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臺酒與志愿軍
不醉翁
·
2010-05-30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看到這個標題,有人會聯(lián)想到,當年,中國人民志愿軍從朝鮮戰(zhàn)場凱旋歸來,周恩來總理用茅臺酒款待志愿軍將士。總理豪情萬丈,“要請大家喝慶功酒,要動真格的,喝我國的名酒,貴州茅臺!”我認為,這恐怕是史上最牛的請客詞了。
本文標題中所提的,卻是互不不相干的兩件事。
其一,孔慶東近日博文有下面一段:
《文史參考》第10期發(fā)表丁東先生寫的《王洪文喝茅臺》是今天的年輕人都不知道的故事,當年揭批四人幫時,此乃王洪文的罪狀之一也。王洪文本是一個上海工人,當了中央副主席之后,不再粗茶淡飯,開始追求享受。他愛喝茅臺,可是一瓶茅臺要六七塊錢,他的月工資只有68元,喝不起。當時人民大會堂每回國宴后,把瓶中剩下的茅臺倒在一起,湊成一瓶就賣一兩塊錢。王洪文看準這個便宜,就厚著臉皮去買,其他的領(lǐng)導干部知道后,很有意見。這在今天看來,簡直是芝麻粒大的事情,現(xiàn)在的一個科長,也不會喝別人剩下的茅臺呀。但是在孔和尚看來,這就是工人階級腐敗的開始。腐敗都是從占小便宜起步的。毛澤東時代,固然比今天廉潔百倍,但絕對不是遍地圣人。沒有監(jiān)督和良好的自我修養(yǎng),腐敗就要每日每時發(fā)生。
孔慶東這樣看此事,可謂高瞻遠矚。
在我等普通人看來,此事可以作為干部廉潔的典型,值得公仆們大加學習,你看人家堂堂黨的副主席,想喝茅臺,沒人送,買不起(月工資不夠10瓶),只好買宴會剩下的茅臺(肯定不止他一個人買),分明是節(jié)儉和公私分明的典型。現(xiàn)在的公務(wù)酒席散后,能夠打包不浪費已經(jīng)算是夠節(jié)儉了,沒聽說打包還要個人付費。從這個角度看,這不是廉潔的典型嗎?現(xiàn)在哪里找的到這么廉潔的公務(wù)員呢?
其二,“志愿軍”名稱的來歷。
“志愿軍”名稱的來歷,有這么一說,有鼻子有眼,似乎作者親歷:
最初,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曾想以“支援軍”名義,出兵援助朝鮮。在征求民主黨派意見時(毛澤東說:“民主人士閱歷多,可多聽聽他們的意見”),黃炎培向毛澤東、周恩來提出:“自古道出師有名,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仗就不好打。”周恩來說:“我們叫支援軍,支援朝鮮人民嘛。”黃炎培說:“支援軍那是派出去的。誰派出去支援?國家嗎? 那不等于是向美國宣戰(zhàn)嗎?不如用‘志愿軍’的名義,可以更準確的表達軍隊的非政府性質(zhì),這是中國人民志愿組成的軍隊!” 周恩來說:“對,世界上有許多志愿軍的先例,馬德里保衛(wèi)戰(zhàn)就有各國的志愿兵。”毛澤東聽后說道:“有道理!我們不是跟美國宣戰(zhàn),不是國與國的宣戰(zhàn),是人民志愿幫助朝鮮人民的,這是民間的事。”毛澤東說著,拿起筆來將“支援”兩字改寫成“志愿”。
當初看到此說,感覺有些不對,難道這兩位有大半生征戰(zhàn)經(jīng)歷的政治家、軍事家如此弱智?就算黃炎培閱歷多,但在政治、軍事方面肯定不及毛、周。
后來讀了《抗美援朝四大謎團》一文,其中一個迷團就是“志愿軍”名稱的來歷,作者以有力證據(jù)否定了這一傳說。
……當然,毛澤東可能征求過民主人士的意見,黃炎培也可能提出過此種建議。但出兵抗美援朝采用“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名稱,絕不是作出出兵決策前或之后由于黃炎培的建議才確定的。
1950年7月7日,鑒于美國大規(guī)模武裝侵略朝鮮,將會威脅中國東北的安全,周恩來副主席根據(jù)毛澤東主席的指示,主持召開研究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第一次國防會議。會后,周恩來副主席和聶榮臻代總參謀長各組織整理了一份內(nèi)容相同的會議討論情況給毛澤東主席的報告。周恩來組織整理的報告在后勤準備一項中明確指出,必要時邊防軍將來一旦赴朝參戰(zhàn),“部隊均改穿志愿軍服裝,使用志愿軍旗幟”(筆者看到的這個報告是打印件);聶榮臻組織整理的報告在邊防軍指揮機構(gòu)一項中,使用的是“支援軍”一詞,在后勤準備一項中說部隊一旦赴朝作戰(zhàn)時“改穿朝鮮軍裝”。
此前,7月2日,周恩來通過蘇聯(lián)駐華大使羅申轉(zhuǎn)告斯大林,中國準備在東北集結(jié)3個軍,以便必要時支援朝鮮人民軍作戰(zhàn)。斯大林于7月5日通過羅申轉(zhuǎn)告周恩來:“我們認為,在敵人越過三八線時,集中9個中國師于中朝邊境以便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是正確的。我們將盡力為這些部隊提供空中掩護。”斯大林這里就使用了“志愿軍”的名稱。
8月上旬,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朝鮮局勢時,毛澤東主席曾說,對于朝鮮,我們是要幫助的,要以志愿軍的形式進行幫助。
8月13日,東北軍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在邊防軍軍事會議的報告中,講到邊防軍將來可能到朝鮮作戰(zhàn)時說:“到朝鮮去是以志愿軍的名義出現(xiàn),穿朝鮮服裝,用朝鮮番號,打朝鮮人民軍的旗幟,主要干部改用朝鮮名字。這樣處置,可以使朝鮮人民喜歡,又很策略。”(作者看到的這個報告是原件復印件)
9月以后,在邊防軍部隊中已陸續(xù)公開進行了可能到朝鮮作戰(zhàn)的動員,“志愿軍”一詞不但出現(xiàn)在各軍師團辦的小報上,而且出現(xiàn)在許多連隊的墻報上。
此外,10月1日斯大林在接到金日成、樸憲永聯(lián)名請求蘇聯(lián)直接出兵援助的求援信后,給蘇聯(lián)駐中國大使轉(zhuǎn)毛澤東或周恩來的電報中建議中國出動軍隊援助朝鮮,并說“中國部隊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現(xiàn)”。這里用了“志愿者”。10月2日,毛澤東起草致斯大林但沒有發(fā)出的電報正文第一句就說,“我們決定用志愿軍名義派一部分部隊至朝鮮境內(nèi)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zhàn)”。而此時中共中央尚未開會研究出兵抗美援朝問題,中共中央最高決策層尚未研究,毛澤東恐不會就這個問題去征求民主人士意見。
據(jù)此看來,赴朝鮮作戰(zhàn)時使用“志愿軍”的名稱,至少是在7月7日討論組建東北邊防軍的國防會議上就是明確的,7月7日討論組建邊防軍,只是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在戰(zhàn)略上未雨綢繆的準備,還不是決策出兵,因此,毛澤東這時更不會去征求民主人士的意見。至于聶榮臻在7月7日報告中使用“支援軍”一詞,可能是對“志愿軍”一詞的音同字誤,并且這個報告是中央軍委作戰(zhàn)部整理的。10月8日,毛澤東簽署的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命令,也是中央軍委作戰(zhàn)部起草的。有的著述說的毛澤東聽了黃炎培的建議,將“支援軍”改為“志愿軍”就是指這份電報。
本人妄加猜測一下,中央軍委作戰(zhàn)部可能在長期戰(zhàn)爭中習慣使用“支援”一詞了,一時短路,忽視了這是事關(guān)國際政治的大問題。
通過歷史的細節(jié),可以以小見大,揭示歷史真實面目。以此看來,某些人在處理歷史細節(jié)上,不是不說,就是胡說,是出于什么目的?
注:配圖來自網(wǎng)絡(luò)無版權(quán)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