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南都周刊:探訪中國最后的工農兵大學生

佚名 · 2006-08-22 · 來源:南都周刊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南都周刊:探訪中國最后的工農兵大學生
 
來源:南都周刊   
 
  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學生,

  他們的名字叫工農兵學員。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

  持續七年的工農兵學員招生成為歷史。

  而1976年的那一屆,

  也就成為了最后的工農兵大學生。

  本文記述復旦大學中文系7611班的故事,

  他們當中有插隊多年的老紅衛兵,

  有少不更事的小知青,有從部隊來的宣傳干事,

  也有高干子弟和工廠的技術骨干。

  他們承載著那個特殊年代的光榮與驕傲,

  也背負著因形勢變遷帶來的種種心理包袱。

  無論如何,

  他們是不該被遺忘的終結者與先行者之一。

  記者 謝海濤 上海報道

  上篇 在路上

  多年以后,西藏大學的教師丹巴次仁還記得,30年前他在復旦大學讀書的情景:四號宿舍樓,五角場的小飯館,話劇《于無聲處》……

  遙遠的1976年,22歲的丹巴是西藏師范學院的中文教師。當時,上海和西藏教育系統協商后,確定每年為西藏培養20名少數民族教師。那一年,丹巴在45名選拔同學里,成績排名第三。12月22日,他和19個藏族老鄉一起,從拉薩乘汽車趕往青海,經過三天三夜的跋涉,終于在大雪封山之前,到達格爾木下面的柳原火車站。

  “正月里鬧元宵,金匾繡開了,金匾繡咱毛主席,領導的主意高……”在開往上海的火車上,丹巴迎來了1977年的元旦,廣播里放著郭蘭英唱的《繡金匾》,唱著唱著,聲音里出現了哭腔,帶著打倒“四人幫”以后的激動。到上海的那天,是凌晨一點左右,一出車站,看到大街上車水馬龍,亮如白晝,丹巴驚奇得不得了。很快有復旦的車子來接,在丹巴感覺既新鮮又疲倦的時候,車子進了校園,四周黑乎乎的,像夢境一樣。

  第二天,在復旦大學和上海市民族委的安排下,丹巴和他的老鄉參觀了外灘、上海大廈、豫園、國際飯店,一個新世界在他眼里打開了。

  這是1977年1月。中國剛剛送走了一個特殊年代:在一場“天體崩潰,巨星隕落,大地開裂,蒼生離散”的曠古悲劇之后,又忽然走在復生的邊緣;幾個月前還在“狠批‘三項指示為綱’”的大上海,又忽然是“浦江兩岸卷巨瀾,萬眾一心除四害。在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上海在前進,形勢一片大好。”

  丹巴就在“形勢一片大好”中住進了復旦,等待著他的漢族同學們前來報到。他就要入讀的這所大學,這個“林彪、四人幫推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重災區”(蘇步青語),幾個月前“還是硝煙四起的戰場,兩度炮打張春橋的怒濤卷起,曾使“四人幫”及其余黨心驚肉跳,后來,劊子手的鞭打,鷹犬的狂吠,革命的聲音暫時沉寂了”。忽然之間,校園里又貼滿揭批王張江姚反黨集團的宣傳畫,師生們聚會憤怒聲討背叛毛澤東思想篡黨奪權的人。

  由于形勢變動,76級的大學生報到一再推遲。一個多月后,丹巴終于等來了第一個漢族同學。很多年以后,他們有個名字:最后一屆工農兵大學生。

  農場生活

  1977年1月的一天,在丹巴盼望著他的漢族同學的時候,在江蘇生產建設兵團蘇北某農場,天還沒有亮,某連副指導員林錫琦就上了團部的車,踏上了回家之路。汽車駛過空蕩蕩的農場,林錫琦忽然覺得心里也空了起來,回頭望望黑蒙蒙的天和地,不由得一陣惆悵:大好的青春都留在這里了。

  1969年3月,16歲的林錫琦和她滿懷革命激情的同學們,從江南小城的省重點中學,來到這個荒涼的蘇北平原。一到農場,林錫琦就覺得心里也荒了起來??磻T了江南青山綠水的她,從來沒有見過那么大的平原,除了麥子的點點綠意,曠野里似乎沒有多少生命的氣息。所謂連隊,就是田野中散布著的一些土坯房。所謂農場,解放前不過是一片蘆葦蕩,后來勞改犯來到這里,才有了人煙。

  農場的生活非常艱苦。夏天頂著烈日給棉花打藥,給稻田除草;深秋時節,洪水泄掉,在河灘上圍起堤壩種麥子,女生用麻袋扛土,男生挖土裝土。收工時,常常是一身汗,一身泥。農閑時,知青們自娛自樂,舉行詩歌比賽、朗誦會,學毛選,辦學習園地。書很少,家里寄來一本高玉寶的小說,還沒有看,就被同學拿去,書還回來的時候,已被翻爛了。很多同學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偷偷把家藏的書帶來農場,《歐也妮·葛朗臺》、《戰爭與和平》等世界名著開始慢慢地流傳。很多書白天不敢看,晚上打著電筒,躲在被窩里看;林錫琦業余生活里看完了范文瀾的四本《中國通史》。生活就這樣年復一年。

  那些日子,林錫琦常常想起母校,那個非常好的中學。又想起有一次開班排干部會時,知青們在下面說笑: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我們這些人可能都上大學了,都是北大清華的。

  在林錫琦憧憬大學夢的時候,中國的大學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巨變。早在1966年,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把大學的殿堂砸得七零八落。經歷了造反、武斗、清查“五·一六”、以及軍宣隊、工宣隊進駐的熱鬧場面,全中國所有的大專院校沉寂得幾乎被人遺忘了。

  1970年初,全中國的新聞媒體上開始回顧起毛主席1968年7月21日的指示,“大學還是要辦的,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要從有實踐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边@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關于招生(試點)的請示報告》:經過三年來的“文化大革命”,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已經具備了招生條件。計劃于本年下半年開始招生。具體規定:學制為2至3年。學習內容包括“以毛主席著作為基本教材的政治課;實行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業務課;以備戰為內容的軍事體育課”。學生條件為選拔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3年以上實踐經驗,年齡在20歲左右、相當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干部。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的知識青年。招生辦法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準和學校復審相結合的辦法。

  于是,作為文明與野蠻在那個特殊時期斗爭與妥協的產物,“工農兵學員”應運而生。10月15日,國務院向各地發出電報:1970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轉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報告提出的意見進行,這一年,全國首批招收工農兵學員4萬余人。肩負著“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神圣使命的工農兵學員,成了時代的寵兒。

  推薦上大學

  1973年,推薦上大學已經進行到第四年了。這一年,國務院批轉《關于高等學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見》指出:在政治條件合格的基礎上,要重視文化程度,進行文化考查。

  考試的消息傳到農場,有志青年看到了希望。這一年推薦上大學時,林錫琦和三四個排級干部都被推薦上去。這時,連隊里召集排級干部開會,說農場的廣闊天地需要骨干,干部應該帶頭留下來。那是一個思想單純的年代,為了廣闊天地,林錫琦放棄了考試。這一年又出了個張鐵生,以“白卷英雄”的形象掀起了反考試的潮流。農場里考試成績最好的人,卻沒有上成大學。

  上大學的夢破滅了,生活還是年復一年,農場一直在虧損。似乎知青干活干得越多,虧損就越厲害,林錫琦特別不理解,忽然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沒有意義。懷疑的情緒也在知青中蔓延,辯論像地下的野火一樣被點燃:究竟知青下鄉是權宜之計,還是做長遠打算來培養接班人呢?

  1976年1月的一天早上,林錫琦正在地里干活,就聽到大喇叭里播哀樂,“哎呀,誰去世了呀?”聽說是周總理逝世,林錫琦心里慌得不得了:我們國家以后會怎樣呢?

  這一年,農場里的知青已經走了很多,有參軍的,有上學的,也有招工回家的。林錫琦在農場已經呆了8年了,她不想參軍,也不想進工廠,最想的就是有機會能上大學。

  這一年的推薦上大學,先是班排推薦,然后是連隊推薦,農場組織了相對嚴格的考試??荚嚱Y束以后,團政治部一個知青出身的副主任對林錫琦說,如果沒有考試,你可能就比較吃虧。團里有一些本地干部的孩子也大了,到了上學的年齡了……聽她一講,林錫琦心里有了把握:只要考試成績比他們好,我就能上大學。這年冬天,林錫琦終于拿到了復旦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話劇的誘惑

  1977年1月到2月,在林錫琦踏上回鄉之路的前后,從北京的中國美術館,從天津的文化館,從二炮部隊,從安徽的公社,從昆明的文化局,從江西的農場,正有一些青年像林錫琦一樣,一路趕車,趕船,從四面八方趕往上海方向,他們身上同樣帶著一份復旦大學的“工農兵學員”入學通知書。

  在那些激動人心的時刻,也許林錫琦和她后來的很多同學并沒有意識到,他們坐上的是“工農兵學員”的最后一班車。而在車輪滾滾之間,他們或有著對于過往蹉跎歲月的些許惆悵,而更多的則是身為時代驕子的興奮,在荒蕪年代對知識的渴望,以及終于看到施展抱負機會的豪情。

  2月的一天,在火車上,寶雞話劇團團支部書記戴偉激動得一夜沒睡。1976年四五月間,聽說劇團有推薦上大學的名額時,戴偉高興壞了。當時他剛從團省委借調回來沒幾個月,讀書的興頭正濃,天天睡在他分管的圖書室里,大看特看泰戈爾、西方美學……

  1970年,戴偉作為中學的文藝骨干,被選拔進了話劇團。由于父親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資派”,戴偉從上學時就嘗盡辛苦,對于能進劇團,有碗飯吃,他覺得真是太好了。那個年頭,他精神愉快,干勁也足,上午訓練,下午排戲,晚上演出,10點的時候,還要到工地去干活,一般都要忙到凌晨一兩點。他從做演員開始,很快做到演員隊長,并入了黨。劇團里講究又紅又專,一專多能,戴偉經常給學員講課,講形體,講表演,講朗誦,又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談話劇體會。

  那時的戴偉很喜歡讀書。一進話劇團,他跟著老大哥悄悄背《古文觀止》、《孫中山傳》,背《共產黨宣言》:“一個共產主義的幽靈……”他在練習臺詞中學習著知識,在讀書中獲得了樂趣,對書中的美好世界很是向往。但這個世界到底在哪里呢?他又說不清楚。

  1976年推薦上大學的消息,讓戴偉依稀看到那個世界的影子。當時劇團只有一個名額,競爭者有十幾個,最后只剩下了他和一個編劇。那一天,復旦的老師到劇團來要人,劇團領導通知戴偉去,他非常高興。30年后,他還記得當時的場景:也不知深淺,去了就談東談西,還說自己年輕,以后還有機會,把名額讓給別人吧。當時來招生的復旦老師說:你怎么能放棄了呢?復旦有個話劇團,歷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演出過《雷雨》、《日出》等多部名劇,洪深、馬彥祥等人都和它結過緣分,你去了正好可以發揮特長。

  最終是話劇打動了戴偉,其后的日子就是等待通知書。1976年底,戴偉既興奮又有些提心吊膽:“四人幫”都粉碎了,會不會恢復高考?推薦上大學還算不算呢?在望眼欲穿里,通知書來了,戴偉看了又看,還在擔心:這到底算不算數???

  那一天,在趕往上海的火車上,興奮的戴偉把劇團給買的臥鋪讓給了一個女孩子,自己跑到硬座車廂,和同到上海報到的老鄉聊天,天剛亮的時候到了上海。

  報到的日子

  雖然一夜沒睡,戴偉進校時仍是精神亢奮。接新生的車子剛停下來,就聽到敲鑼打鼓聲,嘩啦啦圍上來一群人幫助拿行李,一張張熱情的臉。校園里到處是接新生的紅色橫幅,到處是穿藍灰卡其布中山裝的男生,剪著齊耳短發、拖著兩條麻花辮的女生。

  那是上海粉碎“四人幫”的第一個春天。當時的《文匯報》說,“那是一個戰斗的,勝利的春天,上海已經成為埋葬“四人幫”的汪洋大海,各條戰線熱氣騰騰,人們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新人新事新思想如雨后春筍。一幅走向大治的景象?!?/p>

  春天同樣來到了飽經劫難的復旦大學。戴偉到中文系去報到。中文系在一個青磚紅窗黑瓦的兩層小樓上,八角飛檐,在樹陰中若隱若現,面前是一個大草坪,與一座紅瓦白墻、莊嚴肅穆的禮堂遙遙相望。后來,戴偉知道中文系所在小樓名弈柱堂,曾留下過陳望道、郭紹虞、朱東潤的足跡,也留下過劉大杰、賈植芳、蔣孔陽、王水照、王運熙的背影……

  中文系宿舍所在的四號樓是一棟灰白色的四層樓,靠著校園東側圍墻。戴偉到宿舍的時候,房間里已經來了幾個同學,大家忙著互相介紹。這時,進來一個人,很是老成和善,一進來就噓寒問暖。戴偉心想這個老師真是平易近人,后來才知道是上海同學黃有土,他們臨時的班長。

  激動的心情很快變得亂哄哄,很快老鄉找上門來,戴偉就跟著到處去轉。先是來到了毛主席像前,只見老人家背手遙望,目光深邃;又來到物理系樓前,只見紅磚房子,沉穩氣派。又來到一條主干道,只見兩邊都是大紙報,揭批紅衛兵組織“孫悟空”的大紙報,挨著批判張春橋女兒的大紙報。很多人圍在那里指指點點。

  戴偉后來知道那條路歷史不凡,因為“無產階級曾在這里開展革命大批判,卷起革命的波瀾;資產階級也曾在這里掛黑板,貼墻報,點起右派復辟的鬼火。在這條路上,斗爭是如此尖銳,所以人稱‘南京路’”。就在幾個月前,“南京路上還在進行著生與死的搏斗,人如潮涌,每個人緊握拳頭,瞪著憤怒的雙眼,歷數走資派的罪行。路旁千萬張大紙報,鋪天蓋地,像一枚枚重磅炸彈,轟炸著資產階級世襲領地?!?1976年3月14日《文匯報》)

  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春天已經來了,政治斗爭的陰影還沒有最后散去。戴偉對政治不感興趣,他只想著如何學習和演戲。他是因為話劇來到了復旦,他不知道他的同學們又為何而來。是屬于無心插柳,還是水到渠成?是為了鍍金以脫胎換骨,還是因為滿懷抱負而叩響求知之門?在那個混亂而又荒唐,人們無法把握自身命運的年頭,不同的人來到復旦,有著不同的機緣;不同的機緣,則折射出了那個年代的種種世相人生。

  黃浦區圖書館的團支部書記姚國雄,是在放棄了在同齡人中相對較高的工資之后,來上大學的。那一天,全圖書館的三十幾個同事,開著一輛大卡車,敲鑼打鼓地把她送到了復旦。那是一個屬于光榮與夢想的時刻,當年復旦在黃浦區文化局系統只有一個名額。

  柳州群眾藝術館來的古亦忠坐在宿舍里,還是感覺像做夢一樣。1972年高中畢業以后,他一直想著有一天能上大學。他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利用起來學習,晚上寫詩,用毛筆抄書:唐詩、宋詞、莎士比亞全集。1976年,復旦在柳州只有一個招生名額,而文化系統的競爭者有十幾個人,本單位里一位實力比他強的老師,柳州歌舞團一個名演員,以及柳州市文化局一些年輕人,都夢想機會能降臨在自己頭上。古亦忠并沒有太大的把握。當時沒有筆試,也沒有面試,古亦忠把自己的詩歌給招生的老師看了看,復旦最終選擇了他。

  安徽定遠縣來的上海知青陳曉東,既激動又有點失望。這個上海向明中學的初中畢業生,1969年起在黑龍江插隊4年,后來轉到安徽。1976年,她已經是大隊副書記了。她從小讀書好,在農村的時候,不想招工,就是非常想讀書。因為母親是上海醫科大學的教授,她非常希望能學醫。這一年,公社里已經定下來她到上海二醫大去讀書。錄取通知書到了縣里時,她還在大隊里忙碌,同宿舍的合肥知青幫她拿了回來,一看卻是復旦的。一直到現在,陳曉東還是搞不清楚,當年的一幕到底是怎么回事。命運就這樣給她開了個玩笑。很多年后,陳曉東還在想,如果當時有高考,肯定要去考個醫科大學。

  江蘇生產建設兵團24團某連指導員范計春,是最后一天才來報到的。他差點與復旦失之交臂。1976年,范計春是個激進的青年,作為連隊指導員,他把紀念周總理的活動搞得“登峰造極”。農場查處收繳紀念周總理的詩歌時,他把所有的詩歌保留了下來;支部開大會時,他帶頭發表反對江青的言論;“四人幫”批判“三項指示為綱”,他在支部會議上表態:“三項指示為綱”就是好。從切身體驗出發,他感到“文革”是沒有希望的。而在落實“三項指示為綱”精神促進生產的當年,他們連隊歷史上第一次獲得了豐收,很多知青也是第一次拿到了獎金。

  范計春的激進行為,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有人向上級做了反映,范計春被領導找去談話,最后是農場的黨委書記才把他保了下來。由于種種原因,1976年推薦上大學時,農場否決了他。

  “否決就否決吧,我也沒有太在意”。30年后的范計春還記得:1977年1月的一天,大雪紛飛,突然團部派人通知他去參加考試。原來是一個被推薦的常州知青,在參加完考試以后,突然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范計春就這樣趕上了末班車。那年冬天,在農場兩個老師的監考下,他一個人參加了補考,對當時的作文題目至今記憶猶新:從張鐵生交白卷談起。

  2月,范計春才拿到了通知書。2月25日下午,他和弟弟從南通坐船到了上海。一出十六鋪碼頭,他長出了一口氣: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一天,兄弟倆坐公交車到了復旦,找到四號樓宿舍,等安頓下來,天基本上就黑了。

  來自五湖四海

  1977年2月25日晚上,四號樓燈火通明,熱鬧起來,那個后來被稱為中文系7611班的76級文學評論專業,55個同學基本上到齊了。

  55個同學,可謂來自五湖四海。江蘇南通江心沙農場來的陳尚君,說話時喜歡引經據典:這個看過吧,那個看過吧,很快就以其旁征博引,得名“老夫子”。這個插隊8年,當過四五年生產排長,曾經管過六七十人、六七百畝地,感覺自己像個大地主的老知青,到了復旦很久,還跟人說:農活第一,學問第二。1976年推薦上大學時,他用了5天時間,居然把沒有學過的高中數理化課程突擊了下來,在農場的考試中名列前茅,因而得以幸運地進了復旦。

  25歲的莊昌泰是個有著8年工齡,帶著43元工資上學的老工人。在上海自行車四廠,他從學徒做到車間生產組長、理論小組的副組長、廠團總支委員、基干民兵排的排長、寫作組骨干。他最紅的時候,廠里公開寫了表揚信:號召全廠青年學習莊昌泰的精神。這個1000多人的中型工廠,從1966年到1976年,符合入學條件的青年多達四五百個,但十年中上大學的,只有他一個。

  江西省機關出身的李同學,披一件軍大衣,一舉手一投足,干部的姿態流露無遺,一說話,“這個,那個,嗯”,不久以后,人人都叫他“老干部”。

  “二炮”來的王同學,穿著軍裝,兩面“紅旗”掛著,他是部隊的文化干事,又是個詩人,后來在??习l表很多詩。

  貴州省軍區文工團的曹順慶,是背著小提琴來報到的,后來他成為學界名人,學生多得數不過來。

  一個姓金的女同學,來自意大利。一個姓朱的同學,是某軍區副司令的兒子,口氣很大,經常有意無意地提起很多人名,又喜歡討論問題。

  30年后,班主任袁震宇、王繼權、指導員楊竟人回憶7611班時,還是如數家珍:有插隊多年的老知青,有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基層干部,有高干子弟,有工廠的技術骨干,有部隊的宣傳干事,有真正落實推薦精神、經過相對嚴格入學考試進來的,也有組織指派進來的,開后門進來的。

  和往屆工農兵學員一樣,他們的政治面貌較好:全班55人,黨員就占24人,團員有26人;文化程度則參差不齊:高中畢業生27人,初中畢業生28人;年齡上也有較大差別:最小的20歲,最大的27歲。

  比往屆工農兵學員幸運的是,他們在長期的知識饑渴之后,趕上了一個好的學習機會,成了那野蠻的年代里有幸接觸文明之光的幸運兒,開啟了“文革”之后大學的讀書風氣,雖然在其后的日子里,這種光榮一再被77級的光芒掩蓋,被厚重的歷史煙塵遮蔽。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青木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浩鋵嵤侵袊说耐ú?/a>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欧美成αⅴ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日韩一级精品视频网站 | 婷婷综合缴情6月份 | 三上悠亚久久精品 | 亚洲熟伦丁香五月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