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標準件折射出的中國航空發展歷程
秦川雨
說到標準件以及標準,筆者曾經作為生產一線的工人有過這樣的感受,地面設備、試驗設備經常會用到大量的不同用途和門類的標準件,有GB-68(68年頒布的國標,以下以類似)、GB-78、GB-87,這些都是以年代標準區別的,并行的還有HB(航標),后來還有很多新的標準,再后來又有一些其他行業的標準件使用,再后來研制ARJ工裝的時候,標準更顯雜亂,有歐洲標準、美標甚至俄制。
個人的理解,標準件以及標準的制定,與一個國家材料工業、工藝水平、科技進步程度、戰略決策等關系生產力的因素有著直接的關系,舉個簡單例子,假如電線桿子之間的距離是50米的話,那么這個標準就與電線材料的電導率、強度等主要因素有關,而這些主要因素又與我國當時的輸電線方式、材料制造水平有關,而這些很基礎的標準數據又需要大量的實踐得出,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標準的制定,事關國家的國力與戰略決策?! ?/p>
再看看我們的標準件,GB68已很少采用,其實早該廢止了,從這個標準涉及的航空地面設備標準件來外形來看,粗大、笨重,但結實耐用,1968年的前的生產實踐正是以手工制造于簡單的機械加工相結合的時期,是58~60年前后從前蘇聯移植過來的,也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期,那些標準件的尺寸幾乎是照搬蘇聯模式,但是具體的外形尺寸是如何得出的,蘇聯人知道,我們不知道,或一知半解?! ?/p>
當時蘇聯的社會帝國主義野心暴露,中共堅決反對,蘇聯于1960年中期作出決定,之后人撤走了專家,剩下了建設一半的廠房和未打開包裝的機床,甚至未拆包的飛機圖紙。從此,中國的航空先驅者們走向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艱難道路。所以,不止是標準件我們的航空工作者“一知半解”,飛行器的、氣動、總體、結構設計等理論也停留在測繪、仿制水平,對于一個結構件的外形,我們的科技人員也只能查一些有限的手冊,參照參照蘇聯飛機零件的外形,可以說,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p>
之后的中國,真可謂“風雨送春、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美帝、蘇修重壓,中印藏南邊境戰火繚繞,戰爭和準戰爭的氛圍一直籠罩在這個年輕的過度上空,國防建設的迫切需要,工業水平發展的急需,加之社會主義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人決心吃透和消化蘇聯人理論與標準,GB-78在中國人的頑強實踐中誕生了,這十年,是中國航空先驅者們擺脫蘇聯自主進行工業革命關鍵的十年!GB-78的標準件做了巨大調整,僅從外形看,非常符合中國人自己,至少比前蘇聯的秀氣了許多,172廠在60年代,主要以轟六研制為主,在此期間,在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前提下,工人之間比技術,充分發揮了主關能動性,提高效率、保證質量,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革新,至今,39廠的工裝庫房里,還留存著大量的用于批量生產的自制工裝,GB-78的地面設備標準件,擺脫了前蘇聯手工制造的歷史,初步形成了中國人自己的標準化生產,由此可見一斑?! ?/p>
GB-78的制定過程,伴隨著同期的航空標準,在航空標準化生產中發揮著巨大作用。70年代是我國航空史上百花齊放時期,其間先后涌現了運十、殲十二、直六、轟七(殲轟7)、直七(運輸能力:一個排)等項目,后期達到了我國作戰飛機研制的高潮。
再看西飛,1968年底轟六上天;1969年運八開始研制;1970年運七上天;1970年8月運十立項(708工程),西飛馬鳳山老前輩帶隊赴上海;1974年底,運八飛機在西飛首飛成功?! ?/p>
之后,令人遺憾的是,1978年年底,大型直升機直七研制初步成功,但因改革開放路線于1979年6月28日終止;1980年9月26日,大型客機運十在上海首飛成功,也因依靠洋人的錯誤路線事實下馬。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業革命時期戛然而止,僅殲轟七等因設計、生產單位的堅持得以僥幸生存下來?! ?/p>
之后,被稱作“科學的春天”時期到來,伴隨著“春歌”,國標GB-87出現了,毫無新意?! ?/p>
再往后,飛豹上天(當時被稱作兩七上天),國際背景就是自由化泛濫,國內所謂“價值觀轉型”,之后,各航空企業、院所的航空人才因為沒有或缺少型號立項而無所事事,或下海,或跳槽,錢賺得不亦樂乎,民品、轉包成了主流,此時的中國,儼然已是“春歌”遍地了,可航空戰略產業面臨危機:核心技術洋人是不會給你的,歐洲、美國的航空發展瞬息萬變、斗爭激烈,正在作為經濟、軍事發展的巨大引擎,發揮著無窮的動力,而我們的航空產業因此錯失發展的良機,國家也跳入GDP的數字迷局?! ?/p>
此時的航空標準發展伴隨著國家航空產業的裹足不前而近乎停滯,80年代除中國憑借運十躋身了世界航空的游戲圈,但在90年代因為關鍵領域的全面開放和依賴外國,已使中國黯然出局。時間累積至21世紀,自己的航空標準體系與歐美制定的國際標準不可同日而語了!
ARJ的研制,從標準以及標準件來看,僅工裝制造就顯混亂了,英制、美標等等,為什么我們還不能統一自己的標準?因為在事實上,我們已經很落后?! ?/p>
落后就是現實,現實就是落后,從設計水平的低下,到設計經驗的缺乏,再到生產協作的問題暴露,再回到標準的缺失,ARJ21就是亂,不亂不正常。幾十年沒有實質性發展,正常嗎?
直面現實,奮起直追,國家在航空裝備的落后已嚴重影響到國家安全的時候,終于肅清了路線的錯誤 ——市場換不來技術。下來就是GDP不等于國防。2007年12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作為代言來到西飛,表出了國家重振航空戰略產業的決心,大飛機立項!大型XX機先行,大型客機C919跟進?! ?/p>
希望這次跟進是全面的,包括管理水平、用人機制、組織能力;包括航空制造裝備、工藝裝備;包括動力技術、航電技術、飛控技術、環控技術;包括材料、標準件;包括未來世界航空游戲規則的制定。
秦川雨 2010年3月6日
(跟帖有感而發,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敬請廣大同行糾正批評)
后附資料:
1980年9月26日試飛成功的運十飛機(Y-10),曾以四川雙流機場為中心,成功試驗飛行了祖國東北(中國的北極)、西北、西南(拉薩)等航線,并在拉薩雪災的危難之時,為藏族同胞運送救災物資,而這時的運十正在飛行試驗中。30年過去了,運十只剩下了一副軀殼,倔強地靜立在上海某停機坪上。30年后,肅清歷史錯誤,中國的大飛機又將圓夢。
1、30年前, 中國大飛機曾經的飛翔:運十展翅
2、曾經的輝煌留給我們的是深刻的反思,還有老一輩給我們的民族自信,珍惜現在,把握未來
老一輩留下的資料:靜靜的運十
資料2
鮮為人知的大型直升機:直七(Z-7);運載能力:一個排。1971年后期立項,1978年研制取得基本成功,由于當時的路線錯誤,1979年項目終止,再聯想一下我們汶川2008年的5.12,我們卻沒有了緊急救援的大型直升機:
1、鮮為人知的直七:
2、對于一個國家的決策者或設計師,悔恨只會給子孫,我們承擔,我們奮起?!?/p>
側視圖,當時的繪圖只局限于手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