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晚年一直不提當年自己跟毛澤東的爭執,他對毛澤東的評價,往往出乎于采訪者的預料。
他說毛澤東的功勞最大,所以才有可能會犯最大的錯誤。沒有那個功勞,誰也搞不了文化大革命。
也有人當面夸梁漱溟是硬骨頭、有骨氣。他自己并不這么認為,他從來沒有說過自己很有骨氣。
在他一生最后的歲月里,梁漱溟始終對“否定文革第一人”“中國的脊梁”“最后的儒家”這些稱呼敬而遠之。他說:知識分子有學術中人,有問題中人;他自己恰恰是一個問題中人。自己一生所做的不過是獨立思考、表里如一而已。
八三年的時候,他去了一趟韶山。站在毛澤東的舊居面前,梁漱溟突然感悟到是自己首先沒有一種首先讓別人批評的“雅量”;沒有站在國家一窮二白的高度,全盤布局的“雅量”,而在大庭廣眾之上,再三用話語“逼迫”毛澤東“自我批評”,也太目中無人、意氣用事了。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領袖,也是一個吃五谷雜糧的有血有肉的漢子。自己是“士可殺不可辱”。站在一個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自己咄咄逼人的話語,是不是也帶有一種挑釁呢?毛澤東能在自己頂撞的情況下,同意自己一再發表不同意見,還是有很大的雅量的。梁漱溟主動對陪同人員談起當年和毛澤東爭論的事情說:“當時是我的態度不好,說話不講場合,使他很為難。我更不應該傷了他的感情。這是我的不對;他的話與事實不大符合,我的言語也是與事實有很大的不符合之處的,這些在爭吵時都是難免的,可以理解的,沒有什么的——”
說到這里時,他傷心不已,眼圈兒都紅了,他掏出手絹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又說:“由于我的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全不顧毛主席作為領袖任務的面子,當中與他頂撞,促使他在氣頭上說了若干過頭的話。如果說他當時是意氣用事、言語失控,那么也是我的頂撞在先,才有毛主席對我的嚴厲批評在后。這件事要是發生在蔣介石身上,他低下的特務早就叫梁漱溟拿人頭來了。”
他最后感嘆著說:“毛主席的思想確實是博大精深,是可學不可及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