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張懷英---呼喚為官之道、政治責任感及人倫良知的回歸
張懷英走得無奈,無奈的張懷英走了,給人們留下了無盡的悲哀。悲哀什么?一個為了信念奮斗了一生的人,被剝奪了信念;一生只會做官的人,走的時候卻被罷免了官位;四大文明古國稱著于世,可浮躁的時尚卻無法容忍文化的頑強!凡此種種,居然濃縮于一人之身,便是此文的初衷啊。
做人的可貴在于承擔責任。抗日戰爭,民族危亡,16歲的張懷英腰身稚嫩,卻投身抗戰,在日軍殘暴的血腥中,敢于沙場效命刺刀見紅,有種;烽火硝煙里,武委會主任、區委書記那可是日軍拿大洋買人頭的差事,好樣的!再看接下來的年齡數字,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歲任區武委會主任,22歲任區委書記,27歲任縣委書記,49歲任地委書記兼專員、軍分區第一政委。如此人生,可謂輝煌;如此人生,令人景仰。這是為什么?因為張懷英有著一個那個時代一個中國人應有的良心—絕不做亡國奴,決心抗擊侵略者;他肩負起了那個時代一個中國人應盡的責任--民族的重任,國家的重任!
天降大任與斯人,斯人獨擎大旗于百萬軍中!中國共產黨建立了新的政權,新中國面臨著艱巨的局面—如何養活嗷嗷待哺的幾億人民。農業成了共和國最為艱巨的行業,縣委書記的責任無異于攻堅戰里的尖兵。在農業條件極為艱苦的山區,在微不足道的北方小縣,張懷英出任昔陽縣委書記,開始上演他那有聲有色頗富傳奇的從政經歷。
1958年,張懷英在黨的八屆二次代表大會、全國文化局長會議及全國作家會議上,介紹了昔陽縣委領導群眾開展文化教育工作的經驗,他創建了國務院命名的全國第一個文化縣。農民掃盲、農民讀書、農民自編自演節目的多種活動在農村非常受歡迎,成為當時全國最有影響的文化特色縣。
1960年張懷英系統地總結了昔陽縣、鄉、大隊、生產隊四級干部參加生產勞動,領導生產的經驗,并對這一措施做出了注解:干部不參加生產勞動就不能及時了解群眾的心理狀態,就做不好政治思想工作;干部不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就會增加補貼工,就會增加農民負擔,就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大家的生產積極性;干部不參加勞動,就會變壞。1962年冬季,毛主席批轉了昔陽縣四級干部參加生產勞動的經驗,毛主席還在全國縣委書記大會上講:“昔陽縣的土質不好,可生產上來了,為什么呢?就是干部參加勞動帶起來了。《紅樓夢》里賈家是怎樣敗下來的?就是因為他們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劃者無一。”毛主席還說:“干部不參加勞動就會變成國民黨的保甲長。”
1974年張懷英臨危受命,出任壽陽縣委書記,他主導制定排除派性干擾,穩定謀求發展的決策,兩年之內就讓壽陽縣糧食總產量由原來年產9000萬斤猛增到1975年的2.5億斤,1975年曾售糧1億多斤。鄧小平在這年9月份召開的“全農”會議上說:“壽陽這個地方我去過,過去和昔陽一樣窮得不得了,兩年翻番了不得呀!”
1975年張懷英擔任運城地區地委書記。運城全區當時共有400多萬人口,929萬畝耕地,守著黃河仍然十分缺水,當時水澆地只有200多萬畝。他上任后,面臨文革動亂后的巨大政治壓力和經濟困境,全區財政虧空,國家每年補貼幾百萬元,尤其是幾百萬人口缺糧缺水的問題,他又像在昔陽那樣深入基層,調查民情,聯系實際做出了一系列改變運城面貌的決定。張懷英力倡引黃河之水解決水荒的工程,他經常吃住在工棚,4年多中沒休息過一個假日,與河東人民一起奮戰建成了5354華里的引黃干渠,實現了糧棉大豐收,創歷史最高水平年。原國家水利部部長錢正英視察引黃工程后說:“真是沒有見過的高速度。”永濟、萬榮縣農民李五牛、王忠民等說:“張懷英同志是運城歷任地委書記中第一個帶領我們擺脫了缺水之苦的地委書記。”
如果說,一個被國家主席、總理和部長表演稱贊的領導干部,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是莫大的驕傲和巨大的政治資本;而一個在運城的大地上被老百姓敬佩和頌揚的領導干部,那就要說是一個傳奇了。運城歷史為河東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文明傳承悠久。沒有創造業績,沒有文化功底的領導干部在這里呆不住,要想得到認可,那要你做出成就來,如果你想得到老百姓的口碑,那可就付出的多了!(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