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家子弟到歷史偉人——毛澤東的成功之道
2007年12月12日10:16 來源: 新華網 作者:王青 王西慶
毛澤東從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成長為叱咤風云、扭轉乾坤的歷史巨人,改變了中國社會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是中國近代史上一百年來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成功的奧秘究竟何在?
成功的關鍵:豐富的古今中外歷史知識和對社會的深刻了解
1977年4月,周揚對采訪者說:我和毛主席接觸的時間很多,“我們談魯迅的功勞,一個是對社會的了解深刻,一個是豐富的歷史知識。這兩條是很厲害的。主席的偉大也是這兩條,其他的許多革命家就不如他……王明這個人也讀了些書,但讀了不能用,關鍵就在這個問題上。”
首先,豐富的歷史知識為毛澤東實現遠大的志向奠定了深厚的學問基礎。古人云“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毛澤東自青年時代起就立志要做大事,發誓要“翻天揭地、改造社會”。為此,他發奮讀書,在學海中遨游,在書山上攀登。從書本中吮吸知識,也從書本中增長才干。他雖非出身書香門第,但酷愛讀書。他自己也曾說過:“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毛澤東受過6年的國學灌輸和7年西學教育,還曾到長沙的湖南圖書館自學,“貪婪地讀,拼命地讀”,看了大量的書,“度過了他學習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半年”。十多年寒窗之中,他熟讀四書五經,博覽史籍雜書,潛心研讀世界名著及各種流行的新思潮,對中國近代的思想家、革命家熱烈崇拜,對世界英雄豪杰異常敬仰。中國傳統的典籍文化、口碑流傳的民俗文化、植根地方的湖湘文化、康梁變法的改良文化和西方赫胥黎的進化論等等,都被他兼收并蓄。但在中西文化兩大系中,他更為熟悉中國先秦的儒、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學。其中尤為重視《二十四史》,這部書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明崇禎17年長達4000年歷史,約4000萬字,是一部史料極為豐富的歷史巨著。毛澤東以頑強的毅力通讀了這部巨著。有許多部分則反復閱讀,看過5遍以上。《資治通鑒》是毛澤東頗感興趣、百讀不厭的另一部歷史巨著。全書從東周到五代十國,記錄15個朝代的興衰成敗,貫穿1362年歷史,總計294卷。毛澤東一生閱讀、圈點17遍,并多次向人推薦。毛澤東對讀書的態度是讀而不死,不做書的奴隸,而讓書為其所用。他的過人之處就在于能夠駕馭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批判地吸取西方文化的精華和辯證地融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把中國傳統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神養料和思想土壤。這就是毛澤東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其次,對中國社會的深刻了解,有利于毛澤東準確地把握中國革命的特點。毛澤東家祖輩務農,自己從小參加農田勞動,13歲就幾乎被當一個整勞力干活。17年的農村生活使他了解了農民的疾苦,熟悉了農村社會,培養了對農民深厚的感情,并決心站在勞苦大眾一邊,為廣大農民謀利益。毛澤東的這個身世與經歷在黨的歷屆主要領導人中絕無僅有。這為他日后研究中國問題,善于把馬列主義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須知中國是以農民為主體的國家,中國的社會主要由農民組成。在這樣的國家里,進行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解決農民問題。誠如他后來指出的:所謂人民大眾,最主要的部分是農民。所謂人民戰爭就是農民戰爭,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中國革命說到底是解放農民。毛澤東的理論說到底也基本上是組織農民、武裝農民、宣傳農民、解放農民的理論。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的了解與研究加上他在家鄉農村生活17年的特殊經歷,使他對中國農民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有最真切的直感,這為他實現理論認識上的飛躍并開創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成功的秘密:善于總結經驗,集中群眾智慧
毛澤東是一位睿智的哲學家。他善于總結經驗,集中群眾的智慧與創造。1964年8月29日,毛澤東在會見尼泊爾教育代表團時,一位團員問:“您所以這樣偉大的秘密是什么?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請告訴我們,以便讓我們多少學得一點。”毛澤東回答,我沒有什么偉大,就是從老百姓那里學了一點知識而已。雖然我們學了一點馬克思主義,但是單有馬克思主義還不行。要從中國的特點和事實來研究中國問題。他又說,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眾,不反映人民群眾的要求,哪一個也不行。要在人民群眾那里學得知識,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眾。一年之后,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會見剛從海外歸來的原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和夫人。接見時,李的秘書程思遠作陪。在談話中,毛澤東主動向程先生發問:“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飯嗎?”程一時茫然。毛緩緩道:“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以前我們人民解放軍打每個戰役后總要總結一次經驗,發揚優點,克服缺點,然后輕裝上陣,乘勝前進,從勝利走向勝利,終于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毛澤東的兩次談話道出了他一生的成功秘密:善于總結經驗,集中群眾智慧。
成功的獨特條件:極高的領悟力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中,學習馬列主義理論,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多的。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修養,毛澤東不如陳獨秀;論對馬列書本的熟悉,毛澤東不如王明。張國燾在談到第一次見到毛澤東的印象時說,毛澤東對馬列主義常識了解不多。喝過“洋墨水”的王明、博古認為,毛澤東是山溝里的馬列主義,對馬列主義理論修養不足。但是,毛澤東有著出眾的才華和極高的領悟力。毛澤東的老師楊昌濟稱毛澤東“資質俊秀”、“殊為難得”,是農家出的“異材”。毛澤東的另一位老師黎錦熙在日記中寫道:“得潤之書,大有見地,非庸碌者。”加上毛澤東“性不好束縛”“好獨辟蹊徑”,善于獨立思考,不迷信、不盲從的獨特性格,這就決定了毛澤東學馬列理論的突出特點,是學得刻苦而不死板,讀得認真而不教條,沒有絲毫學理主義習氣。他在初次讀了《共產黨宣言》以后,知道人類有史以來就有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就初步得到認識問題的方法論。他說,“這些書上,并沒有中國的湖南、湖北,也沒有中國的蔣介石和陳獨秀。我只取了它四個字‘階級斗爭’,老老實實地來開始研究實際的階級斗爭。”這里把《共產黨宣言》等書的內容僅僅歸結為階級斗爭四個字,雖然不太準確,但是,就階級斗爭是貫穿階級社會的一根紅線,就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是分析階級社會的主要方法而言,毛澤東又確實抓住了認識中國問題的根本,并能從中悟出“認識問題的方法論”,這說明毛澤東書讀得活,領悟力極強。這也是他優于和高于黨的其他早期領導人的一個突出特點。
毛澤東善于掌握“認識問題的方法論”這一特質,使他后來在學習和研究馬列理論時,不是為理論而理論、為馬列而馬列,而是為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和策略問題去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并作出科學的理論概括。斯大林說:“列寧的偉大,正在于他沒有做馬克思主義的俘虜,而善于抓住馬克思主義的實質,并從這個實質出發,向前發展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學說。”毛澤東與列寧有著相同的基本品格。
毛澤東的極高領悟力還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軍事謀略與軍事智慧上。毛澤東從來沒有進過軍事院校。既不像劉伯承留洋國外學過軍事,也沒有像朱德、彭德懷進過講武堂受過專業軍事訓練。但毛澤東無師自通,用兵如神。毛澤東是不背槍的統帥。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理論是毛澤東首先提出的,但他對筆桿子似乎情有獨鐘。長征途中,賀子珍為他特制了一個備有多層口袋的可以裝好多筆墨紙硯的挎包。他開玩笑說,我要用文房四寶打敗國民黨的四大家族。一身戎裝的赳赳武夫果然被一身便裝的瀟灑文人打敗了。毛澤東本人,作為集哲學家、詩人、政治家和軍事家于一身的偉大歷史人物,似乎更看重的也是自己在軍事上所取得的成就。1975年,毛澤東在會見聯邦德國政治家赫爾穆特·施密特時,后者談起他的成就和詩作。毛澤東回答說:“成就太小,我也不會寫詩。但我懂得怎樣打仗,怎樣打勝仗。”毛澤東的自豪是有充分理由的,因為他在軍事上取得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他的指揮藝術是如此出神入化,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毛澤東的軍事智慧也不是由一堆突發奇想的念頭構成的,而是有了一整套的理論;他的雄才大略也絲毫不帶有僥幸的色彩,而是基于他對敵我雙方態勢的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洞見。
成功的資本:強健的體魄
歷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由于身體不支造成半途而廢,甚至英年早逝而抱恨九泉。杜甫曾為諸葛亮慨嘆:“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強健的體魄是擔當大任的資本。為了實現遠大的目標志向,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非常重視體格的鍛煉,認為身體是“知識之載,道德之寓”。毛澤東還曾于1917年撰寫了《體育之研究》一篇長達7000字的論文,由楊昌濟推薦,發表在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志上。該文詳盡闡述了身體對于學問與事業的重要性。他認為,一個有志向有抱負的人,就怕沒有強健的身體。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有思想、有學問,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所以毛澤東一直沒有放松過對身體的鍛煉。他進行體育鍛煉的第一種方法是冷水浴,此外還有風浴、雨浴、雪浴、太陽浴。但毛澤東一生最喜歡也十分擅長,并由童年保持到少年、青年、中年直到晚年的運動是游泳。郭沫若說“毛主席是少年游池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長江”。體育鍛煉使毛澤東身高1.83米的偉岸身軀更加強壯,精力、體力愈加過人。毛澤東之所以能擔當歷史大任,做出驚天動地的偉業,除了他超群的才華、堅強的意志,還得益于他強健的體魄。強健的體魄是毛澤東的又一成功之道。(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