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學者葉廷芳撰文呼吁
不要觸動那片滄桑的廢墟
《人民日報》2007年12月20日第十版
“我感到很憤怒!”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葉廷芳這樣形容他近來的心情,“看了人民日報等媒體上有關圓明園的報道,我有話要說!”
作為知名的文化學者,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在歷次圍繞復建圓明園展開的爭論中,葉廷芳一直堅守著“保留廢墟”的立場,并多次公開他的意見。
針對圓明園將修復部分建筑一事,葉廷芳專門撰寫了一篇文章,并于12月19日投書本報,大聲疾呼:不要觸動那片滄桑的廢墟。
現將他的文章編錄如下:
承載民族最屈辱的那段歷史
遺址的歷史見證價值不可替代
近40年來,在舉世聞名的古都北京,有兩大無價文物的命運備受關注:一是舉世無雙,宏大、完整而堅固的北京城墻,一是同樣舉世無雙的“萬園之園”圓明園被入侵強盜洗劫后留下的廢墟。
前者已在40年前被拆得幾近精光;后者正被部分同胞吶喊著要求重建或部分復建。這兩大不可移動的文物,一個從有形到無形(消失);一個則從幾近無形被要求有形(重現)。看起來二者的歸宿正好相反,但實質上二者的命運是相同的,即都是毀滅——如果后者得以實現的話。
人們對這兩大文物所采取的行動,盡管形式相反,一個拆,一個建,但其性質是一樣的:都是破壞,不管主觀意圖如何。這兩件事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反映了我國公眾的文物意識還沒有覺醒,或沒有完全覺醒。在這方面,我們比國際共識晚了至少30年!
二戰以后,國際社會鑒于兩次戰爭給人類歷史文化遺產帶來的浩劫,倍加珍惜作為生命記憶載體的文物,有關的國際會議頻頻舉行,國際公約頻頻出現。就在我們起勁地拆毀城墻的時候,幾十個國家的代表正在巴黎簽訂關于申報“世界遺產”的協定(1972年)。那時的國人(包括我在內),都把城墻當作過時了的防御工事,覺得留著礙事。
在圓明園的保護上,一些人患了同樣的文物“色盲癥”。直到現在,仍有不少人把圓明園遺址視為一塊“荒地”,不利用豈不可惜!至于有些人(包括某些專家、學者)一心想“重現昔日造園藝術的輝煌”,他們只能從有形的建筑物上看到熱鬧的“輝煌”(虛假的輝煌),卻不能從圓明園的遺址廢墟中感受到滄桑,因而始終進不了歷史遺產的文化語境。這就難怪他們要為重建圓明園而不斷地奔走呼號。
我之所以認為圓明園遺址這片廢墟是不可觸動的,是因為她承載著中華民族最屈辱的那段歷史——從一個強大的國家淪為連國門都守不住、甚至連自己的一座美好園林都保護不了的“半殖民地”的歷史。因此,這一大片入侵強盜的“作案現場”,是烙印在每個有民族尊嚴感的炎黃子孫心靈上的永恒創痛,是鐫刻在中華大地上最震撼人心的歷史教科書,無論對于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她都是一口永不消聲的警鐘。為什么我一再強調,圓明園遺址的歷史見證價值遠遠超過一座文化遺存即皇家園林的價值,理由就在這里。正是鑒于某些重要的歷史遺存或廢墟的這種不可替代的價值,2002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不可移動文物已經全部毀壞的,應當實施遺址保護,不得在原址重建。”我們應該維護法律的尊嚴。
復建論者混淆文物“真假”性質
圓明園復建問題不妨先放一放
文物之所以是文物,就在于她的歷史文化內涵,在于她的歷史原初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有一位熱心的復建論者振振有詞地說:“真古董不一定好,假古董不一定不好”,現在復建了,“只要是精品,幾百年后這些宮殿就是真古董!”這種“文物克隆論”出之于一位研究歷史的教授之口,不免令人震驚!在他的文物(古董)概念中,歷史文化的要素沒有了,“真”和“假”也不必區分,甚至可以互相倒置;文物的本質就在于工程或制作的“精”和“粗”的區別!真是大謬不然也!
復建論者的另一個理由是:中國建筑主要是木構建筑,容易毀壞,因此屢建屢修是常事。沒錯。問題是,凡是建筑,都服從功能(即實用)的需要。統治者的宮殿、廟宇被毀了,他當然要重修。這類為實際需要而重修的建筑物,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可能后來成為歷史的證物。但是當年建造圓明園的那個皇朝還存在嗎?歷史上還找得出第二個像圓明園遺址這樣包含著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的建筑遺址嗎?復建論者還說:西洋樓不是圓明園的主要建筑,不能代表圓明園遺址。這個論點把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給混淆了!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西洋樓的確不能代表它。然而作為被毀掉的圓明園遺址的西洋樓殘軀,則是惟一的代表,因為她是那場劫難中惟一的、而且是最有效的見證者和最有力的控訴人。這好比一家人在一場突如其來的暴力襲擊中,大人們統統倒在血泊中,只剩下一個被打成重殘的小孩,難道因為這個小孩只是這個家庭中的次要成員,就沒有資格作為這一罪行的目擊者嗎?
全面修復不當,修復1/10總可以吧?這是復建論者作為妥協的又一個借口。我說過,1/10在比例上固然是小數,但其絕對數將是大量的。其結果勢必破壞遺址的美學價值:悲涼的滄桑感和游人的憑吊情緒。如果一定要建造一定比例的功能性用房,那么其風格也應該與金碧輝煌的古建筑有所不同,而且不要在原址上動土。我最后的意見是:一、保護圓明園遺址的第一步工作是清理和發掘(這也是重要的“作為”);二、既然還有那么多人在進行激烈的爭論,復建1/10的問題不妨先冷一冷,放一放,等待國民文物意識的普遍覺醒。(記者 劉瓊 整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