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上看,海軍,從來就不是一個防御性的軍種,它是近代海權意識覺醒的結果,也是近代工業化發展的必然要求。而北洋水師的成軍,從一開始就偏離了這種軌道。首先,北洋水師的成軍是海防而非海權覺醒的結果。海防僅是海權的一個組成部分,海防的覺醒并不等于海權的覺醒。就是因為北洋水師的定位是海防而非海權,就決定了它一開始就偏離了海軍發展的規律。一支偏離著海軍規律的海軍,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次,軍隊的命運決定于國家的命運。海軍,既是近代工業化的成果,也是其發展的必然要求。北洋海軍的建立,并沒有伴隨著中國近代化的大發展,這使得北洋海軍從一開始就缺乏深層次的社會動力,其發展僅僅依靠統治階層的戰略眼光與憂患意識。然而,不幸的是,晚清的統治階層缺少的恰恰是這些。這就決定了北洋水師的發展不可能是持續的,更無法跟上19世紀末日新月異的軍事發展。
北洋水師是敗于日本之手的。日本海軍從成立的那一天起,,就具有強烈的目的性——以北洋水師為對手。與清政府不同,日本海軍從一開始就以“拓萬里波濤”,布“大日本”國威為目標的,加上明治維新后近代工業的一日千里,使日本海軍獲得了強大的發展動力,后來居上。
北洋水師的失敗,是中國戰略與軍事的雙重被動造成的。日本明治維新之后,國勢一日千里,亡華之心畢現。此時,若清政府戰略得當,以臺灣事件為轉機、長崎事件為借口,對日展開政治、軍事的雙重攻勢,不僅可以將日本的強大扼殺在搖籃之中,還有可能使清政府認識到海軍、海權對國家的巨大利益,扭轉中國、東亞甚至世界歷史。因為當時日本處于一種十分脆弱的平衡狀態,任何一種外部的打擊都有可能使國內發展巨變,使日本傾舉國之力的賭注付諸東流。然而,主持當時軍政大權的李鴻章沒有想到,沖齡即位的光緒皇帝沒有想到,滿朝文武沒有想到,后宮的西太后沒有想到,在息事寧人的心態下,在對外交本質認識不清和過于看重的情況下,一個又一個的機會白白流失,一個又一個的戰略主動權拱手讓人。
李鴻章,一個近代的傳奇人物,一個被后人眾說紛紜的人物,其命運的轉折點也是甲午戰爭。時人對于李鴻章的評價頗多,然其焦點,無不在甲午戰爭。近人梁啟超以為,甲午一敗,李鴻章雖不能負全責,然甲午之敗起因,李鴻章難辭其咎,即1874年的臺灣事件。梁之論述,非無道理。1874年的臺灣事件,李鴻章確有妥協退讓之嫌,然此事引起了清王朝第一次海防大籌議。若清軍堅持作戰到底,侵臺日軍覆沒恐非難事,然以當時清海軍之實力,亦無力跨海遠征,更難激起朝野上下之危機意識。故李鴻章對此事之處理,確有可圈可點之處,稍嫌不足者在賠款50萬兩白銀,此使日本及列國看清了清政府懼戰之本質。
甲午戰前李鴻章對日戰略之嚴重失誤,在1885年《天津專條》與次年長崎事件之處理。《天津專條》使中國拱手讓出了朝鮮的主動權,長崎事件則使中國喪失了最后一個扼殺日本強大的機會。在當時中國陸海軍均占優勢的情況下,若以此為借口,炮轟長崎,以大兵壓境,索取巨額賠款及在日特權,不僅可將日本的強大扼殺,也可為中華之再崛起創造條件。然而,李鴻章及清政府均沒有這樣做,坐視日本的戰略步驟一一完成,終有甲午之恥。甲午戰起,中國雖處被動境地,然雙方實力相當,若果斷決策,并非毫無勝算。然李鴻章對外交之本質認識不清,在朝中主戰之聲高漲情況下,仍醉心于列強調停。先禮后兵,此未錯,然孔子云,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列強“調停”之月余,李鴻章未向朝鮮增派一兵一卒,反觀日本,則是抓緊時間部署。主客之勢,勝負之形,顯而易見。外交者,國家實現戰略之手段。外交與軍事,是外交服務于軍事,軍事為外交之后盾,而非相反。戰而勝之和者,是為外交;戰敗而和者,為城下之盟,為求和,非外交。外交是爭取而非求之得來。李鴻章不識真諦,誤國不淺。在這方面,旁觀者英國人赫德一語中的,所謂外交,于中國為害至深。時人為李鴻章開脫者,多指主戰派不知兵而妄言。主戰者不知兵或是實情,但言卻非妄言。向李鴻章有主戰之氣,于調停之月余斷然增兵朝鮮,局勢也不會一開始就如此糜爛。主戰派之戰略決策絕對正確,而李鴻章作為清軍戰場實際指揮官,于和戰舉棋不定,遲遲不做部署,以致貽誤戰機,能辭其咎?若主戰派有知兵之人,則甲午一戰會有另一番光景。主戰者不知兵,知兵者不主戰,這仗如何打?這是19世紀末中國人才匱乏的悲劇,也是宋以來重文輕武的悲劇,更是同光以來兵歸將有的悲劇。
今言甲午戰者,有議清政府應廢除與朝鮮的宗藩關系,與朝鮮結成所謂的反侵略同盟。此議較李鴻章之調停更迂不可及。且不說廢藩之議能否得到朝野上下特別是恪守“祖宗家法”的慈禧的贊同,即使宗藩關系真的得以廢除,清政府國內且自暇不顧,真有余力幫助朝鮮?廢除了宗藩關系,朝鮮真會投向中國,難道它沒有可能投向日本、英國或者俄國么?即使朝鮮真的強大了,并遏止住了日本成為東亞強國,誰能擔保它不會成為另一個日本?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周邊國家富可以,但決不能強,特別是比自己強。廢藩之議貌似合理,實際上比李鴻章更不懂外交,實乃引狼入室之議。
需要指出的是,甲午之戰,并不敗于海,而是敗于陸,北洋水師也是在日本陸海聯合進攻下才失敗的。如果清軍在朝鮮勝利或在遼東地區拖住日軍主力,那么即使黃海之戰失敗,北洋水師也不會全軍覆沒;威海衛之戰,如果不是陸戰場的失敗,北洋水師也不會出現這種結局。反之,如果陸戰失敗,即使黃海之戰勝利,戰爭也很難取勝。甲午之敗,是中國軍事近代化重海輕陸的必然結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邪劍羽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