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工廠曾經是個和諧社會 ![]() ![]() | |
[田嘉力] 于 2006-03-30 16:16:17上貼 |
構建和諧社會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假如把“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我覺得在過去的年代里,有些國有企業似乎就具有這些特征。雖然在目前“國有企業”快要成為一個貶義詞了。“國有企業”就意味著低效率、沒有競爭、缺乏朝氣、保護落后、職工思想守舊干活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以及虧損、倒閉、資不抵債,等等等等。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國有企業都是這樣。姑且不說居于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如郵政、電信、銀行、電力、天然氣、石化、鐵路等行業還在生命力極強地生存著,就是已經充分市場化了、處于激烈競爭之中的、普通的國有企業,也有搞得比較好的,并沒有徹底“完蛋”。本文對此不作深入討論,只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說一說過去的國有企業也并不都是效率低下、職工思想守舊、缺乏競爭力的。 1982年我畢業分配來到重慶一家國有企業,這是生產高速大功率柴油發動機的骨干企業。但當時情況不太好,是重汽行業的虧損企業,每次重汽公司開會,廠長、書記都會受到不點名的批評。廠領導日子不好過,職工日子也不好過。工廠虧損,職工的福利待遇都不行,人心浮動,情緒低落。廠里中層以上干部也都籠罩著悲觀失望情緒。我到廠不久,工廠發生一件大事,由于產品質量問題,駐廠軍代表要求工廠停產整頓。(因為廠里有軍品任務,所以有駐廠軍代室)。工廠一下子似乎走到了最低谷,大家都有一種“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那種悲壯的心理。停產整頓不久,工廠領導班子作了調整,從外面調來一位鐵腕廠長,一場以扭虧為盈為目標的翻身仗打響了。那時候真是全廠一條心,人人日以繼夜,廢寢忘食,不計得失,不講報酬。我至今仍記得那時候職工的精神狀態。技術部門職工晚上加班畫工裝圖紙,人人揮汗如雨,重慶的夏天酷暑難當,辦公室里像蒸籠似的,那時候沒有空調,電風扇吹出的風都是熱風。車間里工人更是辛苦,車間氣溫高達42度以上,基本上沒有人叫苦叫累(不排除個別人要叫,所以只能說是“基本上”)。 領導干部也比較能起帶頭作用,只說一件小事。廠長、書記到北京出差,都是住的青年旅館。在我們廠里,北京青年旅館又叫“陳××辦事處”,這里記錄著工廠創業時的艱辛和奮進精神。北京青年旅館是以當年唐山地震時搭的防震棚為基本設施,輔以防寒和加固,再加上周邊幾間民房,由一些待業青年開辦的旅館。其條件之簡陋可想而知。工廠為了節約開支,在青年旅館常年包了三間客房,陳××是工廠配套科業務員,因工作關系長年駐守北京,因此青年旅館這三間客房就被廠里職工戲稱為“陳××辦事處”。那時候,廠長、書記及廠里其他領導干部出差到北京,只要不是會議統一安排,都是到“陳××辦事處”住宿。有這樣同心同德的干群關系,工廠當然很快扭轉了局面。我想,這應該算是追求“和諧社會”精神的一種體現。 從1984年起,工廠開始盈利,并且一發不可收拾,逐步成為重汽行業的利稅大戶,在重慶也嶄露頭角,成了報上有名、廣播里有聲、電視里有影的先進企業,各種榮譽接踵而至。由于工廠生產經營蒸蒸日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成績突出,在重慶小有名氣。工廠每年為國家上繳利稅上千萬元,為國家、為當地社會都做出了貢獻。從90年代初開始,年年評為重慶工業50強企業,已經連續保持這一稱號多年。 由于工廠經濟效益好,職工幾乎年年加工資,有一年甚至加了兩次,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職工福利也好起來。從80年代中后期起,工廠相繼成立了釣魚協會、棋牌協會、職工文學社、信鴿協會、集郵協會、乒乓球代表隊、籃球代表隊、足球代表隊、工廠樂隊和演出隊、老年秧歌隊。職工及其家屬安居樂業,工廠文化生活紅紅火火。在那個時候雖然也存在干群矛盾,也有以權謀私的現象,也有職工為個人問題上訴上訪,也有某些企業領導以勢壓人的現象,但總的來說,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在企業里人所公認,沒有人敢于向職工主人翁地位挑戰。重大事情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廠工會門口有幾個大字格外醒目:“代表職工利益,要為工人說話。”每年春節放假前夕工廠都要舉行游園活動,全廠職工和家屬喜氣洋洋,互致問候,歡樂祥和。在這一段時間,真正體現了“構建和諧社會”和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思想。 工廠的發展引起了美國康明斯發動機公司的注意,他們看出了工廠的實力和發展后勁,主動提出要和我們工廠合資經營。在此之前,工廠以許可證方式引進美國康明斯的N、K系列發動機技術。雙方有合作的基礎。現在要向合資經營發展,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事。經過報批等繁瑣復雜的手續,大約在1987年雙方開始了合資談判。可是一談就談了八年之久,與一場抗日戰爭的時間相等。為什么會拖這么久呢?除了一些政策上的原因以外,主要障礙在于當時的廠領導堅持“全資全員進入合資企業”的主張不放松。而美國康明斯公司按照他們的價值觀念,首先提出的就是要大幅度裁員。主持談判的廠長說,我們不能讓一個職工掉隊,我們必須實現全員合資,否則,我不會簽這個字。廠長同志經常說,他忘不了停產整頓和為了扭轉虧損局面,當年職工是怎么奮斗的,“他們是我們工廠的寶貴財富。”直到1995年10月,合資企業終于掛牌了。除了一些因身體等特殊原因而自愿享受工廠提供的比較優惠的“內退”政策的職工外,包括幼兒園、子弟校、職工食堂的職工在內的所有職工,都進入了合資企業。那時候雖然沒有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概念,但當時的許多作法和觀念,都與現今的和諧社會的概念相吻和。 以上這些當然證明不了國有企業不存在弊端。但從中可以看到,只要干群同心協力,同心同德,國有企業也是可以搞好的。工廠成為合資企業以后不久,當年主持合資談判的廠長退休了,不久后去世了。如今的領導人,年薪已經是幾十萬。雖然他們也曾參加過停產整頓和扭虧為盈的奮斗,他們也是與廣大職工一同從困境中走到了今天。但他們已經不再提“不讓一個職工掉隊”了,他們也不再愿意讓全體職工“共享發展的成果”。但那是另一個話題了。本文不再多講。我想,構建和諧社會和“讓全社會共享改革成果”的觀念早一點提出就好了。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烏有之人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