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進軍西藏內情-西藏自治區黨委原第一書記陰法唐的追憶
劉仰東
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這段時間,陰法唐老人也格外地忙,6月28日下午,記者去陰老家采訪時得悉,連日來他活動不斷,上午剛接受了另一家媒體的采訪。今年84歲的陰法唐和西藏有著幾十年的不解之緣。1950年,他作為18軍52師副政委率部入藏,并連續在西藏工作二十余年;1980年,他第二次進藏工作,出任西藏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陰老用兩個多小時向記者詳細回顧了1950年和平解放西藏的決策和進軍過程,中央一些電報的日期和內容,進軍中的部署和步驟,他都有準確和清晰的記憶。作為當事人,他的回憶,無疑將成為留給后人的一段真實和珍貴的信史。
中央決策前后
陰法唐告訴記者,建國前夕,中共中央已把解決西藏問題列入議事日程。1949年2月,毛澤東在西柏坡會見來訪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時說,大陸的事情比較好辦,把軍隊開去就行了;西藏問題也并不難解決,只是不能太快,不能過于魯莽。這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一、交通困難,大軍不便行動,給養供應麻煩比較多;二、民族問題,尤其是受宗教控制的地區……不應操之過急。西藏的問題比較特殊和復雜。陰老說,全面了解西藏的情況,是很難做到的。他舉了個很形象的例子:有一次日喀則地區開會,各縣穿各自的服裝,結果是十幾個縣,一個縣一個樣。
1949年8月6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說,聽說班禪到了蘭州,打蘭州時要特別注意尊重、保護班禪和甘、青兩省的西藏人,為解決西藏問題做準備。陰法唐說,毛澤東并沒有像有些媒體后來所稱,給一野下達進藏的具體任務。1949年10月13日,毛澤東就西南、西北作戰部署致電彭德懷:“經營云貴川康及西藏的總兵力為二野全軍及十八兵團,共約60萬人。西南局的分工是鄧劉賀分任第一第二第三書記,賀為軍區司令員,鄧為政治委員,劉為西南軍政委員會主任?!卑呀鉀Q西藏問題的任務明確交給二野。毛用了“經營”一詞,耐人尋味。
陰老說,后來形勢有所變化。國民黨軍隊集中了八九十萬,固守四川,二野的任務加重。而西北戰事結束得早,新疆已和平解放。11月23日,毛澤東再就解決西藏問題致電彭德懷:“就現在的情況看來,應責成西北局擔負主要的責任,西南局則擔任第二位的責任。因為西北結束戰事較西南為早,由青海去西藏的道路據有些人說平坦好走,班禪及其一群又在青海。出兵當然不只有西北一路,還要有西南一路。故西南局在川康平定后,即應著手經營西藏?!迸淼聭央S即派人調查了解自青海、新疆入藏的情況,結果是困難甚大,難以克服。如入藏任務歸西北軍區擔任,完成入藏準備,需要兩年。彭即將此情況報告中央并毛主席。
毛澤東基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此時對解決西藏問題已有新的考慮,從“暫緩”轉向“宜早不宜遲”。他接到彭德懷的電報時,正在蘇聯訪問,即于1950年1月2日從莫斯科致電中共中央、彭德懷并轉鄧小平、劉伯承、賀龍:“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進軍,既有很大困難,則向西藏進軍及經營西藏的任務應確定由西南局擔負。”并指示“應當爭取于今年5月中旬開始向西藏進軍,于10月以前占領全藏”。毛澤東在這封電報中還提到:“西藏人口雖不多,但國際地位極重要,我們必須占領,并改造為人民民主的西藏?!薄斑M軍及經營西藏的任務是我黨光榮而艱苦的任務?!薄叭氩剀婈牽啥槿暌粨Q,以勵士氣。”
西南局在接到電報的當天即在重慶召開會議,制定入藏計劃,決定入藏部隊。劉鄧首長認為5兵團18軍軍長張國華有開辟新區的工作經驗,政治、軍事工作都干過,確定他為入藏部隊負責人,由他在二野隨意選擇三個師,張表示還是帶自己的部隊。隨后劉鄧將進軍西藏的計劃上報中央,1月10日,毛澤東回電“完全同意”,并指示“經營西藏應成立一個黨的領導機關……這個領導機關應迅即確定,責成他們負責籌劃一切”。這就是不久之后,即1月24日中央批準成立的中共西藏工委。
入藏前的種種準備
成都戰役結束后,二野的部隊本已準備“安家”于云貴川康等地方。陰老說,18軍原定去貴州,后改在川南的廬州、宜賓、自貢等地,較四川其他地區特別是貴州條件要好,大家都很滿意,有的部隊已向駐防地開拔。此時突然接到緊急通知:停止行動,原地待命,師以上主要干部到重慶開會。二野首長歷來只給兵團一級交待任務,這一次召集師一級干部開會,必然有特殊情況。大家猜測紛紛:海南島、臺灣……最后還是想到了西藏。陰老說,原本已確定去川南條件不錯的幾個地方安家,轉而改為進藏,對部隊的情緒影響很大,艱苦、生死、婚姻、家庭等等,一下子都成了部隊面臨的很直接很現實的問題。劉鄧首長在會上傳達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講進藏的意義,講大局觀,強調任務的艱巨性和光榮性。
經過一段時間的傳達上級指示和學習形勢任務,如將革命進行到底、解放全中國及階級教育等等以后,部隊的思想逐漸轉變過來,情緒由低迷而高漲。18軍原準備留一些人在四川,但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進軍西藏成了熱門,反倒沒什么人愿意留下,其他部隊也不乏踴躍報名支援18軍者,甚至不少女同志也要求加入進軍西藏的行列。只有個別人例外,陰老提到了“文革”中靠造反起家在四川風云一時的劉階挺,當年任團副政委,即是因死活不肯進藏而離開部隊的個別人之一。陰老說,18軍軍長張國華親來52師動員,給部隊鼓勁。他告訴指戰員,我們不去,別人也要去。過去配合大部隊解放大城市,現在是一個軍去解放西藏,任務光榮而艱巨,但也沒那么可怕。
接下來,部隊轉入入藏前的準備工作階段。陰老說,進軍西藏前的準備工作較之進軍其他地方,要復雜得多,他向記者羅列了以下幾個方面:一、思想準備(傳達和學習中央指示,領會進軍西藏的意義等);二、政策準備(了解西藏的概況,掌握必要的藏語和民族宗教知識與政策);三、物資準備(衣食住行都在準備之列。每個戰士要背足半個月的糧食(包括蛋黃蠟、燃料等)及春夏秋冬的衣服及帳篷等等;四、軍事訓練(側重高原行軍和作戰);五、體育鍛煉(每個戰士須負重70斤左右在高原上行軍,因而事先的負重行軍訓練是腿綁沙袋,背負石頭、鐵鍋、磨盤等等,馬匹也要進行訓練,保證人馬健康)。
其他方面的準備也在進行當中。陰老說,西南局首長賀龍在成都獲悉進藏任務后,馬上召開了一個座談會,請來許多專家,包括華西大學著名教授李安宅、副教授于式玉、四川大學教授任乃強和法尊大師謝國安等,研究情況,討論進藏的注意事項等。18軍還專門成立了政策研究室,制定了三十多條相關政策。
大部隊行動前,先派出了兩支先遣部隊。陰法唐所在的18軍52師奉命作為進藏先遣部隊,由師長率一個團先開往西康的甘孜,在那里建一個進軍基地,并為后續大部隊掩護和參加修筑公路,調查社會情況,做統戰和群眾工作。陰老說,當年成都到雅安通公路,雅安到甘孜則須徒步行進。52師的先遣部隊于1950年3月出發。南邊另一支先遣部隊則由53師副政委帶隊于7月出發,開往巴塘。大部隊在雅安至甘孜的公路修好后于1950年8月底9月初出發。
戰爭與和平
解放西藏,部隊必須開進去,但這并非意味著使用戰爭手段。對此,中共中央有明確的態度。1949年3月召開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就提出爭取以北平和綏遠方式解決尚待解放的各地問題。1950年1月18日,朱德在政務院西藏問題討論會上講到,“西藏問題最好采取政治解決的辦法”,不得已時才用兵。劉少奇代中央起草的電報中也明確強調:“我軍進駐西藏的計劃,是堅定不移的,但可采用一切方法與達賴集團進行談判,使達賴留在西藏并與我和解?!标幚细嬖V記者,建立僅數月的新中國為此采取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一、國家利用派出的駐印度大使直接做西藏上層人士的工作;二、派人去西藏談判,共派去(或擬去)四批人員:第一批從青海出發,攜有青海省副省長寫給西藏攝政人物的信函,對方收了信,也回了信,沒有表態便把使者送出西藏。第二批是曾在西藏學經的志清密悟大師,被阻于金沙江東未能成行。第三批是青海派出的活佛勸和團,包括達賴的哥哥和兩個活佛,其中二人一到那曲即遭軟禁。第四批是西康的五世格達活佛,當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甘孜蘇維埃政府副主席,系進步僧人。他與朱德相識,關系很好,一再要求到拉薩勸和,結果途中在昌都遇害;三、前線部隊直接寫信給藏軍領導人。甘孜先遣部隊曾致信昌都軍政總管,表達了我軍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的真誠愿望。
中共中央為了和平解決西藏問題,一方面采取各種措施,另一方面也著手制定各項政策。中央要西南局和西北局分別提出有關政策。西北報了六條;西南報了四條,包括西藏回歸中國大家庭,實行區域自治,政治制度不宜改變等。中央認為西南局上報的四條較好,但作為談判條件尚有不足。后來在鄧小平的主持下又增補為十條,毛澤東閱后表示滿意,只在個別地方加了一句話。這就是十大政策,也稱為十大條件,后來簽訂的十七條協議就是以此為基礎的。
然而,中央政府的種種和平努力,西藏統治者不僅不響應,而且反其道而行之。他們擴充兵力,訓練軍官,購買武器彈藥,調兵遣將。把十個團擴大為十六個團,藏軍大部分調到昌都周圍,以金沙江為防線,阻止解放軍前進。我軍在求和不得、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應戰。陰老說,不打不能和,打也是為了和,所謂“以戰求和”是最終目的。這一戰,即著名的昌都戰役。
陰老向記者詳細回顧了我軍的部署和調配。參戰兵力有18軍52師,53師一個團(157團),青海騎兵支隊(600人,800匹馬),云南一個團(126團兩個營、125團一個營),18軍三個直屬營。主要兵力在北部(52師、三個直屬營、青海騎兵支隊等)。南部云南這個團分別向扎那和碧土發起攻擊,一路俘民兵大隊長那恩等人,一路俘左貢宗本(縣長)以下395人。157團殲滅藏軍第九團一個連后,該團團長格桑旺堆率其余部隊起義。戰事主要集中在北部,我軍兵分三路從甘孜和鄧柯挺進昌都:左路正面兩個營,強渡金沙江后即追殲向覺雍撤退之藏軍;中路側面(東北)兩個團、一個炮兵營,由吳忠師長、陳子植副師長與政治部主任周家鼎指揮,分別鏟除前進道路的藏軍后,于19日占領昌都,并俘藏軍200余人。
陰法唐時任52師副政委,與參謀長李明率一個團及騎兵偵察連、炮兵從西康過金沙江,到西藏昌都地區后,向北行至青海玉樹,與騎兵支隊匯合,組成強大的右路迂回部隊,經青海省的囊謙縣,邊打邊前進,越過西藏的類烏齊,到達昌都西邊的恩達,把昌都的后路截斷,然后向東包圍昌都,把昌都西撤的藏軍堵住。部隊于10月6日過江,10月19日到達昌都背后的恩達,14天行程1400華里,平均每天走一百多里。18日自昌都向西潰退的藏軍沒有料到,正落入我軍的包圍圈。藏軍總管阿沛•阿旺晉美撤回到朱古寺,隨即派人與我軍聯系,談判后放下武器,并協助解放軍處理被俘人員(發給銀元和馬匹),至24日,昌都戰役勝利結束。
昌都戰役,從1950年10月6日開始,至10月24日結束,歷時19天,是一個干凈利落的殲滅戰。但由于山高(梅里雪山海拔6000多米,5000多米的山更多),江河多,高寒缺氧,戰線長,負重大(戰士一般在70斤左右,女同志也背四五十斤),供應跟不上,醫療條件差,加之任務要求急,出現許多想象不到的問題。病、餓、累等,減員甚多。青海騎兵支隊馬匹傷亡過半,只好多數騎兵改為步兵,有的部隊連續行軍20至36個小時,有的部隊連續4天斷糧,只得忍痛殺馱畜充饑。
戰役結束,阿沛等西藏官員被送回昌都時,18軍副政委王其梅親自組織歡迎,把阿沛原住房騰出來仍讓他住在那里,并向他反復宣講中央的政策。在政策感召下,以阿沛為首的四十名西藏地方官員聯名致信達賴,請他派人與解放軍談判。解放后的昌都先進行政權建設,成立昌都地區解放委員會,王其梅任主任,帕巴拉、阿沛等為副主任,其代表會議也都吸收舊軍官、宗本、頭人參加,推舉出領導人、委員,行使權力。
陰法唐說,昌都戰役前,我國駐印度大使曾接見西藏代表團,明確告其人民解放軍即將向西藏進軍,他們務必在9月20日前來北京談判。9月23日我大使又警告他們說,既定20日前去北京的期限已過,后果由他們負責,但仍然可以繼續前往北京談判,但他們仍然遲遲不動,失去談判解決西藏問題的良機。毛澤東估計如果仗打得好,可能爭取藏方來談判。事實證明這個估計是正確的,和平有時候要用戰爭來贏取。后來的談判,正是以中央確定的“十大政策”為基礎,順利展開的。阿沛•阿旺晉美作為中央和西藏談判的藏方第二任首席代表,為和平解決西藏問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進軍拉薩
1951年春天,中央和西藏的談判結束,5月23日,雙方簽訂協議,5月25日,毛澤東發布進軍訓令,解放軍開始向拉薩和平挺進,進駐拉薩等國防要地。
陰老說,參加昌都作戰的部隊并沒有全部開往拉薩,青海騎兵支隊撤回,云南的一個團只留下一個加強營,52師的一個團后調,53師和54師等部隊集中力量修路、修機場、搞運輸,擔負著繁重的任務。承擔進軍西藏任務的部隊并不多,52師駐扎拉薩及以東和以南地帶,云南的加強營駐察隅。此外,新疆一個軍的騎兵獨立師四個連先后向阿里地區進軍。其中一個連百余人是解放軍最早進入西藏地區的,由七個民族組成,作為先頭部隊,一路未遇任何作戰局面,但因各種原因死亡56人。主要是沿途環境極其險惡,餓、病、累、高原反應交加襲來。這個連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與阿里地區藏族官員的談判富有成果,電報中央后,毛澤東親自回電。
進軍西藏前,劉伯承曾提出青海、新疆、云南各出一支入藏部隊。昌都解放后,劉伯承又提出阿里、后藏地區由西北局接收。1951年3月,中共西北局醞釀成立西北西藏工委,并組織人員護送班禪入藏,以后,因任務變化,西北西藏工委并入中共西藏工委(吸收其3位委員加入西藏工委)。毛澤東指示所屬成員列入18軍編制,其行動由18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規定之。
陰老說,最先進入西藏的是新疆開往阿里的那個支隊。接著張經武作為中央政府代表從印度走水路,于1951年8月8日到達拉薩。隨后,18軍先遣支隊由王其梅副政委率領于9月9日抵達拉薩。18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及軍部機關等于10月到達拉薩附近。10月24日,達賴發表擁護和平解決西藏問題的協議,即十七條協議。10月26日,18軍領率機關等正式進入拉薩,12月1日由范明率領的18軍獨立支隊最后進入拉薩。
18軍52師一個團進駐江孜、日喀則、亞東后,紅旗插上了喜馬拉雅山。至此,18軍完成了歷時一年零九個月的進軍西藏的歷史使命。
陰老在回顧這段往事的最后,特別提到了部隊種種艱難困苦的經歷。他所在的52師有一個團隨軍部行動,師部及另一個團駐扎在拉薩以東地區。師騎兵偵察連的幾百匹馬在昌都戰役時基本沒有死亡,這時連餓帶累加高原反應,到拉薩時大部已死亡。部隊在進軍過程中,也有多半年吃不飽飯,在昌都一天只能吃上四兩糊涂粥。餓,吃不上飯,留給陰老的記憶之深刻,恐怕超過了行軍和打仗。進入拉薩后,部隊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這個天大的難題:修路,用四五年時間修筑通往拉薩的川藏公路,最多時投入十萬人,有兩三千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加緊運輸,用汽車、牦牛、騾馬、駱駝做交通工具,乃至從印度往西藏運送大米;就地生產,開荒種地,并與印度、尼泊爾進行貿易;用銀圓在當地進行少量采購。經過多方面努力,于1954年12月川藏、青藏公路同時通車拉薩后,進藏部隊終于站住腳跟,吃飽了飯,度過了最初艱苦而難忘的幾年。
(《環球視野》摘自2006年7月27日《人民政協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