設曾受到一些影響。對此,黨中央在1954年8月作出的《關于民兵工作的指示》中重申:"民兵制度必須保留,絕不能取消,而從鞏固農村治安的意義上來說,還必須適當加強。因實行義務兵役制或認為天下太平無事,而取消民兵或放松對民兵的領導,都是錯誤的。"1964年,毛澤東在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強調指出,地方黨委要管軍事、管民兵,不能只管文不管武,只管錢不管槍。為使民兵制度成為政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的領導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黨統一領導下的,地方黨委、政府和軍事系統對民兵工作實行雙重領導"的制度。這一制度的實行,不僅成為民兵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而且有力地加強了民兵建設,并保證民兵建設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正規部隊、地方部隊和民兵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早在毛澤東領導創建中央蘇區的時候就基本形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加以確立和完善,后又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建設的基本模式。三結合武裝力量體制是實施人民戰爭戰略戰術的基礎,同時又是發展壯大人民軍隊的重要保證。許多戰績卓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師、團都是由成建制的民兵組建起來的。
"民兵工作要做到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
1962年6月19日,廣州軍區領導向前來視察的毛澤東匯報工作。當談到戰備工作和民兵工作還不夠落實時,毛澤東指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民兵工作"三落實"是毛澤東對民兵工作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的高度概括,也是毛澤東關于民兵建設的一貫思想,由此成為毛澤東民兵建設思想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毛澤東在同武漢軍區領導同志座談時,又進一步闡述了民兵工作"三落實"的內容。他說,民兵組織一定要搞好,班、排、連、營編組好,要有強的干部;民兵在政治上一定要可靠,特別是基干民兵;要搞些訓練。一有情況,能吆喝攏來。以后,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大區第一書記的一次會議上談到軍事問題時再次指出:要把民兵工作好好整頓一下,一個組織,一個政治,一個軍事。組織,就是有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有戰士,有班長,有排,有連,要有兵有官。政治,就是要做政治工作,有政治部,有政委,有教導員,有指導員,做人的工作。
1964年,在全軍興起大比武活動的同時,民兵的軍事比武活動也搞得有聲有色。這年的6月,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由北京軍區和濟南軍區在北京組織的部隊和民兵軍事匯報表演。當看完了山東民兵代表的射擊表演后,毛澤東非常高興,高度評價了民兵的軍事技能。1969年,鑒于當時的國際和周邊形勢,毛澤東發出了"要準備打仗"的號召,并反復強調:打起仗來,還是要靠人民戰爭,靠民兵,要加強民兵的軍事訓練。并明確指出,戰時"要組建地方部隊,小縣一個營、中縣兩個營、大縣一個團"。中央軍委為貫徹毛澤東的指示,于1970年8月召開了全軍民兵工作座談會,對加強民兵建設和民兵戰備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遵照中央軍委的部署,認真做好戰時組建地方部隊的準備,以縣為單位組建了民兵獨立營、團。1973年后在民兵獨立營、團的基礎上,全國多數縣建立了民兵武裝基干團。多年來,在毛澤東關于民兵工作"三落實"指示的指引下,各級人武部門廣泛深入地開展民兵工作"三落實"活動,促進了民兵建設的全面發展。時至今日,民兵工作"三落實",仍然是指導民兵工作的重要方針和檢驗民兵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這是毛澤東為中國女民兵的題照,也是對他親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這支偉大的戰略力量-中國民兵的由衷贊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