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評論:面對文化病象 應當如何對待歷史
2006年09月07日 解放軍報
作者: 張心陽
我們應當如何對待歷史——軍事科學院科研指導部部長劉繼賢透析“惡搞”歷史的“文化病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治史、學史、用史的優良傳統。我們黨在長期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一貫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和借鑒,發揮歷史資源的教育功能。然而,近期以來,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出現種種不正常的現象,使歷史尤其是中國革命史和我們黨的歷史被歪曲、被篡改、被“惡搞”,甚至對其進行顛覆,擾亂人們視聽,混淆是非觀念,產生了很不好的影響。就此,記者采訪了軍事科學院科研指導部部長、博士生導師劉繼賢少將。
歷史不是“面團”——從歷史的本來面目認識和看待歷史
記者:近期以來,對于“惡搞”和歪曲歷史的行為,我以為主要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網絡媒體、影視作品等對“紅色經典”、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進行惡作劇式地改編,一是學術界的某些人,對中國革命史和我們黨的歷史一些已有定論的問題進行所謂的重新認定,甚至否定。這是不是一種“文化病象”?
劉繼賢:是的。我以為,任何人觸及歷史,首先必須弄清什么是歷史?“歷者過也,史者事也”。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是一種客觀存在。歷史研究的科學性,就在于它對過去客觀存在的真實再現和思考。尊重歷史事實,就是要把歷史自身的真實作為判斷歷史結論的唯一標準,堅持真實為本。只有這樣才能認識歷史的真面目,判斷歷史的功過得失,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歷史不是“面團”,不能任人揉捏,不可隨意編造,不能濫施斧柯。不負責任地歪曲歷史、篡改歷史、偽造歷史、調侃歷史,必然嚴重損害歷史的嚴肅性和真實性。我們已有這樣的教訓,“文革”期間,片面強調“歷史為政治服務”,實用主義、貶低歷史泛濫成災,嚴重敗壞了馬克思主義史學聲譽,一度使歷史從科學變成了偽科學。
記者:一些人對藝術類歷史形象和事件進行調侃和“惡搞”,認為這只不過是搞笑而已,不能算歪曲歷史,可以這樣認為嗎?
劉繼賢:強調尊重歷史事實,既要反對史學研究領域對歷史的歪曲、篡改和偽造,也要抵制文藝領域對歷史的“戲說”和“惡搞”。尊重歷史事實,對史學研究來講,就是要堅持我國史學“秉筆直書”的優良傳統,把符合歷史的真實性作為史學研究的第一要義,信守史德,堅持“慎辨”,不搞“曲筆”,不寫“誣書”、“穢史”,對歷史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在文藝領域,歷史題材作品不尊重歷史事實的問題應當予以重視,比如,有的作品對歷史罪臣進行所謂的“人性化”處理,有的把藝術英雄形象改造成“小混混”。諸如此類,就是對歷史不尊重。由于文藝作品傳播面廣,在群眾中影響力大,倘若宣揚錯誤的歷史觀、歪曲歷史真相的作品大行其道,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對歷史的認知必將產生誤區。文藝不僅要娛樂大眾,更要承擔起傳播知識、教育人民的責任。因此,文藝領域對歷史的“戲說”、“惡搞”之風必須制止。當然,歷史題材作品屬于藝術,允許藝術的夸張和虛構。但有一個原則必須遵循,就是尊重歷史的邏輯和必然性,不能隨心所欲,胡編亂造。
記者:人們說,愛國必須先愛這個國家的歷史。源遠流長、輝煌瑰麗的中華文明史,令人感到自豪,使人產生自信。然而在學術界某些人那里居然出現離譜的所謂歷史研究,說什么漢族是歐洲后裔,中國書法毫無價值等等。這又意味著什么?
劉繼賢: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在當前我國歷史研究昂揚向上的主旋律中,這種不和諧聲音的分貝還不低。其突出表現就是用主觀臆斷的世界歷史改寫中國歷史,把虛無的觸角伸向中華民族遠古的歷史,特別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從源頭上否定中國歷史。歷史虛無主義者隨心所欲地挑選零碎的歷史事實加以涂抹和剪裁,憑借“新奇”想象肆意歪曲和否定中國歷史,輕率地把中華民族的歷史淵源一筆勾銷,極力兜售“中國文明西來說”,大肆鼓吹民族虛無主義和崇洋媚外思想,這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挑戰,直接關系到我國歷史研究的方向和中華民族的尊嚴,理所當然地應予以批判和抵制。
“國可亡,而史不可滅”——從講政治的高度認識和處理歷史問題
記者:歷史問題看似是學術問題,實際上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古人說:“滅其國必先去其史?!弊怨乓詠?,仁人志士無不將歷史與國祚國運相聯系,當作國家無形的領土和長城。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看到西方列強肆意對中國歷史進行歪曲,而國人歷史研究卻十分落后的狀況,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大聲呼曰:“國可亡,而史不可滅”。無論一國,還是一黨,其歷史絕不允許肆意侮辱和否定,尤其在當代,否定一個黨及其執政地位,往往就是從否定其歷史開始。
劉繼賢:歷史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一切歷史學都是隸屬于一定階級的意識形態,為一定階級政治服務的。有人打著“純學術”的旗幟,提出“反對黨派史學”的口號,實質上就屬于在“反對黨派史學”的旗幟掩蓋下的某個政治派別。我國的歷史研究作為我們黨領導的整個事業的一部分,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服務。
與歷史學的其他部分相比,黨史研究的黨性尤其鮮明和突出。強調黨史研究的黨性,并不否認它的科學性。黨史研究的黨性與科學性內在統一于黨的事業和人民的利益,統一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性。鄧小平同志在領導糾正“文革”錯誤、組織起草《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為重,以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為重,為全黨樹立了堅持黨性原則、科學研究黨史的光輝典范。應當看到,有的黨史著作,內容真真假假,觀點是是非非,搞亂了人們的思想,比如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目的性提出懷疑,對抗美援朝的必要性進行所謂的重新考量,等等。這不僅是對我們黨歷史的否定,也是對千千萬萬浴血奮斗為共和國做出貢獻的先輩們的否定。在否定和抹黑的雜音中,使我們年輕一代對黨、對國家、對民族的崇敬感、自豪感、光榮感都打上了“?”號,這會是一種什么后果?因此,對于黨史研究不顧史實,不講黨性,妄圖否定黨的歷史的不良傾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從否定執政黨的歷史開始的。
記者:對于我們黨的歷史問題其實已經十分清楚,黨先后兩次作出關于歷史問題的決議,即使對某些細節問題發現有新的史證和有新的研究成果,黨也是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加以認定,這種態度是科學可貴的。
劉繼賢:黨的決議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代表了全黨的認識水平。尤其是《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在起草的過程中花了20個月的時間,在不同的范圍內反復進行了討論。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對新中國成立30多年來黨的重大歷史事件特別是“文化大革命”,進行了科學的分析,作出了正確的總結。當然,堅持黨的決議對黨史研究的指導地位,并不妨礙黨史研究,黨的決議也是當時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沒有也不可能解決黨史領域的所有問題。因此,要使黨對自身歷史的認識不斷前進,就必須對一些問題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事實上,黨的每一項決議作出以后,黨中央都一再提倡在決議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深入的研究。可見,黨的決議非但沒有束縛黨史研究的自由,恰恰相反,還給了黨史研究以廣闊的空間。
記者:眼下學術界乃至所謂的“草根歷史英雄”似乎時興一種做法,就是研究歷史不來一點標新立異,沒有一點反叛意識,就覺得沒有超越,沒有成就,語不驚人,這一觀念是不是使歷史研究失去政治性和科學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繼賢:是的。恩格斯曾說過:“誰都不能對抗歷史,因為歷史是絕對權力。”堅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歷史,最根本的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及其方法。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觀點,開辟了歷史研究的新紀元,徹底改變了歷史學的面貌,第一次使歷史研究成為真正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不僅深入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而且考察了人類社會的全部歷史;不僅吸收了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積極成果,而且還把研究視野擴大到自然科學領域,可謂是集中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只有唯物史觀能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對一切被歪曲和顛倒的歷史作出符合歷史本原的解釋。迄今為止還不曾發現哪一家歷史理論可以與唯物史觀分庭抗禮或取而代之。當前,應特別警惕歷史研究中一些借“超越”和“反思”之名,否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宣揚西方新自由主義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不良傾向。這就是說,一切歷史研究都要講政治,不能為所謂的出“新”而背叛史實。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歷史中探尋為現實服務的經驗
記者:如果不能從前人創造的歷史中獲得財富,研究歷史就失去了意義。目前我們除了堅決抵制“惡搞”、調侃和歪曲歷史等行為,從“古為今用”角度來講,應該如何認識和對待歷史?
劉繼賢:“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睔v史與現實息息相關。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人類從事每個時段的社會實踐,無不需要以已經具備的歷史條件作基礎,無不需要借鑒有關的歷史經驗。中國歷代史學家和政治家,一貫認為歷史之用在于以古鑒今。司馬遷著《史記》意在“述往事,思來者”,司馬光編《資治通鑒》是要“鑒前人之興衰,寫當今之得失”,唐太宗李世民認為“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等等,表達的都是用歷史為現實服務的思想。
我們黨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從歷史的縱深探尋治國安邦的經驗。毛澤東同志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從歷史中探尋為現實服務的經驗,最重要的是根據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加強對規律的探索,從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揭示出歷史發展規律,總結經驗教訓,為深入理解國情、切實解決現實問題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認真學習和研究我們黨的歷史、中國歷史、世界歷史,深入思考,科學分析,不斷提高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水平及其運用能力。尤其要堅信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翻身解放的歷史,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從歷史和現實的比較中加深對我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解和認識,努力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提出科學發展的對策。
記者:作為普通黨員和群眾,也應該有正確的歷史觀,保持對歷史起碼的珍視和尊重。
劉繼賢:所以說,從歷史的縱深探尋為現實服務的經驗,必須注重用歷史特別是中國革命史教育人民群眾。梁啟超稱史學是“國民之明鏡,愛國心之源泉”。發揮歷史的教育功能,就是要通過認真學習、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發展歷程,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卓越貢獻,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壓迫、反抗腐朽統治、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精神和業績,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為建立新中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百折不撓、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和輝煌業績,引導黨員群眾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革命先輩對崇高理想矢志不渝、對黨和人民無比忠誠、對革命事業鍥而不舍的堅定信念,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進一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