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有之鄉編者按:關于歷史問題,向來眾說紛紜。本站歡迎各種基于公正立場,有事實依據的文章。希望不同觀點之間能夠相互學習、批判,以利于揭秘歷史真相。
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
與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的簡單比較
小人物未敢忘憂國
關于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與周恩來領導的南昌起義,大家一定了解的很多了,這里只作一下簡單的比較,供讀者思考。
南昌起義時間為 1927年8月1日 ,秋收起義時間為 1927年9月9日 ,南昌起義比秋收起義時間早一個月又八天。因此南昌起義贏得了打響中國武裝革命的第一槍的美名。
南昌起義雖說是打了第一槍,卻是打的國民黨的旗幟;秋收起義雖說是沒有打第一槍,確是第一個打出了“鐮刀斧頭”旗,是名副其實的第一次中國工農武裝的起義。
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為周恩來,實際上,其他很多中共中央領導人作了很多的大量的重要工作,參與南昌起義的中共中央領導人之多、軍中名將之多、兵力之多,而且全部是正規軍,集中了中國共產黨當時所掌握的絕大部分軍隊,這些都是秋收起義所無法與之相比的。秋收起義領導者僅毛澤東一介布衣,兵力不過名曰4個團,正規軍僅1個團而已,其余3個團為安源礦工、萍瀏農軍、反叛武漢政府的夏斗寅部隊一部,武器不過是土槍、大刀、梭鏢之類,戰將盧德銘與毛澤東心有靈犀,可惜起義后不久即壯烈陣亡,毛澤東痛失一名堅定的支持者、一名愛將,令人唏噓惋惜不已。其他如余灑度、蘇先駿先與毛澤東大唱反調,后對革命悲觀失望,離隊而去,脫離部隊,脫離革命,許多軍官步其后塵。由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實力和素質對比上可知,秋收起義的比南昌起義的艱難程度要大得多。
南昌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在起義失敗后脫離了部隊,去了大城市,是朱德和陳毅帶領南昌起義的剩余部隊投奔了毛澤東,上了井岡山。客觀地說,在紅軍的建軍原則、紅軍的戰略戰術、紅軍中從舊軍隊中帶來的軍閥作風以及流寇思想的改造、紅軍及紅軍戰斗力的發展壯大、紅軍紀律的培養等等一系列關系到工農武裝生死存亡以及發展壯大的關鍵問題上,周恩來是毫無建樹、毫無貢獻可言。但是,周恩來卻一直在上海位于中央領導人之列,發號施令。后來臨時中央在上海無法立足了,他們跑到了毛澤東創建的中央蘇區,周恩來一到中央蘇區,即從毛澤東手中拿走了紅軍的指揮權,導致了紅軍的被迫長征。
秋收起義的領導者毛澤東雖然也經歷了挫折甚至是失敗,但是,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環境多么險惡,毛澤東從未悲觀失望,從未喪失過勝利的信心,從未離開過部隊一步,當然,毛澤東被錯誤地剝奪軍權的情況應該屬于例外。毛澤東歷經千難萬難,百折不回,把秋收起義的隊伍帶上了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從此中國革命有了立足點,從此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新局面。實事求是地說,在紅軍的建軍原則、紅軍中黨組織的建設、黨指揮槍的重要思想、紅軍的戰略戰術、紅軍中從舊軍隊中帶來的軍閥作風以及流寇思想等的改造、紅軍及紅軍戰斗力的發展壯大、紅軍紀律的培養等等一系列關系到工農武裝生死存亡以及發展壯大的關鍵問題上,無一不凝聚著毛澤東的心血,無一不銘刻著毛澤東的英名。是毛澤東,竭盡心智作了大量開創性的工作,作了大量第一等的工作,把一支十分弱小的舊軍隊脫胎換骨、發展壯大為一支強大的新型的人民軍隊,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新中國就是從秋收起義走來,就是從井岡山走來。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的締造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這里面沒有絲毫的夸張,這是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事實依據的。
毛澤東詩曰:“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艱難險阻踩腳下;從頭越,不達目地誓不休,這就是毛澤東的意志,這就是領袖的豪情。周恩來詩曰:“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達不到目的,跳海也算英雄?!這就是周恩來的見識,這就是周恩來的哲學。總之,舵手與助手,統帥與參謀,無論是在政治上、軍事上、思想上、理論上、哲學上等諸多方面是有著巨大差別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不承認是不行的。
國防大學戰略教研室教授徐焰著《軍事家毛澤東》:
南昌起義是規模最大、集中兵力最多的一次起義。參加者不僅有正規軍5個師2萬余人,領導者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中央領導人,如周恩來、張國燾、李立三、譚平山等,以及國內軍界已經聞名的劉伯承、葉挺、賀龍等名將。可是卻在南下遠征的道路上被拖瘦,并在潮汕地區的正規戰中被打垮。主要領導人離隊赴上海找中央之后,朱德、陳毅等率部不足千人到達湘南,后又走上井岡山,才新獲得了生機。
(美)斯圖爾特·施拉姆著《毛澤東》:
與此同時,包括李立三、譚平山和瞿秋白在內的一部分共產黨領導人,在九江附近開會,決定向中央委員會提出建議,由駐南昌的國民黨軍隊舉行起義。中央委員會與羅明納茲在了解這一建議后都同意了。幾經討論,決定一旦起義成功,最好是返回廣東與彭湃領導的農民起義匯會合。設立了指導起義的前敵委員會,周恩來被任命為書記,并于 7月25日 派往南昌。
7月26日 周恩來途徑九江,這時包括李立三、鄧中夏和譚平山在內的共產黨領導人正在開會討論起義的目標。遵照那時的斯大林路線,決定打著國民黨的旗幟,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名義發布宣言。但是,與會人員在土地政策上意見有分歧。譚平山仍對他作為農民部長未能“使農民走正確道路”感到遺憾。他建議起義之后,再也不要沒收土地了以免在部隊中引起分裂。周說服全體人員執行第五次代表大會的決議,既只沒收大地主的土地。(占地五百畝以上者為大地主,在中國的那個地區,五百畝是筆很大的財產。)
起義的軍事領導人決定由葉挺和賀龍擔任。葉挺當時已是共產黨員,賀龍則是國民黨極左翼一位代表,但他在起義后不久入了黨。……
賀龍指揮第二十軍,葉挺指揮第十一軍的第二十四師。他們的上級是第二方面軍司令張發奎,他似乎不堅決支持蔣介石與汪精衛的反共立場。這至少促使中國共產黨某些領導人,在尤其是蘇聯軍事顧問加侖對他抱有幻想。 7月26日 ,在中央委員會的一次會議上,加侖報告了他與張發奎最近進行的一次討論。加侖說張同意回到起義的目的地廣東。因此,加侖認為應與張協同起義,在抵廣東后再與他決裂。他認為,這樣起義部隊就會有三萬人,如果沒有張發奎的支持,賀龍與葉挺只能集結起五千至八千人。到會的人一致同意這一結論。
羅明納茲此時仍是贊成起義的。但他拿出莫斯科的一份電報,電報說如果起義沒有成功的希望,可以放棄這計劃而將同志們派到農民中去工作,張國燾受命將這一情況通知南昌的起義部隊。在途中,他發了一份電報,命令他們在他到達以前不要行動,但他在 7月30日 抵南昌時發現,不論他怎樣說,起義領導人已決心舉行起義了。為了爭取他們同意他自己十分謹慎的立場,他歪曲地傳達了莫斯科的電報,他沒有傳達如果沒有成功的希望,可以不舉行起義,卻傳達說命令是:只有成功的把握時才舉行起義。
這種說法,毫無效果。周恩來威脅說如果不按計劃執行,他就要辭去前敵委員會書記的職務。第二天早晨,張國燾終于服從大多數的意志,但他仍要求再推遲兩、三天,看看是否能與張發奎達成協議。具了解,張發奎當時正在附近的廬山汪精衛會晤商談鎮壓共產黨的措施,因此其他人反對這個意見,起義于 8月1日凌晨 舉行。
……
南昌起義后犯了一連串的錯誤。集結起來舉行起義的一萬二千名部隊于 8月4日 、5日兩天向南開拔,但再向廣東撤退的整個過程中,并沒有作任何努力去發動農民或進行土地改革,甚至連最大的地主的土地也沒有沒收。在9月底占領汕頭時,他們又急于維護法律與秩序(原封不動地使用原警察并槍斃了幾名犯有搶劫罪的人),以至當地老百姓說“這支部隊與蔣介石的軍隊一模一樣!”這次起義從頭到尾完全是一場軍事冒險。
李思慎著《李立三是南昌起義的倡導者和重要領導者之一》(《炎黃春秋》1994年第6期):
對我黨、我軍歷史上這一偉大壯舉[南昌起義]究竟是怎么發生的?長期以來,一些有關現代革命史的書籍、革命史展覽中,在介紹“南昌起義”這段史實時,只有周恩來、賀龍等,很少或根本就沒有提到過作為八一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的李立三的活動。一般黨史讀物在談到南昌起義的領導人時,從不提及李立三。其實,李立三不僅是“南昌起義”的重要領導人,而且還是這次起義的倡導者。從當時中國共產黨內部來說,李立三與周恩來都是臨時中央常務委員會五名常務委員之一,在領導“南昌起義”的活動中,李立三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
大量史料充分說明:李立三不僅是南昌起義的重要領導人,而且還是這次起義的倡導者,這就是歷史的本來面目。
李思慎著《李立三是南昌起義的倡導者和重要領導者之一》(《炎黃春秋》1994年第6期):
李立三作為革委會保衛處處長,最后于“五號從南昌出發,經三日趕到臨川,天氣極熱,沿途多系山路,每日行六十里,實際多至百里。兵士負擔極重,每人背二百五十發至三百發子彈,機關槍大炮,都系自扛(因無夫子)。沿途全無農民運動,加以反動派的宣傳(楊如軒事先通知各縣,說我們是北軍實行共妻共產),所以沿途農民聞風而逃。食物與飲料全買不到。甚至終日難得一粥。渴則飲田溝污水,故兵士病死極多,沿途倒閉者絡繹不絕。同時軍中多無軍醫處、衛生處等的組織,無法救治。加以宣傳工作極壞,兵士全不明此次暴動的意義,因此,軍心大為動搖,逃走極多,僅行軍三日,實力損失已在三分之一以上,遺棄子彈將近半數,迫擊炮完全丟盡,大炮亦丟了幾尊,逃跑及病死的兵士將近四千。”
……
10月2日 ,周恩來、李立三、林伯渠、吳玉章、郭沫若等由汕頭撤抵普寧縣流沙鎮的一座教堂。隨后,惲代英、張太雷、彭湃也到達。次日,周恩來召集前委、革委、各軍及地方黨負責干部聯席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周恩來、李立三、譚平山、惲代英、賀龍、葉挺、劉伯承、聶榮臻、郭沫若、彭湃、吳玉章、林伯渠、廖乾吾、賀昌、張曙時、吳明、楊石槐、張國燾等。會議“決定(討論)敵軍迫我勢急,我軍如退海陸豐實力恐難保存,擬由云落北竄作流寇行,以幫助農民斗爭。革委則取掉國民黨頭銜,分散各省活動,將領中不愿隨行者聽之。此議雖決,而部隊仍由流沙經鐘潭向海陸豐道上云落前進,故命令未得下達。賀龍軍剛過鐘潭,而葉挺軍未過鐘潭之時,被晉寧方面之敵截為兩段。”當天午后,起義部隊就在烏石地區遭敵人11師、13師截擊,指揮機關和24師被打散,“革委人員因亦解體,陸續逃往香港。”
小人物未敢忘憂國:請讀者注意“云落”一詞!
作者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